•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关于广州市增城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4-04-16 来源: 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分享

  过去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东部中心规划建设,推动十个领域奋勇争先,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年度计划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1882.55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年度计划3.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52亿元,同比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816.8亿元,同比下降6.9%。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从指标执行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在承压中实现稳进提质,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指标目标大部分顺利完成,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好于预期;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部分指标增速低于预期。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运行加快好转。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位居全市各区第二,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稳企安商持续加力。出台“工业二十条”等增量政策,健全政企联动机制,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全区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11%,增速居全市第一。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通过区政策兑现服务平台拨付扶持资金4.12亿元、惠及企业3920余家次,全年落实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政策金额超21亿元。生产消费持续向好。工业发展提质增效,新增规上企业43家,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0.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75.0%、54.8%。促进消费复苏回暖,举办系列文旅体引流活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54.7%。新动能蓄势发力。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年引进产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4.91亿元,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项目23个、金额63.9亿元。抓好项目筹建,新开工产业项目40个、投产项目24个,工业投资完成256亿元,同比增长56.9%,占比由上年的18.6%提升到31.4%。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新业态,引进建设酒仙、增途、易芽等一批平台项目。

  (二)区域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以东部中心为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重大平台聚要素拓空间。加快新塘枢纽核心区、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科教城等联动开发,全年完成土地征收1.18万亩、拆迁51万平方米,获批产业用地6613亩,同比增长近三倍,创历史新高。印发实施《广州市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增城开发区加快泛半导体产业园、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仙村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建设专精特新、万洋、中关村等特色产业载体,高端产业承载力提升。加快“芯显车”聚链成势。引进中微、智达星空、广东工研院中试线等“芯”项目14个,增芯加快建设,越海项目进入试产阶段。支持国显、超视堺扩大产能,积极引进新型显示上下游项目。鼓励广本加大新能源车型投放力度,支持福耀玻璃等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储备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16个,引进广汽部件、敏实等一批核心零部件项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医药、新型储能、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领域引进20个项目,加快建设百灵、智光、大族等项目,发展新型储能、智能算力等市场需求巨大的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制造赋能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企业“数改智转网联”。出台《增城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时隔七年再举办国际牛仔服装文化节。推动食品饮料、定制家居等总部企业集聚,立高食品、东鹏特饮、风行牛奶等企业加快发展。

  (三)内外联动加快深化。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打造“增心办”政务服务、高效领办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等改革品牌,30宗项目地块实现“带方案出让”,7个项目“五证联发”。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开展政府和国企统筹做地,试点推行人才政策信任制审批改革。“五外”联动扩大开放。增城西站国际班列开通中欧、中亚等13余条国际物流线路,基本实现每天一班开行,发运量占全市39%、全省33%,初步形成“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格局。加快枢纽型产业导入,推动希音、丰树等11个项目建设,增城跨境电商产业园成为穗莞地区唯一具备24小时清关能力的场站,助力广州建设跨境电商国际枢纽城市。发挥希音项目“外综服+跨境电商”模式优势,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0%。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加大政策供给,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02%。侨梦苑形成“1+20”发展规模,总面积突破46万㎡,新认定9家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8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76家,新增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依托湖大研究院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广州分平台2个,新增迅镭、银江2家国家级孵化器以及前沿等3家市级孵化器,全区孵化载体引进创新创业项目267个。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3人次,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数量升至全市前3,人才集聚成效初步显现。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有新成效。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做大做强丝苗米、荔枝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创建广东丝苗米全产业链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五连增”。和美乡村加快建设,统筹加强乡村布局、村庄建设、农房风貌“三个规划”,累计创建省定美丽宜居村262条、特色精品村67条,派潭镇和增江街大埔围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城乡融合试验有新突破。落实6项试验任务,推出全市首宗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项目,创新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模式、丝苗米驱动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案例作为省典型案例。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抓好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宅基地跨域流转首批试点。强镇工程有新进展。“一镇一策”促进镇街分类提能,强化城镇联城带乡功能,派潭镇加快打造“广东乌镇”,新塘镇、石滩镇、中新镇上榜2023年全国千强镇。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实现“宜居圩镇”全覆盖。

  (五)城市品质和宜居度稳步提升。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持续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枢纽功能持续增强。三大交通枢纽格局基本形成,新塘站、增城站投入使用,广汕高铁顺利开通,“零换乘”提效工程基本完成,广汕路北绕线等14条道路建成通车,增天高速、惠增高速、新槎大桥、陈家林路北延线等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进。城市配套持续完善。新建燃气管道72.28公里,新建5G基站1209个。新建星级垃圾分类投放点50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7%以上。完成2978户供水服务到终端、35宗农村供水改造、51个自然村农污治理示范样板村建设。绿美增城成效突出。高标准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累计建成绿道602公里、碧道178.5公里,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十强。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2.6%,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海绵城市建成60平方公里。城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开展城市体检。推进交通、水务、社区等智慧化建设,149家停车场、16.68万个泊位信息接入智慧停车系统平台,“增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建设被评为全国性年度优秀实践案例,“一网统管”平台有效赋能城市治理。完善“1+6+N”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分散治理”向“联动治理”转变。仙村镇社工服务站入选全国建设优秀案例。

  (六)民生福祉稳步提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医疗教育服务持续提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已运营,广医四院新大楼已投入使用,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二期、前海人寿医院二期加快建设,“一元钱”看病制度覆盖率100%,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8.18%。广州科教城6所院校入驻办学,新开办6所公办幼儿园、8所公办中小学校,完成农村84所薄弱学校提升。社会保障有力有效。全区新增就业1.8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9008人次。城乡居民养老参保29.61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68.42万人。累计建成353个颐康服务站,完善“1+N”基本养老服务网络。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3万套。筑牢安全底线。推进平安法治增城建设,案件类警情“十一连降”,整改消防安全隐患319处、整治危房328栋。累计创建15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设立应急避护场所299处。

  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新动能支撑不足,投资、社会消费亟需提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迫切。房地产持续下行,财政收支矛盾较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供给依然不足,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较多,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瞄准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新广州”全新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高效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合我区当前发展形势,建议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

  ——商品进出口总额增长30%;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各项发展预期目标,建议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稳存量扩增量,推动经济稳进提质。突出抓好惠企安商。推进“宜商兴业”环境建设,健全招商与筹建并行机制,推出“增心办”政务服务、高效领办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税绿助企等创新举措。优化“政企直通车”服务,对企业问题诉求“清单式管理、账单式兑现”,促进政企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开展“增融易”金融暖企专项行动,推广重点产业“整链授信”模式。突出构建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积极扩大社会消费。推动新塘枢纽核心区等三大商圈提档升级,积极融入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建设,擦亮“周末到增城”的文旅品牌,扩大体育、文旅等服务消费;提振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等大宗消费,着力稳住房地产市场;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推动抖音超市等新零售平台落户。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国家重点投向和政策导向,按照“谋定五年、盯住三年”的原则,做好项目储备;推动190个“攻城拔寨”项目快建快投;推动工业投资跃升,加快133个在建产业项目建设,力促45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27个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统筹用好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加快公铁联运枢纽一期、增天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激活民间投资活力。突出抓好外贸外资扩规模优结构。支持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申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谋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引进供应链管理、保税物流等枢纽型项目。推进希音、抖音、易芽等跨境电商龙头项目建设,建设广州重要的跨境电商产业基地,促进货物贸易提质升级。引进一批外资项目,加快外资项目合同转化。

  (二)着力强化制造业立区,提速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核心承载区。抓紧布局建设高层次平台。做实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定位,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推动东部中心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对接东部中心空间布局,推动新塘枢纽核心区、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科教城等联动开发,围绕敏实等重点项目、开发区核心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推动滨江启动区、仙村园区等片区用地连片整备。深化开发区“一区多园”,高起点规划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为广州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黄埔区,发挥增城比较优势,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谋划建设东部中心产业合作园、中新知识城二期,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能力。抓紧集聚高端化项目。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全年引进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储备新增投资额超千亿元。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千亿新支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增芯、越海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广汽部件、中微等开工建设,积极引进晟合微电等新型显示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智光、百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聚焦省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切入未来产业新赛道。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推进增城电影科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打造影视全产业链。抓紧壮大优质企业方阵。抓好11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展“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专项培育,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企业上市。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高质量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提升规上企业数量和质量,促进“小升规”企业发展。

  (三)着力强化改革创新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改工”等试点引领作用,推动集成改革攻坚。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创新推进“标准地”“用地清单制”,推动产业用地“做地”工作。深化投融资改革,用好专项债等政策工具。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入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提升科创动能。建设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等重大科研机构,支持湖大研究院建设,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力争全年新增侨梦苑分园区3家、9个市级以上孵化载体,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30家。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站,加强市场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供给。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实施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人才)和“广聚英才”计划,力争引进创新创业项目200个以上,推进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创建增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广州科教城产教合作联盟,增大企业急需人才有效供应。

  (四)着力深化“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做强优品丝苗米等都市现代4条产业分链,探索建设全国高品质农产品示范区。实施种业振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推进与北大荒集团战略合作,打造新时代“三农”深化改革试验区。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打造全域和美乡村,推动朱村会客厅建设,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区。深入实施“穗农奔富”行动,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统筹提速镇域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推动中新镇融入公铁联运枢纽建设,仙村镇加快村镇工业集聚区“工改工”,派潭镇建设“广东乌镇”。“一镇一方案”推进3个“宜居圩镇”、4个“示范圩镇”建设。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6大试验任务落实、6个先行示范点建设,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颁证和抵押融资改革的成功经验优化提升并复制推广,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供给。

  (五)着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建设高能级枢纽。统筹推进三大枢纽站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枢纽片区29条枢纽集疏运道路建设。推动新塘站提升为主站,开通直达香港班列,引入超高速高铁。推进新白广城际运营,力促佛穗莞城际广州段、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动工,推动增天、惠增、广深改扩建等高速路建设,做好新槎大桥、江龙大桥等与黄埔、东莞连接路网建设。推动公服设施提升。加快推动科教城医院、广州外国语学校、市八综合医院动工建设,谋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积极争取市级以上公共服务设施落户。推进容貌品质社区培育和全域服务治理试点工作。完成262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任务,推动中新下沉式再生水厂全面完工。完成1000个5G基站、600个新能源充电桩、40公里燃气管道、40座公交候车亭改造或新建,力争1座220千伏、3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高品质建设绿美增城。树牢精品意识,实施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加快南香山森林公园建设,打造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推动森林生态价值转化。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低碳、零碳产业园建设试点。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质增效。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推进增江及东江段高质量发展专项研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增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深化法治增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实践探索。坚持城市体检先行,稳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4个老旧小区、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仙村镇沙滘村、石滩镇岗贝村等2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开展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系列服务,组织技能培训1万人以上,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覆盖面。聚焦“一老一少”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协同救助。筹集6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进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打响“诗意增城”“甘泉文化”“影梦成增”“文艺增城”特色文化品牌,谋划“一区一品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文体设施扩容提质,加快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力争区内60%以上三级医院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风险防范。防范化解财政运行、房地产、金融、安全生产等风险,保障粮食能源等安全,统筹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电信网络诈骗、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做好国防动员、武装、人民防空、海防打私、侨务外事、对台事务、民族宗教、文史档案、气象、保密、供销、地方志、工青妇、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