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派潭镇“村晚”文化活动走进密石村村晚正逢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一幅“庆丰收、促和美、话振兴”的多彩画卷正徐徐铺展。载歌载舞,鼓声阵阵。“村晚”活动现场座无虚席,鼓乐喧天,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热度的居高不下,不仅是新时代乡土文化催生的新意搭上“以节为媒”的快车,也是乡土文化“厚积薄发”的精彩呈现,是派潭镇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大实践,是“富粮袋”和“富脑袋”的双向奔赴,展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美好前景。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派潭镇“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惊喜联名,让传统农耕文明更好地融入现代,看丰景、说丰年、庆丰收,充分展现了派潭镇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乡风文明的新气象,在礼赞劳动中为农民喝彩,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在派潭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丰收节成为群众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 塑形:一村一品,乡土本色 瓜果飘香是金秋的珍贵馈赠,五谷丰登是“三农”的最美表情。2023年派潭镇粮食、蔬菜、园林水果稳产增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值金秋佳节,坐落于卧佛山下的密石村的柿子也迎来了大丰收。密石红柿是闻名一方的土特产,作为增城的十宝之一,自清代开始已经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 红彤彤的柿子,勾勒出密石村致富产业底色。密石村全村共有2000多亩的柿子林,年产量高达50万斤,产值高达250万元。密石村家家户户都种植柿子,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密石红柿已经大量出口港澳地区,当时许多村民都因此成了“万元户”过上小康的生活,柿子真可谓是当地人的“致富果”。 “村晚”大舞台,红柿来添彩。以密石村“一村一品”——密石红柿子为切入点,通过玩法各异的小主题串联整个活动,游客可以在巨型村晚吉祥物优优、巨型柿子、丰收节主题堆头前拍照留念,也可以在创意柿子墙打卡、在摊位领取柿子创意饰品以及“村晚”好运卡参与后续的抽奖活动。晚会期间还发布了集赞有奖活动,集88个赞即可领取5斤柿子大礼盒,晚会结束后每位观众都可以到柿子墙打卡地领取一个柿子回家,讨一个“丰收佳节,‘柿柿’如意”的好彩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派潭镇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各村推动“一村一品”往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以主办村“一村一品”为亮点,将特色元素通过歌舞表演、创意小品、游戏互动等多元方式融合“村晚”主题,积极探索“土特产+农文旅”发展路径,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持续擦亮派潭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铸魂:民俗文化,凝聚乡情 派潭镇认真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做好“土特产”文章,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打造美丽派潭新亮点。 秋分时节,喜迎丰收,派潭镇十位村支书准备了一出别开生面的丰收节创意真人秀,通过创意精美的蔬菜瓜果造型服饰、爆笑搞怪的T台舞步、响亮生动的宣传口号,将派潭的荔枝、汉湖村的豆腐和凉粉草、车洞村的稻谷和番薯、黄沙氹村的米酒和柠檬,以及密石村的大红柿等优质农副产品搬上“村晚”舞台。黄沙氹村吴锦雄书记左手一个酒埕右手一个柠檬,嘴里还喊着“柠檬配酒,天长地久”的口号,引得现场笑声连连。一场脑洞大开、创意十足的丰收节走秀,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认识了派潭的土特产,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既烘托出丰收的喜悦感,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走出一条属于派潭“丰收大道”,体现了新农人的崭新风貌。 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不断刷新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释放其内在魅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让丰收的舞蹈跃然台上,让收获的赞歌响彻长空,让希望一直奔腾在田野上,创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增城区文化馆舞蹈团精彩开场《鼓舞飞扬》,并送上精彩歌舞《幸福中国一起走》,密石村村民的广场舞表演《在希望的田野上》,突显了派潭镇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景象。 泱泱古国,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悠悠华夏,我们永葆奋斗进取的初心;我们的脚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我们迎着曙光走向复兴,增城区资产集团合唱团的一首《走向复兴》大气磅礴,振奋人心!坚持“乡村村晚乡村办,办好村晚为乡村”的理念,留住浓浓“村味”,锁住层层“土味”,传统的“送文化下乡”正在变为“育文化在乡”。乡村肥沃的土壤不仅能产出一饭一蔬,更能字样活力满满的特色文化、哺育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开放: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坚持群众主体、突出地方特色。政府到位不越位,群众添彩不添乱,充分融合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共同汇聚成派潭“村晚”文化活动火爆出圈的“神奇密码”。“村晚”的舞台上少不了祖国的花骨朵的身影,自从派潭镇开启“村晚”系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热情高涨,大人小孩主动上台表演献技。密石村的小朋友们从暑假开始便坚持每天练习,力求在“村晚”大舞台上一展风采,童真动感的舞蹈,赢得观众的掌声和鼓励。 “从8月13日,派潭村晚启动后,我们就一直在期待着密石村的这场‘村晚’了,后来在‘吾乡派潭’公众号平台上看到可以报名参加节目的消息后,我们马上就给小朋友报名参加,既可以给小朋友一个表现锻炼的机会,也为咱们‘村晚’出个力支持一下。”一个参演小朋友的家长在采访时提到,“相信会有更多的有热情有才能的人加入到‘村晚’的表演中,希望派潭‘村晚’活动越办越好!” 受派潭“村晚”的魅力感召,增城著名音乐人毛嘉威老师和柏利艺术乐队也来到“村晚”大舞台上,精彩的乐队表演让瞬间让现场变成了音乐的盛会,一首耳熟能详的《红日》引得在场观众激情跟唱。“很高兴能够受邀参加派潭‘村晚’密石村专场活动,此前都是在网络上看到派潭“村晚”的盛况,如今来到现场更加能感受到村民的热情和村晚舞台的魅力!”表演结束后毛嘉威老师表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乡土文化和烟火气息在此汇聚,应广大市民热烈要求,派潭“村晚”现已公开接受社会报名参与节目表演。“村晚大舞台,有才您就来!”派潭镇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只要您有梦想有热情,我们的‘村晚’就是您展现才艺放飞自我的大舞台。” 内核: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通过文旅融合,我们既能领略派潭镇的灵山秀水,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既能在“走遍千山万水”中开阔眼界,也能在感悟“诗与远方”中丰富精神世界。 如果有人问周末假期去哪玩?那一定有人会回答“想去派潭旅行。”由密石村干部自导自演的小品《想去派潭旅行》以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带观众们沉浸式感受了派潭旅游的妙,也道出了许多人“想去派潭旅行”的心声,带给了观众们全新的体验。派潭镇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是个文旅相宜的好地方,全镇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了500万人次,是增城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密石村坐落在森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中,毗邻国家4A级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群山环抱、树木苍翠,村子里保留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青山绿水间,民宿迎客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民宿聚集区,是派潭建设“广东乌镇”的目标规划之一,密石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前来。例如,宿山房品牌创始人、海归创二代“阿牛”在留学归来后,并没有按照父辈既定的人生路径,而是选择在密石村百年山水间,创一个全新的民宿品牌。也正是因为有“阿牛”这样投身在新产业、新生活方式的新一代创业者,敢于不断突破行业的天花板,从而让派潭民宿越来越高端、越来越多元。
近年来,派潭镇紧抓“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契机,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科学规划、充分盘活集体土地资源,在保护乡村自然风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打造密石村市级美丽乡村项目,力争将密石村打造成春赏桃花、夏观稻田、秋尝红柿、冬览山景的人间秘境,重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艺术搭台,乡村唱戏,村晚承载文明风与烟火气。渔灯齐舞动,烟火向星辰,增城区著名流行唱作人刘洋老师倾情献唱“村晚”主题曲《吾乡派潭》,一场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让大家一同念起乡音、记起乡愁、续起乡情。“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不仅成了当地对外宣传的名片,也成为人民重新认识、重新定义乡村、凝聚合力的渠道。承载乡愁记忆、映照火红生活的乡村新貌展露无疑,派潭镇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从冒热气到聚人气,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是乡村建设。
密石站村晚落幕,文化生活不止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派潭镇多措并举,以文化为支点,撬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大杠杆”,推动乡风更文明、乡村风貌更美丽、农民生活更丰富、数字赋能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