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文旅融合”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一项传承600年的非遗,历史上“舞动”并不多,然而又深深刻入群众骨髓代代相传。这就是广州增城石滩麻车村市级非遗“舞火狗”!
日前记者来到麻车村,村里的老人正在村委陈列室为“火狗”雏形忙碌,十几个人分工合作,有的将大小长短不一的竹篾编织在一起,有的根据编织好的各种动物造型用铁丝拧出插香口,有的一起合力将做好的部件组装调整……不一会儿龙、凤、鹿等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就展现在眼前;他们再把铜钱粗细的香火固定在模型上,成为栩栩如生的“火狗”雏形。
“舞火狗”又称麻车夜色,“火狗”的道具包括龙、凤、狮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宝鸭、锦鲤等九种动物的模型,粤方言“九”与“狗”同音,群众习惯称为“舞火狗”。这些“火狗”一旦在夜里点燃,则需要几十个人“伺候”一尊“火狗”:一组人舞动“火狗”,一组人专门点香火,还要有一组人专门扫香灰防火烛,甚至还要一组人“替补”。舞动一次,家家出动,户户上阵,一个村百尊“火狗”悉数尽出,数千人的队伍锣鼓喧天,银蛇舞动,好不热闹。
正因为如此,舞一次“火狗”也着实不容易,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他们仅分别于1934年、1943年、1956年、1986年、2010年舞动过,正成为增城非遗最绚丽的组成部分之一。
广州市增城区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在增城,庙宇、楼台、老树皆有故事;榄雕、竹编、纺织,各种工艺皆有传承。
截至2023年,增城区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5项,数量名列广州市各区第一,全省区(县、市)前列。增城积极推进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将非遗传承从“幕后”推向“台前”,讲述城市历史。
在增城,榄雕被自己人戏称为“雕虫小技”,但这“雕虫小技”可不简单。在增城,榄雕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增城榄雕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榄雕盛行于明代,在明代,榄雕已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玩意,明熹宗朱由校更是亲自动手制作榄雕,赏给有功之臣。而到了清代,榄雕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贡品。一直发展为今天供人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成为一种文化的结晶。
2022年7月,“岭南盆景”被列入增城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刘俊辉介绍说,岭南盆景的制作,是一个艰辛而又愉悦的过程。因为制作好的作品,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技术、资源、管理时间才能完成。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首先要选择好的品种、桩材,这是好盆景的基础。历经千辛万苦,万里挑一找到一个上好的桩头,是盆景艺人最兴奋的事。这意味着优秀的作品有可能几十年后会在自己的手上诞生。
几十年甘于寂寞,就是为了铸就方寸之间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也“火起来”,增城组织了“百项非遗进增城”活动,让非遗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增城荔枝果园、商圈、社区、景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多个非遗项目走进增城特色——荔枝果园,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游玩体验。荔枝树下,红釉彩瓷“满堂红”、陶瓷微书为乡村丰收图景注入古韵绵绵的意味;另一片果园里,民间艺术家用竹乐器吹出旋律,游客撑起油纸伞、试穿苗族服饰,各地的非遗文化浓缩呈现在游客眼前;同时在商业旺地举行了非遗产品市集,各地非遗产品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手工刺绣、木雕、银饰等各种非遗传承技艺的展示和推广,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眼球。
与此同时,增城推动非遗进景区,雕叶为画的刘记叶雕、点麦成金的麦秆剪贴画、“粉墨青红,涂心于面”的粤剧脸谱……形式多样的非遗活态展示,满足了游客体验性、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此增城还列出了非遗旅游线路,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走向纵深。
在增城石滩麻车村,村里面最担心的是,由于“火狗”舞动少,“火狗”制作技艺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为了传承这项珍贵的非遗文化,村里决定召集村民一起制作“火狗”,而且每种造型都制作两套,一套用以保存展览,作为年轻人学习的模板,另一套用于下次的舞火狗活动。尽管如此,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将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一直延续下去,他们正在尝试将“舞火狗”小型化,让其容易组织和传承;同时也在研究能否用LED灯光代替传统的香火,用无人机技术将“舞火狗”造型打到天空中,以现代科技手段改良传统非遗,理顺“舞火狗”这项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这座城市,有人展示着手艺,有人讲着守艺的故事,有人触摸着人与器物的温情,不断在演绎着非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