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书传奇!增城“好书相约”带你共赴长安荔枝之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尘烟中的荔枝故事,蕴含了几何世情哲理、风土人情?随着荔枝品牌妃子笑、桂味、糯米糍、仙进奉、挂绿等陆续上市,广州增城以书会友,讲述荔枝故事,品味千年传奇。
近日,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好书相约”第十六期《长安的荔枝》阅读分享沙龙,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活动特邀多位分享与朗诵嘉宾,品读知名作家马伯庸笔下岭南荔枝新鲜运送长安的传奇故事。
马伯庸,人民文学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古董局中局》《食南之徒》等,其历史小说常年占据畅销榜前列,多部作品改编为影视剧。
《长安的荔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岭南佳果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拼搏与智慧、文化与情感的传奇。沙龙活动现场,嘉宾和读者品尝着增城的妃子笑荔枝,在北方与南方的联系里、历史与现代的链接中,回味一段千年史话,品读一种独特文化。
澹红衫子白罗裳,荔香始自岭南来
不须更待妃子笑,荔枝风骨自倾城。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马伯庸擅长从史料中挖掘热点题材,通过鲜活的故事表达独特思想。活动开始,文学爱好者吴小妹向现场观众展示了随同《长安的荔枝》一书附赠的“荔枝鲜转运舆图”,其上描绘了唐朝的地理全貌,广东历史名城广州位列其中。
岭南至长安,山岭逶迤水迢迢,跌宕起伏路遥遥,一场跨越五千里的传奇转运之旅,似一幅历史画卷向现场观众徐徐展开。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史料佐证,杨贵妃钟情荔枝,入宫后依然喜爱这一珍果,岭南荔枝质量口感上乘,故备受贵妃青睐。
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正是截取这一史实,形象地以“一骑红尘”和一语双关的荔枝“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因何而“笑”,最后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从而成为书写历史与荔枝的千古名句。
“初读杜牧的诗,惊艳其文采斐然,幻想飞骑奔腾卷起红尘的潇洒模样,却未曾想过大唐的荔枝是克服了怎样的艰难,才能把新鲜荔枝送到杨贵妃的唇边。”分享嘉宾郭子豪感慨,小说以小见大,以基层小吏李善德的独特视角,书写一个丰盈的职场传奇,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正如序言所述“阅读每一行字,都是在阅读自己”。
《长安的荔枝》一书主要记述,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棘手任务:于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事必躬亲的李善德,六十多天时间里经历着一场场头脑风暴。为破解荔枝保鲜难题,亲自前往广州,打听荔枝种植情况,在荔枝保鲜上做足功夫,先后采用注水、带枝、盐洗、冰封、换人、换马、换船等诸多方法,通过精细计算设计出四条转运路线,可谓拼尽全力,只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萤火之微映芳华,奋进之姿照丹青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其时隶属南海郡。
历史学者认为,马伯庸能从小人物的精神感受中,折射历史最真实的状态,跨越种种藩篱为微观个体发声。来自增城某果场的负责人姚志明分享道,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工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让读者看见小人物在时代巨浪下的生存智慧。
“没有比脚再长的路,没有比人再高的山,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分享嘉宾程姜燕感言,正是李善德的坚守,打通了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路”。他调配沿途驿站,倾整个朝廷之力,重现“南海献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之盛况,赶在贵妃诞日前,送上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
荔枝从岭南枝头到贵妃的舌尖,背后是小人物的奋力拼搏。李善德是小人物与命运共舞的缩影,也是对所有奋斗者的激赏。他用智慧和勇气,化解了危机和困境,创造了奇迹与传说。
小说《长安的荔枝》从历史长河的小事入手,挖掘历史之大,洞察人性之真,抵达意想不到的历史深处。李善德不负使命,运送荔枝的过程,也是交付真心的旅程。
世间珍果更无加,增城诚邀天下客
飞来岭外荔枝梢,绿琼枝散红锦包。
历史学家认为,马伯庸的历史小说畅销并为人称道,缘于对历史背景及细节的深入了解和呈现。《长安的荔枝》一文记叙,“种植荔枝最多的地方,是在增城……”书中多处对广州及荔枝园有详细描述,提及最好的荔枝由岭南经略府特供。
岭南荔枝,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元代著名诗人陈大震编著《南海志》称:“荔枝佳品多出增城。”
增城荔枝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地位。清代“岭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认为,广东之荔枝“以增城为贵族”;清代文人张心泰《粤游小记》有云:“粤东果天下,最知名者荔支……粤以增城者为最佳。”
增城荔枝,尤以“挂绿”最为珍贵。朗诵嘉宾现场朗诵了清代进士彭孙通的《荔枝行》,以及当代诗人杜埃的“挂绿芳名天下彻”、知名教授秦庆钧的“西园挂绿出新芽”等,均表达出对挂绿荔枝的赞誉。
万荔挑一,独爱增城。“增城荔枝品质优良,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珠江流域东江下游,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既有热带特征,又有亚热带特色,适宜荔枝生长。”荔枝非遗传承人梁喜东娓娓道出增城千年古荔的故事,山清水秀、古朴流韵的增城,有着树龄高达1600年的古荔枝群,宛如“绿野仙踪”的福境。
《长安的荔枝》一书结尾,李善德选择举家迁往岭南,在荔枝园过上果民的闲适生活。三百年后,苏东坡来到岭南。据《苏东坡全集》之《与欧阳知晦四首》记载:“……今岁荔子不熟,土产早者,既酸且少,而增城晚者绝不至,方有空寓岭海之叹。忽信使至,坐有五客,人食百枚,饱外又以归遗……”
该文记述,时任增城县令林同叔对苏东坡的生活非常关心,常赠东坡先生地方特产。荔枝成熟季节,苏东坡喟叹增城荔枝未至。感慨之际,忽闻增城荔枝送来。时有五位客人在座,大家欢喜品荔,每人一百多颗,沁润心脾,余味未尽,有客提议应将佳荔赠予其他亲友共享。彼情彼境,惬意人生,据传苏东坡提笔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佳句。
进入六月,南国荔枝次第熟落,饱满荔果似丹裹玉,随着“挂绿之夏”2024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季的开启,一场场关乎荔枝的文化盛宴陆续登场。无论是杨贵妃与妃子笑的故事,还是东坡先生与岭南荔枝的佳话,荔枝所承载的历史之韵、文化之魂,早已成为增城一张亮丽的名片。
荔熟蝉鸣季,诚邀天下客。自今年5月伊始,广州增城向全国诗词联赋方家、文艺爱好者发出特别邀约,公开征集荔枝诗词联赋佳作。截至目前,已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作者的近2000件作品。
此次荔枝诗词联赋佳作征集时间将持续到今年8月,创作者可通过中国作协《诗刊》《中华辞赋》公众号、中国诗歌网及“文艺增城”公众号等投寄佳作,以诗词联赋的丰富表达形式,共赴风雅之约,畅叙荔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