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杂草丛生的小地块变成街角公园,废弃的垃圾分类投放点通过改造成为暖心驿站......近期,荔城街广场社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绣花针功夫”进行社区微治理。通过盘活闲置地块让往日“被遗忘的角落”,摇身一变成为街角公园,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正在悄悄地变美。
“以前这块地杂草丛生,晚上经过又黑又暗,没想到改造之后这么漂亮,老人小孩都可以在这里玩。”社区居民元女士说。据了解,这个街角公园是府佑路与荔乡路转弯处的一处闲置地,因草皮裸露、环境“脏乱差”,一度成为居民和社区的“心病”。为了回应和解决群众关切,广场社区组织党员干部通过走访入户周边商铺和居民、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征集微改造的意见建议,并制定了微改造工作方案。
随后,广场社区组织力量,对该处闲置地块的杂草进行处理并铺设透水砖,新增了6张休闲座椅、4件健身器材;安装了两盏夜间照明灯,提升路过的市民安全感;在合汇小公园边缘处,还铺设了一条透水砖小路,方便社区居民从街角公园步行前往东汇城、合汇城商圈;在街角公园增设若干个“文明养犬”的标语,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退役垃圾投放点改造为“暖心驿站”
在广场社区街心公园,有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曾设在公园内,由于周边小区居民习惯于将生活垃圾在家分类后就近投放在小区楼下的投放点,该投放点居民使用率偏低,对此,社区思考可否进一步优化。
“作为垃圾投放点也许它不太合适,但它还可以作为服务街坊的设施继续保留。”荔城街广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潘威介绍,2024年,社区向上级城管部门申请撤销投放点并获得同意后,社区只需将投放点拆除即可完成撤点工作。
在申请撤点期间,社区党总支部在与居民沟通中获悉,社区居民当中有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人员。在路过街心公园时,上述人员有时候会使用投放点的洗手池洗手擦脸。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外奔波,有的“小哥”难免遭遇擦伤撞伤,如果能够就近找到药物则可起到应急处置作用。在听到社区新就业群体居民的使用习惯和诉求后,社区党总支部思考着如何让垃圾投放点在退役后可以“重获新生”。
在随后的改造中,对于原先摆放垃圾桶的位置,通过升级改造设置了长条座椅,可供路过街坊坐下休息。投放点原有的垃圾分类宣传栏,部分被改造为放置应急医疗物资和便民生活用品的箱子。投放点原有的洗手池,在本次改造中升级为直饮水供水,“小哥”们不仅可以洗手擦脸,口渴时还能直接饮用水龙头流出的水。
“我们为了契合居民需要而改造为暖心驿站,如果群众有感到身体不适也可以使用我们的便民药箱应急,累了也可以在这里歇一歇喝口水。同时,如果群众想向社区反映工作意见建议,也可以通过信箱向我们反馈,我们社区有一名快递员兼职担任我们社区的信箱大使,会定期去检查信箱收信。”广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潘威如是说。
微改造提升街心公园实用性
除了投放点,社区同时还对街心公园进行微改造,铺设透水砖步行道,安装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材。 “一番改造后,这里比以前实用多了。”社区居民元女士表示,尽管大家不常使用这个投放点投放垃圾,但大家还是因为这里有“垃圾点”之名而绕路离开。如今这里不再用于垃圾投放,并且还增设便民设备,街坊们会更加乐意经过这里,并使用驿站内的设施。
通过“绣花针功夫”,广场社区进一步将“百千万工程”做细做实,让被“遗忘的角落”变废为宝,成为焕然一新的街角公园,让周边社区居民多了一处休憩的好去处和网红打卡点。下一步,广场社区将让更多被“遗忘的角落”焕发新生,促进社区容貌品质不断提升,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