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木棉相映红!增城“挂绿人文讲堂”带你读懂千年花事
花开明艳,树姿巍峨。阳春三月的岭南红霞漫天,灼灼赤焰犹如春的信使,娓娓道出历经岁月沉淀的花语花事。
3月18日,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举办的“挂绿人文讲堂”第十三期“千年木棉”主题文化讲座,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讲座特邀知名作家、文化学者孙卫明,讲述木棉的故事传说,引领读者了解木棉的悠悠花事、丰富寓意及人文内涵。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孙卫明,著有岭南文化系列《千年花事》《花城花市》《闲话南粤先贤》《南粤先贤说》等,编撰的《广州小史》第一辑《花事》即将出版。
花事溯古:于历史之窗讲述人文故事
“谁与春风露消息,珊瑚枝上唤流莺。”在古人吟咏的木棉花歌中,日渐回暖的岭南正悄然迎来一场云蒸霞蔚、木棉红遍的春色美景。
“春天初来,便以一树红艳向苍天宣示她不可轻忽的、蓬勃向上的生机,百卉之中,确实亦非木棉莫属。”孙卫明首先向现场听众道出木棉的生机盎然与独特魅力。
木棉,也称红棉、英雄树、攀枝花、斑芝棉等。花开似火,蕊红如焰,树梢红云如瀑,树形矫健如龙,常有“岭南到处足种此,岭北居人稀见之”一说。
溯古寻今,无数文人以木棉入诗著文,凭如椽巨笔书写属于岭南的独特风物之美,展现奇幻多姿、别具一格的岭南花木,构成一幅幅色彩浓烈的木棉花图。
从南宋刘克庄《木棉》的“几树半边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到清代屈大均《木棉花歌》的:“广州城边木棉花,花开十丈如丹霞。烛龙衔日来沧海,天女持灯出绛纱。”缤纷绚烂的诗歌意境,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示木棉的风采。
“花自己,本是没有故事的。几千年,几万年,岭南之地,山林野坡,沼泽水畔,春风到处,即有山花开。千秋百代,有故事的是与花有关的人。”谈及岭南的花与人,孙卫明娓娓道来,并循着历史脉络,携手听众探寻“烽火树”的源流。
据《西京杂记》记载,位居南粤先贤之首的南越王赵佗,曾向汉武帝进贡烽火树,这一烽火树也被普遍认为是木棉。后有岭南大家陈恭尹与屈大均挥洒笔墨,书写木棉这一岭南奇花,令木棉豪迈正气的形象深入人心。
随后,孙卫明还讲述了粤词之祖、南粤先贤崔与之与木棉的缘分,在千年以来有关木棉的故事中,现场观众听得认真入迷。
细述历史,千年古邑增城也与木棉有着不解情缘。“粤江二月三月天,千树万树朱花开……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岭南三大家”之一的陈恭尹曾居于增城十八载,写下《木棉花歌》。
如今放眼望去,拥有上百年树龄的木棉遍布增城,树与民相依相存,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其中石滩镇上塘村前的老木棉树已有360余年树龄,于岁月洗礼中笃定守护这一方水土。就如经典粤语歌曲《红棉》里吟唱:“红棉盛开,天气暖洋洋。英姿勃发堪景仰,英雄树力争向上,红棉独有傲骨干。”每到春来,木棉便傲然挺立、如约绽放,向树下的后人耳语多彩的花事。
花语映今:于花之内蕴延续人文之美
坐忘一树无青地,疑是霜林叶尽红。
早春时节,木棉先长花芽,再长叶芽,当其花满枝头时,无需绿叶陪衬,如火般的花朵便映红半边天。花期之后又决然落红,不见半点凋零颓靡之态。
孙卫明介绍,无数粤籍文人及入粤人士喜爱、吟咏木棉花,皆因其形似骄阳、神似英雄的独特风姿。木棉也因其绽于初春时节,花朵火红、树叶成荫、立于高处的特点,深受英勇坚韧的岭南人民喜爱,并成为自由开放的岭南文化的象征。
“花卉本无情,是人们为其赋予了隽永绵长的审美旨趣。”孙卫明如是表示。花和城相映,根与魂相承,木棉动人的地方,还在于其云水襟怀。它一生执着坚定,向上直耸云霄,向下绵延数里,为后人留下浩然正气,教人以昂扬之姿顶天立地、傲然风中。
活动现场,听众积极参与互动问答。除通过事例阐述木棉的人文内涵外,孙卫明还分享了木棉花两度当选广州市花的趣事。孙卫明表示,木棉花晒干为药,还可制茶,早已融入广府人的日常生活,捡拾木棉已成为岭南地区一抹朴实无华的风景。
“木棉花开,冬天不再来”,当目之所及皆是漫天殷红,春的脚步已然到来。阳春三月,花红似火的增城,正在“挂绿人文讲堂”文化品牌活动中,迎接云霞相映的浪漫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