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文学 | 张旖:那些花儿

    2022-04-20 来源: 区文化馆
    【字号: 分享

      “所有春天的所有早上,第一件幸福的事,是一朵野花告诉你它的名字。”在洛阳回来的高铁上,恰巧看到一篇名为《花事》的文章。赏毕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如何争鲜斗艳后,这句话仿佛一下子沉淀了焦躁的心情。

      我向来是个喜欢花的人,但也有所偏好,如果收到红玫瑰之类不喜欢的花儿总忍不住嫌弃一番。偶尔自己也会在住所附近的花店买上点花儿,有时遇不到心仪的,便草草收场。体贴的店主也看穿了我的心思,于是留了我电话,有新鲜到货的花儿时也会惦记着我这位挑剔的稀客。了解我的人,也许会知道我喜欢白玫瑰;更了解我的人,也许会知道我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而对白玫瑰情有独钟。青葱岁月里的懵懂爱情,是那位曾经手执白玫瑰,对我说此生只说三次“我爱你”的人。年少时的承诺分量较轻,但是一个愿意走进我心底的人,自然也值得我感恩。我住所里还有五盆植物,都是朋友所送,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但往往不喜欢的反而还比较耐养。自己也曾买过一些漂亮精致的小盆栽,都一一枯萎了,好长一段时间每次看到喜欢的都已不敢再买。住所里仅存的这五盆,倒是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也许植物也是有灵性的,它们吸收了朋友赠予我的一份情谊,也饱含了我满满的感激,从而转化成勃勃的生机。

      十年前,我就将自己的个性签名改为了“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一直未改。每次念这句话,心里都有一股股泉涌的暖流荡漾开来,安徒生为活着加上的这点花的芬芳,本来就增添了些许童话的气息,既有浪漫主义,也有空想主义。我们奢望的,往往是那最容易丢失的。工作的这十年多,我得到了一些东西,也丢了很多东西。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想所谓成熟,无所谓好与不好,就是不断去打磨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罢了。虽然在待人接物上我可能会比同龄人多一点的细腻,略显成熟,但我心里始终藏着一个小女孩,在生活中,她总能轻易地把我带回那个独自带着七彩画笔跑到公园听风的夏天。工作的时候,她也总能轻易地消失不见,渐渐地我在服装、发型、称谓、行为等等上,都妥协了。可是回归生活,我希望这个小女孩可以不再顾忌地肆意地在我心里奔跑。其实我是一个特别特别偏执的人,很多东西认定了就不想改变,例如微信头像、手机号码等等。很多人也许说改就改了,不就一个头像一串数字吗,但对我而言,我守护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虚无,而是心底里那个本已怯懦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带给我的,就是阳光、自由,以及花的芬芳。

      对大部分人而言,花不是生活必需品,但于我,它的确是生活必需品。我也思考过花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自然的馈赠、美丽的装饰还是情感的表达。直到我看到这样一句话,“花,其实并不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而是一种补充。心里的空洞越大,越要大朵大捧的花来填满。”心里一阵心虚,似乎一语道破了为什么我那么需要花的原因。恐怕不爱花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或者很难理解那些能理解这句话的人。正如我跟朋友分享这句如雷贯耳的话时,他认为这只是个别人的心理,不足为据。不过他的话也提醒了我,我也许就是他所谓的个别。有些人可以直接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养分,而我却需要看到花,心里才实在,才记得自己是有意义地活着。我抚摸花瓣,其实花瓣也抚慰了我。

      佛家能在一花中悟出一世界,而我凿实一凡俗罢了,不求参透,只求相通。花是过眼云烟,易凋零,却长存我心。就像洛阳的牡丹花,花期只有二十多天,我们算是在最好的时间相遇了。倒也没有刻意安排,只是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