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文学 | 姚耀根:过年啦,打米饼夹糖环

    2024-02-13 来源: 区文化馆
    【字号: 分享


      图片



      俗话说:年廿八,洗邋遢。但是,离过年还有一个月,老伴就催着我一起打扫卫生。

      每年习惯先打扫旧屋,其实旧屋已经多年不住人,里面放的都是一些已经不用的旧物。

      比如锄头箩筐、盒萝兜谷,还有围谷的铁皮、装米的大米缸、装糖的缸、装米饼的埕,还有那张老式的杉木大床和杉木大衣柜,以及从二楼楼阁的旮旯里的半箩饼印饼锤和那张两米长的黑色大板凳……

      这些物件,其实都已经用不着,但就是舍不得丢,特别是那张大板凳,一年要搬出来擦几次,生怕它烂掉。也许我真的老了,对过去的东西放不下。

      时势变得太快了,现在什么东西都用钱买就行,省事但不踏实。过去什么都要自己做,麻烦但很充实、热闹又温馨。

      扶着那张大板凳,禁不住思绪万千,过年时打米饼、夹糖环、炸寿桃、做芋果的一幕幕热闹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在增城的农村,除夕前的十天半个月里,家家户户都要赶做年货,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

      众多年货中,分量最大的就是米饼了,人口多或生活好的家庭,要做十斗米,少的家庭也要做两三斗米。

      米饼做好后,放在窄口的埕里保存,一直吃到来年的六七月。做米饼的工序说复杂也不复杂,但很花功夫。

      首先是浸米,晾干之后在大锅里炒,炒至焦黄,哇!满屋飘香,如果在热辣辣的炒米里埋入几只鸡蛋,一会儿就熟了,呵着气,热辣辣地吃,哦!那种滋味简直无法形容,现在想起都要吞口水。

      除夕夜,大人会为小孩每人准备一个这样的鸡蛋,叫卖懒惰,一面吃要一面说:卖懒惰,阿咪乖,明年勤力快长大。然后是打炒米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基本使用打粉机,不用古时那样靠用磨或用碓来夯。再然后是溶糖,用的是黄糖,有方砖糖有糖沙。溶糖很讲技巧,如果水放多了,糖则怎么搅拌也不会起砂,打出来的米饼也就不够松脆,会很坚硬咬不开。



      图片



      说到糖,我又有一番感触。当年的政策口号:“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打饼用的蔗糖,都是自己种植的,不用去街市买。在我的家乡正果镇到蔚村,建有一间庞大的榨糖厂。

      其烟窗高耸入云,邻近几里都能望见。周边的村庄都将成熟收获了的甘蔗,运来糖厂榨汁熬煮成蔗糖。糖厂廿四小时昼夜作业,三班八小时制。

      我七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干过此活,品尝过自己调制、地地道道的“麦芽糖”。糖厂开榨至结束,大约需要两至三个月时间完成,不但解决本村几十人的就业,也为生产队社员们增加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从而过一个肥年。

      被榨干的蔗皮蔗渣,既可当柴烧,又可卖到县城糖纸厂作黄纸原材料,可谓一举两得,全身是宝。

      正式打饼的时候可热闹了。打饼都是在晚间进行,必须兴师动众,今晚我家打饼了,左右隔离的人都过来,明晚到你家了,我家的人又过去,一家一家的轮着。

      人越多越好,分坐在连着的两张大板凳两边,人手一个饼锤,滴滴咚咚的敲击声和欢乐的笑声,传遍周围窄窄的村巷。

      打饼也是流水线操作,首先要一个成年够气力的男人研团,他坐在大板凳的前端,双腿夹住一个大瓦盆,用一支木棍将炒米粉和糖浆搅拌融合,然后倒到前面的竹盖上。

      接着有两人掐饼模,抓一团粉压进饼印里,一个又一个,不停地推到后面,让后面的人捶打。

      饼印由一块坚硬无比的木板精雕细凿而成,四周有花牙装饰,正面有的花鸟图案,有的是吉祥之词,诸如福禄寿、丁财两旺、招财进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帆风顺、八方贵人等,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打饼是很开心的事,主力当然是小孩,往往招呼一声,孩子们便蜂拥而去。打完饼,不但有炒米团尝,有些家庭还会煲鸡粥宵夜,甚至打饼时还有人讲古仔,哎呀,那时做孩子简直太幸福了。我现在经常跟人讲故事,那些故事基本上是那时听来的。

      饼打好了还要焙。挨着箩边一层层叠起,中间一个火盘放上炭,大致焙一天一夜,蒸干水分,然后放入窄口的埕里,就是来年最重要的食品。那时没有吃早餐的习惯,人们出田劳作时会带上几个米饼,饿了吃上一个。

      孩子们早上上学书包里也带上几个米饼,因为饼硬,下课时拿出来两人相互撞击,我们叫“抗饼”,撞成几块才容易吃。

      关于米饼,在正果墟附近的几个本地村,还流行一项派大猪王换米饼的民间活动。俗话说:“财主靠读书,耕田靠养猪”,农村人大部分的经济来源靠养猪。

      每年大年初一起一连几天,孩子们几人一组,手拿一张印有一头大肥猪和六畜兴旺字样的大红纸(相当于如今的便条纸大小),挨家逐户上门祝贺一句:“大猪王,三担(三百市斤)肉!”

      被祝福的人家也祈求来年养猪顺景,随即高兴递上三至六个米饼,并回应一句“承你贵言”。几天下来,每人都可以换到几十个饼。

      夹糖环一般要到年廿三、四小年晚进行,功夫由妇女做,几妯娌一齐,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轮着做。夹糖环讲究心灵手巧,你看,把用糯米粉煮成粉母搅拌而成的小粉团,搓成筷子般略粗的粉条后,折弯成各式花状,就像一件件的艺术品。

      有些手势快的人,一分钟能连搓带捏一气呵成做出十件八件来。跟着将糖环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咬一口,啧,真是卜卜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很少有人做这些家乡美食。那么美好的事物、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短短的几十年,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从而牵起我深深的怀旧情愫……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