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文学 | 闻 樱:冬月里的客味糍粑

    2024-02-05 来源: 区文化馆
    【字号: 分享

      客家人一年四季都有做糍制粄的习惯,在农历十月新收稻谷后,各种各样的糍粄便集中在冬月里呈现,所谓“十月朝,客家糍粄碌碌烧”,一块糍粑承载了家的温情。

      (一)

      笼糍,孝亲本心的传承。

      乡村喜桌上的美食,我最喜欢吃“送嫁的笼糍”。笼糍最先为纪念女娲“补天穿救苍生”的祭品,因此民间把农历正月二十称作“天穿日”,笼糍则象征女娲补天用的石头。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到岭南后遂把笼糍延用为女儿出嫁时的糍粑,所谓“送嫁女儿的笼糍,三朝回门的豆糠糍”,这都是与女儿婚庆有关的客家美食。笼糍类似北方的“年糕”,具有“软、糯、柔、韧、醇、香”的特点,以糯米和黄糖为原料,粉料须经石舂锤打才能练就糯米的柔韧。蒸笼糍需选芭蕉叶铺底,黄澄澄的笼糍便融合了叶香,格外诱人。待笼糍冷却后切成双数为吉利,再把笼糍裹上一层鸡蛋液微火香煎一下,便制成外焦里嫩又香甜软糯的笼糍。过去,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敬过“谢恩茶”后,母亲便夹一块笼糍给女儿吃,看着眼前的女儿将要踏出家门,那一刻纵有千言万语和不舍,唯寄托一块笼糍祝愿女儿出嫁后开枝散叶,龙(笼)凤呈祥,幸福美满,一块笼糍浸润了娘家的深情,让咀嚼笼糍的女儿不禁泪眼婆娑。随后,女儿也回敬一块笼糍给母亲吃,那首《笼糍歌》道尽了感恩之情——“笼糍圆圆切四方,方块糍粑贵宾品,边边角角自家食,中间那块最好样,一片本心阿娘尝。”一盘笼糍当中,居中的那块最是嫩甜柔韧,美曰“本心”,这是女儿专门留给母亲吃的。一块笼糍,让孝亲家风的传承很有仪式感。

      (二)

      豆糠糍,堪称“懒人糍”。

      “豆糠糍”是招待出嫁女“三朝回门”的一款小吃。“豆糠糍”源于舂米的石臼底残留了很多碎粉,客家人为了节约食材用糯米团把臼底的碎粉一点点地带出来,物尽其用。豆糠糍以花生和黄糖碎末做馅,捏成小粉团后煮熟,再沾上一层黄糖粉,一款软糯香滑的糍粑就做成了。这款糍粑不用提前备料,也无繁复的程序,可随时随意捏制糍丸,就算是再懒笨的婆娘都懂制作,因此被称为“懒人糍”。这豆糠糍与北方的“驴打滚”极其相似,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饮食风格颇有北方的遗风,只是到了岭南后客家人就地取材,稍加改良,新创出一系列的客家美食,如“客家酿豆腐”就是以北方的饺子改良而来,美曰“百食可酿”,遂衍生出“客家人百事可商量”的谋生理念。只有了解美食里深藏的人文,方觉再普通的小吃也倍感滋味醇香。

      (三)

      菜心糍,又叫翠玉素丸。

      进入腊月,增城特有的迟菜心上市了,因在深冬时节经霜盛长,贵在一个“迟”字,故叫“迟菜心”,粗壮的迟菜心可高达1.3米,因此被称为“菜树”。迟菜心除了油渣爆炒或上汤白灼的吃法,福和一带的客家人还喜欢捏上糯米丸子与菜心一起煮成素味的“菜心糍”,绿油油的菜心配上如白玉般嫩滑的糯米丸子,可谓秀色可餐。腊月里吃上两碗菜心糍,细细品味,口齿留香,“翠玉素丸”这名字很是雅致。

      (四)

      米橙,最具客家特色的小吃。

      “米橙”是客家人的叫法,广州话则称之为“黐米”。打米橙需经炒米、溶糖胶、搓粉、压实、切割等工序。首先,打米橙要把河沙炒至高温,再倒入糯米混合河沙一起炒成爆米花。接着,熔糖是“打米橙”的硬功夫,有经验的老者习惯在煮开的糖浆上洒几滴清水验证,如滴水成珠则代表已练成糖胶了。然后,把爆米花、花生米与糖胶一同倒进锅里同一方向搅至成团,直到感觉“顶手”为止。然后,把爆米花团摊平在竹匾上,用竹昇反复碾压,这有点像公路铺沥青的场景;最后,切成长短一致的条状米糕,便是客家人的“米橙”。在客家人探亲的“格箩”里,米橙和米饼是送礼的标配,米饼圆碌碌,米橙金灿灿,寓意有金又有银。过去,打米橙由婆母长辈带着全家动手参与,堪称客家人的“家庭小年会”,老人借此教导幼小为人处事的“心经”——“打米橙最讲究一团和气,一吵一闹,米橙就打唔成,那还谈何在外做人搵食?”长辈就着家长里短的杂事展开不伤和气的交心言语,如春风般潜入心田,再大的道理均融化在一块小小的糍糕里,不得不佩服老一辈人的持家智慧。

      (五)

      炼米糕,堪称客味云片糕。

      每一年打米橙总有一些人家制作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溶糖技术掌控不力,导致米花粘合不起来,米糕无法成型。但是,这些爆米花和糖胶也不能浪费了呀,只好把散的爆米花拿到石舂里再次锤炼成粉。客家人用一个“炼”字表述米糕再经舂炼之意,经二次舂踏的米粉反而增添了米糕的柔韧性。把炼好的粉团摊开用小木桶反复碾压,切成“云片状”的薄饼,小孩子把它唤作“纸牌糕”。炼米糕的卖相有点粗糙,被本地人调侃为“脚底皮”,但细细咀嚼,香甜回甘,特有嚼劲。如今,回想起乡村炼米糕的咚咚舂米之声,恍如天籁。

      (六)

      炒葛条,炸粉片,片片客味情浓。

      客家人称年二十三为“入年界”,便开始炒葛条炸粉片。炸葛条需用番鬼葛根粉为原料,我曾问爷爷为何叫“番鬼葛”呢?他说凡冠以“番”字为名的均属外来物种。番鬼葛根需经切片、晒干、泡水、削皮、打磨、踏粉等程序,再混合糯米、芝麻、油、盐揉成粉团,再切成长条薄片晒干备用。炒葛条需先将河沙放在大锅上炒热,再把葛片与河沙一起翻炒,滚烫的河沙瞬间将葛片膨化成白花花的一锅葛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心急的孩子不怕烫口,捏起葛条便抛进嘴里嚼得咯嘣脆响,咸味香酥的葛条好吃得根本停不了口。炒完葛条后就着灶膛里的柴火正旺,接着开始油炸粉片。粉片的取材做法与葛条是一样,用花红粉染成红绿两色,炸三五分钟便可起锅,再放到糖浆里快速地滚翻一下,糖浆便雨露均沾,红绿色彩很是喜庆。咸味的葛条,甜脆的粉片,一直是最受欢迎的餐前客味小吃。

      (七)

      鹅汤糍,舌尖上的年味。

      到了年三十,屋里屋外贴了红对联之后,各家各户便宰杀鸡、鸭、鹅等,由于过去没有冰箱,宰杀的家禽在煮熟后需加盐腌制保存,因此“客家咸鹅”成为客家人过大年的硬菜。那么多的鸡鸭鹅肉在大铁锅里熬汤,那汤自是“上上之汤”,特别鲜美,为了均衡汤汁的油腻,利用好这锅鲜美的头啖汤,客家人便切上一大盘的芹菜、蒜苗、芫荽稍微爆香作佐料,再捏上一大盘糯米丸子,便做成一锅色香味俱全的鹅汤糍,可谓“鸡汤糍,鹅汤糍,吃得阿妹甜滋滋”。

      一碗糍粑,一家人的团圆,几多的乡愁回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美食,总藏着最深的乡愁。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