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区纪委监委机关 > 首页 > 工作动态
增城区纪委监委以三个监督守护“增江碧水安澜”
来源:增城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4-07 15:49 
【字号: 小】
 

  2024年,增城区大墩、增江口两个国考断面以及麒麟咀省考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水塘河道清淤总量全市第一;增江画廊水利风景区作为广东省唯一受邀代表获水利部“水美中国”第三届活动推介......

图片1.png

  一泓清水绕荔乡,水清岸绿入画来。近年来,增城区纪委监委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水质治理作为政治监督的重中之重,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统筹“室组地”监督力量,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助力实施广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建设人水和谐的绿美广州。

  一、政治引领靶向监督,把牢系统治水“方向舵”

  春意盎然启新程,泛舟于增江之上、流连于山水之间,春光融融,水底鱼群自由穿梭,岸上火红的木棉如烈焰般绽放,吸引市民游客争相留影。

图片2.png

  据了解,增城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为推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美丽单元建设实施方案研究,着力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增城区纪委监委坚持“区委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将水环境治理纳入年度监督重点任务。聚焦“双总河长制”“河长+林长+检察长”责任落实、河长巡河履职、农污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明察暗访、联合督查、约谈提醒等方式,督促各镇街及职能部门扛牢政治责任,落实雨污分流改造、农污治理等重点工程。

  同时,第七纪检监察组督促区水务部门深化“党建+河长+科技”综合管控系统应用,对参与巡河单位履职情况实施线上监督,全区累计上报19835宗涉水污染源,整治19429宗。该做法获得“2021年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案例一等奖”。

  二、嵌入式监督攻坚痛点,破解治水工程“中梗阻”

  “一年前,这条河涌可谓黑臭无比,气味熏天。一到夏天,沿河居民都不敢开窗,实在是太糟心了。好在经过治理,现在河水变清了、不臭了、人的心情也变得舒畅了。”住在荔城街百花涌两岸居民陈先生看着面貌一新的百花涌,由衷地感慨道。

  此前,百花涌全长7.5公里,流经9个村、社区,是贯穿荔城街城区的重要河涌,但因历史遗留的工业排污、生活污水直排及河道淤塞等问题,一度成为“黑臭典型”,群众反映强烈。

  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雨污混流等突出问题,增城区纪委监委创新建立“排查—整改—复核—销号”闭环监督机制,推动全区3214个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515公里,处理设施303座,资源化利用站点1013个,实现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污水治理全覆盖,污水收集管道或暗渠化,基本消除门前屋后污水沟目标。

  在管网建设关键环节,对照“5个系统”要求开展“靶向体检”,督促完成排水单元达标建设1716个、污水管网5166公里,推动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水质指数居全市前列。

  三、长效化监督巩固成效,筑牢治水成果“防波堤”    

  “河长有没有经常到这边巡河?河道垃圾清理得及不及时?……”中新镇纪委工作人员向五联村高车路附近村民了解到。

  增城区纪委监委发挥“组地”监督力量,建立“治水成效回头看”机制,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污治理“后半篇文章”运维难题,围绕“四维管理”模式落实情况开展飞行检查,督促水务局创新“区排水公司+农户”运维机制,推动创新“区排水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培训村民参与设施维护,既提升治理效能,又促进就业增收。

  针对与民生环境息息相关的河涌环境问题,督促水务部门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水环境保洁力度,在河道日常维护及保洁的基础上,对重点河涌、黑臭河涌及其他河涌的管理范围实施常态化的“洗河”行动,对水面、河床(湖底)、堤防,下河通道以及临河的人行道、栏杆、亲水平台、景观、休闲、照明,标识、绿化、管理房等设施进行全面清理,以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目标,常态化营造干净整洁的河涌环境。

  “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更是驱动经济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金钥匙’。”增城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全周期管理”监督理念,围绕2025年“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村雨污分流全覆盖”等攻坚目标,以精准监督推动水务部门打好“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组合拳,为擦亮“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名片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