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市梅县区梅西镇西南角,距镇圩约3.5公里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新兴的“赤灵芝”特色种植产业正在成为富民兴乡的“输血泵”。在此带动下,白面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2016年的零元到2019年11万元的突破。到2020年底,有望增加到15万元。
一、产业“造血”,贫困户收入有保障
白面村地处偏远,全村山地面积约6300亩,耕地面积约1300亩。由于耕地面积较少且分散,柚子、水稻、鱼类等种养殖产业无法形成规模,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如何为村子打造一个能够持续“造血”的产业,成了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的主要难题。
经过多番调研并邀请技术人员考察,扶贫工作队发现温暖的气候适合灵芝的生长,发展灵芝种植产业或许是村里一条可行之路。
2017年,扶贫工作队将白面村废弃小学的闲置用地开辟出来,建起一座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体中心,并在其中腾出两层楼,搭建共1000平方米的赤灵芝种植基地。当年2月份,工作队购买了1万多个菌包,开始了第一批的赤灵芝种植。当年年底,合作社产出了65.5斤灵芝孢子粉,通过消费扶贫和企业定向采购等方式,白面村集体获得了第一笔2.781万元的项目发展资金。
根据贫困户种植意愿,2018年、2019年,白面村分别向22户、20户有劳力贫困户发放种植1000包灵芝菌包,这样,灵芝孢子粉培植,成为白面村的高收益产业发展了下来。与此同时,扶贫工作队积极对接商会、展会、企业等渠道,大力拓宽产品销路。
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19年,白面村的灵芝实体产能已达到500斤左右,产出灵芝孢子粉300多斤,纯利润达到8万多元,为参与种植的每户每年带来3000元的收入。
今年,白面村除了继续种植19000包灵芝菌包之外,还拿出11万元资金新建灵芝破壁房,并购入破壁机、烘干机、切片机等机器,开拓灵芝深加工的生产线,致力打造灵芝种植的全产业链条。
二、用心用情,生活难题得到解决
仙村镇派驻白面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锦灯,退伍军人出身,44岁。今年是他在白面村驻村扶贫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增城区前一批扶贫干部中唯一一位主动留任的。因贡献突出,2018年,刘锦灯获得了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优秀个人奖”。
刚到白面村时,刘锦灯眼见村子道路坑坑洼洼,基础设施十分残缺,贫困户的情况超乎他的想象。扶贫工作队将精准扶贫的目光聚焦在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努力帮助解决贫困户的生活难题。短短四年间,仙村镇帮扶白面村8户村民完成了危住房改造,为全部37户共99名贫困户办理了年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手续,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为全部义务教育学生发放教育补助资金,并每年发放助学金......在仙村镇的帮扶下,白面村贫困户的生活明显得到改善。2019年,全村有劳力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2019年37户全部退出贫困户,贫困发生率0%,达到省定贫困村退出标准。
除了为贫困户提供精准帮扶,扶贫工作队还积极帮助白面村完善交通、休闲等基础设施,改善村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居住条件。安装平安监控视频、修建210盏路灯、新建白面村中心公园、建设光伏发电大棚、建设松东陂和光明片区桥梁工程......这座昔日的贫困村,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幸福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