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红火蚁防控措施

2023-03-20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字号:

  一、红火蚁简介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它是一种农业及医学害虫,习性凶猛,食性杂,危害大,该蚁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和竞争能力,传播途径较多,一旦进入新的地区,由于缺少天敌等因素控制,种群数量会极度膨胀,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一)蚁巢特征

  红火蚁蚁巢常筑于草丛、田埂、堤坝、道路绿化带、草坪、垃圾堆、果园等场所,在低温和干旱季节会迁移至室内。初期蚁巢平铺在地面上的一盘散沙。历经4~9个月后,初期蚁巢在地面上进化成一个小土包,红火蚁的成熟蚁巢,高度可达10~30cm,宽度可达30~50cm,在地面上高高耸起,简直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而它地下部分深度可达60~180cm。蚁巢受到干扰时,会迅速攻击入侵者。

  (二)红火蚁扩散途径

  1、人为扩散

  随带土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调运传播,还可随废旧物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旧电脑、废旧机械、苗木、原木、树皮、木质包装、集装箱等),碎垃圾、堆肥、建筑材料、栽培介质(土壤)等的搬运进行传播。

  2、自然扩散:婚飞、蚁巢迁移和随水流扩散。

传播途径

  (三)危害

  1、影响农户作业,造成农田弃耕

  2、叮咬人类,威胁生命安全。

  3、取食农作物种子,影响农业种植

  4、攻击其他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5、咬坏电力设施,威胁公共安全。



红火蚁的危害

  (四)叮咬症状及处理措施

  1、叮咬症状:

  被其叮蜇后,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感,其后出现类似于灼伤的水泡,半天到一天后蜇刺处化脓形成脓包。如水泡或脓包破掉,若不注意清洁卫生则易引起二次感染。过敏体质人群对红火蚁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可能会出现严重过敏、头晕、发烧、无法说话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休克、死亡。

  2、叮咬症后处理措施:

  (1)及时用肥皂与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并进行冰敷处理;

  (2)一般可用地塞米松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软膏等含类固醇的药膏涂抹患部;

  (3)尽量避免搔抓患部,避免将脓疱弄破,以防伤口的继发感染。

  (4)若多部位受伤或出现全身症状或过敏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或灾区各救灾巡回医疗点就诊。

  

  二、防控技术

  (一)防控策略

  按防控目标要求,结合地理环境情况,科学全面监测红火蚁发生情况,确定防控重点和具体方法。选择合适的药剂治红火蚁,一般采用饵剂和粉剂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点面结合,诱杀为主的技术。科学评价防控效果,指导下一步防控工作,以达到高效地防控效果。

  (二)防治适期

  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适时开展防控工作,每年于春、秋两季开展2次全面防控,每次全面防控后,根据监测结果,在开展补防控工作。

  (三)防控药剂

  1、饵剂:0.1%茚虫威饵剂

  (1)使用方法:

  不要破坏蚁巢将饵剂均匀撒施于蚁巢及周围即可,每巢15~25克,如蚁巢较大可适当增加施药量。对发生面积大、蚁巢密度高的草地、农田、园林绿化等区域,可使用专用毒饵撒播器撒施。施药后20天后调查效果。如仍有红火蚁活动,可补施一次,防治效果更佳;补施的药量一般为前次投放量的三分之一。

  (2)注意事项:

  1)每年的第一次施药务必要全面、周到。

  2)在地表温度22~36℃气温为21~34℃的晴天用药最好,低温季节在中午及前后时间施药,高温季节避免正午施药;避开红火蚁婚飞、迁移、重建等期间施药。

  3)施药前后均不要破坏蚁巢。

  4)施药时地面应干燥,洒水后、雨天及下雨前12小时内不能投放;并施药6小时内,施药区禁止洒水或灌溉。

  5)不要与肥料混合使用,会降低药剂引诱力。

  6)不要与触杀、趋避性等其他药物混合施用。

  7)本品须在阴凉干燥处贮存,并防止小孩触及和误食,勿与食物混放,人畜不得食用。

  8)开封后应在较短时间内用完。如发生霉变,不得再用。

  2、粉剂: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

  (1)使用方法

  首先在蚁丘周边撒施一圈粉剂防止红火蚁受到干扰逃跑,然后用工具破坏蚁巢上部(高温天气至少破坏1/3、低温天气至少破坏1/2),待大量工蚁涌出时将粉剂10~30克均匀撒于红火蚁身上,视蚁丘大小,适当增减药量。一周后检查蚁丘,如仍有红火蚁活动,可补施一次,效果更佳;补施的药量一般为前次投放量的三分之一。

  2注意事项

  1)使用粉剂时必须破坏蚁巢;

  2)施药时请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施药后及时洗手;

  3)勿在鱼虾蟹、蜜蜂、家蚕及养殖场水源地附近施用本品;

  4)本品必须在阴凉干燥处贮存,并防止小孩接触及误食,勿与食物混放,人畜不得食用;

  5)人畜误食后请立即携此标签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