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关于广州市增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5-04-14 来源: 增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分享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抢抓广州东部中心开发建设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12.37亿元,同比增长1.1%;规上工业总产值1996.64亿元,同比增长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2亿元,同比下降5.3%;固定资产投资716.2亿元,同比下降12.5%。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扩内需稳增长。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应对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下行,抢抓政策实施窗口,推动经济从上半年增长0.5%提升到1.1%。消费出口加快恢复大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家电、通讯器材、新能源车零售分别增长117.33%、158.95%、9.1%。增城广场生态休闲商圈认定为广州市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塑造“假日到增城”旅游品牌,举办首届湾区女子半马等系列活动,全年旅游收入增长38%依托希音平台发展“外综服+跨境电商”,全区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规模,达到1334.6亿元。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完善制造业持续投入机制,工业投两年平均增长35.6%。围绕释放民间投资潜力,推动“工改工”项目30个,剔除房地产领域的民营经济投资增长42.6%。围绕重大项目要素“应保尽保”,争取地方专项债43.53亿元,有力保障190项年度“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进度的104%市场活力持续活跃加快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新登记企业5.58万户,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1万户。企业增值税开票户数增长22.7%,连续三年增速超两成以上。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加大企业升规培育,新增“四上”企业535家。

      (二)抓转型优结构。瞄准产业赛道,一体推进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要素保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97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3%。统筹招商与筹建,引进重点项目42个,推动48个筹建产业项目新开工,增芯一期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出台低空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工信部电子五所创建省级低空飞行器中试平台。推动195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集聚供应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枢纽经济业态,多式联运业增长19.4%。产业空间有效拓展统筹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用地,获得用地批复123宗1.53万亩,盘活低效闲置用地2400亩。加快仙村园区、中新科技园连片开发,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获得批复设立,专精特新、万洋等专业载体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380家,引进创新创业项目236个,R&D经费投入强度达3.2%,首次入选“赛迪创新百强区”。新增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依托湖大研究院新建3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广州分平台。广州科教城12所院校全部入驻办学,实施智能传感器产业人才开发项目,新增20人入选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计划。

      (三)强化平台驱动。增强广州东部中心、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牵引,在融入大湾区建设中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广州东部中心成形起势。加快塑造高品质现代城市形象,实施交通、产业、公服设施等专项行动,枢纽能级大幅提升,新塘站高铁开行数提升至258列,日均客流量跃升至2.4万人次。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成功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枢纽一期1588亩地块全面交地,8条道路建成通车。启动滨江片区城市更新连片改造,推动市外国语学校、市平急两用综合医院等市级公服项目落户增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蓄势聚能。深化与从化、博罗、龙门协同发展,打造引领区综合门户,6个镇街928平方公里纳入省环南昆山-罗浮山总体规划,划定增城先行区141平方公里。围绕高滩片区先行区等重点区域,整合可招商地块超3000亩,谋划引领区73个重点项目,形成662亿元投资计划,完成年度投资超70亿元。“最美旅游公路”28公里示范段改造顺利动工,“最美增江游”项目一期开通运营。

      (四)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要求,系统谋划418项改革任务,以改革破解难题、赋能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开展扩权强区改革,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实施12项市级经济建设管理权限,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上升至52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净水厂污水处理设备更新项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建设,组建广州东部中心发展基金。深化土地改革,出台《深化土地要素改革 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二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全市首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农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干部作风大转变、营商环境大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优化“宜商兴业”环境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总结推广宁西街“企业家沙龙”等15个基层典型案例。“产业项目筹建‘一件事’改革”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企呼我应、增心服务”品牌获评国务院“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出台《关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二十条指导意见》,在全市区级层面率先推行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制定《增城区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实有“四上”民营企业3032家、占比91%,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1440户。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4.7%。

      (五)奋进“百千万工程”。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深化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加速。镇村发展动力增强“一镇一策”推进镇街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新塘镇入选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石滩镇、中新镇和仙村镇入选全国千强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推进69个村培育创建典型村、4个农房建设试点。乡村振兴纵深推进成功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建强“1+4”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8.74亿元,粮食生产能力达5.51万吨。城乡品质加快提高城市更新扎实推进,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5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抓紧实施。配套设施有序建设,石新公路仙村段等7个项目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5.98公里,新建停车泊位4035个、燃气管道62.42公里、5G基站1752个,改造老旧管网27.93公里。绿美增城亮点纷呈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67万亩,新增城乡绿化面积4115亩。派潭河创建全国幸福河湖,增江画廊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

      (六)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民生保障有力实施“留下来”就业行动,城镇新增就业超2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038人。建立农民工“零等待”欠薪调处机制,各类社会救助金、补贴超2亿元。筹集认定保障性租赁住房8566套,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社会事业提质发展。新开办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8所,新增学位4860个。广医四院、区中医医院成功“创三甲”。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成全托养老床位2313张、颐康服务站354个,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网络。全区13个文化站均获评省特级文化站,增江画廊生态旅游带入选省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举办“大湾区女子半马”等赛事300多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推出“增城市域社会治理融创中心”,打造南部公共法律服务集聚区。上线智慧城管“一网统管”平台,治理违法建设3382宗,整治六乱问题约10.2万宗。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对口支援、民族宗教、外事侨台、退役军人事务、史志档案、气象、工青妇、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过去一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各行各业全力以赴、团结奋斗、迎难而上,全力推动落实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创新驱动、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但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提升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决策更趋谨慎,产业动能转换不够快,传统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等处于深度调整期,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同时,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增多,群众增收面临压力,城市治理、城中村改造、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领域与群众期还有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充分利用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韧性强、潜能大的有利条件,勇于开拓、真抓实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打造“现代活力核”,开创增城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做好今年的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扩大有效需求,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

      ——商品进出口总值增长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各项发展预期目标,建议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提质向好,在全力稳增长上见行见效。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壮大民营经济,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助力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广州东部枢纽、科教城、增城广场-增城站等3大商圈。全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汽车、家电、家居领域消费,创新消费场景、消费热点激发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与增资扩产大规模设备更新并重,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推进211项年度“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建设。用好专项债等政策,加强城市更新、水利设施等领域项目策划,推动104个专项债项目包、105个第一批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强化用地保障,力争整合产业用地5000亩以上。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用好减税降费等政策,开展“房博会”等供需对接活动,有序推进商品房市场销售。探索加大低密度、高品质房源供给,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支持房地产项目纳入融资“白名单”,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民营经济提质发展加力实施稳经济系列政策,努力解决企业融资、招工等经营困难。“以销带产”推动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恢复,巩固提升新型显示产业,促进增芯、越海等半导体产业释放产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小升规”企业。

      (二)以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见行见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融合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构建“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中微、智达星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增芯二期、众山3D打印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提速建设智能传感器、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园区以及环南香山片区,推动开发区朱村片区建设4000亩低空经济发展核心承载区,加快跑道型通用机场报批建设。落实数智创新计划,实施“四化改造”,支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服务业规模,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希音、智光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优化和扩大文化、旅游、体育、养老等服务供给。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支持电子五所、湖大研究院、中汽研等科研平台壮大。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050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100个推动“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集聚大力引进智能传感器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创新型人才。

      (三)以“双轮驱动”为引领,在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上见行见效。以广州东部中心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规划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空间、强化功能、提升品质。高标准编制规划。组织实施新一轮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十五五”规划编制。争取市层面印发东部中心公服设施专项规划,做好滨江门户区等重点片区详规编制,全力推动东部中心上升为省级重大平台。完善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增城片区)总体规划,编制区域协作、重点片区等发展规划,加快派潭高滩-正果老街先行区规划建设,打造引领区综合门户。提升综合交通能力推动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动工,加快新白广城际开通运营,争取广珠(澳)高铁新塘联络线纳入《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推进增天高速、新槎大桥、陈家林路外联路网项目建设,推动正果驿站、正麻公路、增龙公路等项目完工,提速建设“最美旅游公路”“最美增江游”。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市第八医院、广州科教城医院、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樵中学等项目建设,推动东部体育中心、东部中心专业会展中心开展前期工作争取一批市级公服设施落户。加快大封门水库扩容工程、中新水厂建设,完成5项主网、9项配电线路迁改工程,新建5G基站800个。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见行见效。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抓好全区418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优化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补改投”“先用后付”等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模式,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国资国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释放市场发展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市场准入,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深入推进助企护航。制定企业服务增值化改革措施,完善涉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立区级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实施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做好营商环境对口帮扶工作稳定外资外贸发展支持增城西站国际班列扩量增效,推动增城跨境电商产业园提质发展,做大做强产投、泓友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出口博览会、“粤贸全球”等展会,助力企业抢订单、拓市场。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力引进外资项目,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五)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见行见效。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绿色创新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医养生、度假旅游、温泉康养等产业,共建环罗浮山国家级中医药乡村康养产业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修订《金融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擦亮增城“土特产”品牌,探索实施“农遗良品”等培育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坑生态修复,建设派潭绿美经济示范区。推动正果老街提档升级,推进何仙姑文化旅游景区一期全面运营。提升镇街联城带村功能。落实好《增城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新塘、中新、石滩、仙村4个“千强镇”综合实力,推进第三批典型镇培育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3000栋存量农房风貌提升,推进上九陂村、岳村村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化样板村。纵深推进乡村CEO试点整村运营,力争集体经济强村占比在8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7:1。推进绿美增城建设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建设2条森林乡村、1条绿美红色乡村。高标准打造派潭河幸福河湖,确保增江口、大墩、麒麟咀断面水质考核达标。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园区,探索开展林业生态价值核算体系试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六)以强化服务保障,在改善社会民生上见行见效。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强社会保障。实施“大学生留下来工程”、“三项工程+增城妈妈”、零工市场以及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行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提升“一老一幼”服务水平,实现“一镇街一普惠”托育机构全覆盖。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坚持“拆、治、兴”并举,用好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等政策,加快“三片、一带、两平台”城中村改造,一体化推进安置房、产业用房、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城市更新投资100亿元以上。探索发展存量房用于保障性租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000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统筹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强开发区等重点片区教育、医疗等优质公服资源配置。推进集团化办学,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580个。支持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申报三甲医院,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优质中医药服务圈。擦亮“文艺增城”文化品牌,推动正果老街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森林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做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财政运行、房地产、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保障粮食能源等安全,统筹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三年治本攻坚行动,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电信网络诈骗、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国防动员、武装、人民防空、海防打私、侨务外事、对台事务、民族宗教、文史档案、气象、保密、供销、地方志、工青妇、残疾人等工作。

      以上报告,请审议。

      

      附件1    广州市增城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完成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doc

      附件2    增城区2025-2026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doc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