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国庆将至,快来体验增城非遗美食,来一场奇妙的“舌尖”盛宴!
在增城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特色美食
舌之所尝、鼻之所闻
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
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这其中
传承多年的非遗美食仍活跃在今天的“饭桌”
它们穿越了时空的文化和历史
将制作技艺和独特口感不断传承
吃上一口,就是一段百年故事
这个国庆,一起走进增城非遗美食
来一场奇妙的“舌尖”盛宴
1.黄塘头菜的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正果镇
代表性传承人:陈见洪
正果黄塘头菜是“增城十宝”之一,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因主要在增城正果镇黄塘村种植而得名。正果黄塘头菜属于“江南头菜”的名贵品种。
黄塘村位于东江支流的增江河畔,土地肥沃,水源未受污染,环境清新,十分适合种植头菜。
该村采用无公害蔬菜种植头菜,施用农家基肥,所产头菜个体适中,饱满结实,肉质鲜嫩,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色泽金黄,香气浓郁,爽甜可口,风味独特,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深受珠三角和港澳台同胞的赞誉和喜爱。
2.兰溪濑粉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正果镇
代表性传承人:梁燕锋、潘丽冲
简介:兰溪村坐落在增城正果镇东南面,该村东面与吓水畲族村相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鬼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冬至和新春“做景节”,兰溪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濑粉来应节。兰溪濑粉的原材料很有将就,主要选用天然的山泉水和当地种植的“溪选”或“六黄粘”稻米,保障成品的优质口感。
制作方法:将稻米洗净,沥干水分,经展磨成米粉晒干备用。制作时用沸开水将米粉糅合成粉团(约1公斤为一团)用竹罩篱盛着,放入沸水锅中浸泡约15分钟,后捞起在陶盘里,用人工揉透,浸泡和糅合过程反复3—4次。
再用温水调至稀稠适中,然后将调和好的米浆不断倒入专用的漏斗,米浆通过漏斗孔自然流入热水锅中。再用大火烧沸,使米浆迅速形成固体状粉条,随即将濑粉捞起倒入冷清水中(过冷河),待冷却后捞起沥干水分备用,正宗的兰溪濑粉制作而成。
食用方法:将濑粉放入开水锅中,经再次煮沸后连濑粉和水一并倒入大陶盘里,再从中捞起濑粉沥干于碗中,添加佐料适量,搅拌均匀,一碗热气腾腾的兰溪濑粉大功告成。
3.澳海老土豉油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石滩镇
代表性传承人:刘庆堂
简介:增城老土豉油,往前追溯,最早的师傅清朝石滩麻车村刘允荣,到如今已有六代传承。豉油古法泡制,源远流长,在东江两岸有广泛的影响。
澳海酱油不但老,而且“土”。黄豆原料是中国本土黄豆,面粉是本土面粉,发酵成面豉酱,曲种是本土菌种,用土缸土办法发酵制醪。
杀菌工艺先进,符合国家对酱油食品标准的各项要求,又与正果、石滩其他品牌酱油形成增城酱油的名牌效应,使酱油成为增城特色的配料。
4.新塘鱼包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新塘镇
代表性传承人:袁家健
简介:新塘鱼包是珠三角最有水乡地方特色的鱼美食之一,也是新塘地区特有的标志产品,几百年流传,成为最能代表新塘地区的区域品牌之一。
鱼包既可登大雅之堂,亦可作民间小食。
鱼包最大的特点是选用多骨多肉的土鲮鱼,鱼包皮把饺子、云吞的面皮改换成鲮鱼胶皮,馅是正宗的广式腊味,因此具有深厚的岭南广府饮食文化底蕴。
5.朱村鸡饭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朱村街
代表性传承人:黄银香
简介:朱村鸡饭始于清末,四乡八里出名,成为该地著名的佳肴。朱村鸡饭使用本地走地鸡,用明代培养成功的现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丝苗米,配以本地优质酱油、土榨花生油煮焗而成,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
它是近30年成为最能代表朱村的“地标美食”。
在广汕路段朱村地段,几乎每家食肆都打出“朱村鸡饭”的招牌,深受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甚至有人从东莞、广州老城区不辞辛苦远道来品尝这道美食。
6.五柳菜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石滩镇
代表性传承人:刘崇彦
简介:为“五柳鱼”做配料的“五柳料”发展演变的“五柳菜”,精选优质木瓜、红萝卜、荞头、大肉姜、青公等多种蔬菜,配以白砂糖、酿造白米醋等佐料,色泽饱满,看着叫人胃口大开。
在原料采收、腌制、加工、包装多个关键环节,“五柳菜”既继承传统,又严格用现代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操作和监控,使各项安全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成为消费者安心和满意的产品。
7.章陂大头菜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宁西街
代表性传承人:关浩威
简介:章陂大头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逾百年历史,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营养消化价值、经济价值,具有分量大、脆香甜、不添加、纯手工、上市佳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和外地食家喜爱。
8.增城鹅汤糍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中新镇
代表性传承人:蒋永亮
简介:增城鹅汤糍作为客家美食鹅汤粄,是超过百年的历史传统菜式,以中新镇较为出名并一直延续至今。
其乌棕老鹅肉韧香有嚼头,椭圆形的糯米糍在鹅汤中飘荡,鲜、香、糯、滑,配以芹菜蒜苗色香味齐,具有营养价值,又有历史、文化、经济价值。
9.正果云吞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正果镇
代表性传承人:蓝伟东
简介:正果云吞经四代百年传承,不但有营养、文化、经济价值,而且因其皮薄脆、肉粒松、嫩滑爽、配料精、汤底靓、形象美(形似莲花或金鱼)、价格合理等优势,成为六届正果美食节主打食品。
10.喜记避风塘炒蟹制作技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荔城街
代表性传承人:廖传喜
简介:喜记避风塘炒蟹甘口焦香,脆而不糊,蒜香味与辣味、豉味结合,炒时先将蟹斩成11件炸香,再加上辣椒、酱油回镬,令蟹肉格外和味。
不少香港演艺明星均作为喜记座上客,喜记避风塘炒蟹档被港人称为“明星殿堂”,还有不少食客打包回府用来炮制“公仔面”。
30多年,风味不变,菜系不改,品质依旧,形成三大特色,一是香,二是辣,三是味浓,具有饮食文化、经济效益、药用滋阴补肾的特色价值,并创新出喜记手信“喜记蟹味蒜蓉”、“喜记蟹味调味油”等创意产品。
11.毛茶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派潭镇
简介:派潭背阴毛茶是增城的山货中最有代表性之一。南昆山作为生态旅游区,最贵最受欢迎的特色产品当属毛茶。
同处一座山,同生一种茶。作为打造生态旅游示范镇、康养小镇的派潭镇,背阴村民传承了百年历史的制作毛茶技艺,使毛茶作为区域品牌得以广泛流传并得到有保健功效的好评。
12.派潭凉粉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派潭镇
简介:民国以来的几本增城县志、增城县农业调查报告中提及的“增城几件宝”,凉粉草均为其中之一。凉粉草的民间传承工艺精熟,谱系清晰延续,市场产销两旺。既在出口市场畅销,又成为广东凉茶王老吉、加多宝、和其正三大品牌中“仙草”的主要成分。
13.正果腊味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正果镇
简介:正果腊味制作技艺已流传百年,如今已成为增城十宝农副产品之一。
金聚来腊味是区域特色美食品牌。作为正果腊味的主要生产企业,金聚来腊味成品色、香、味、质皆为上乘精品,曾在省委珠岛宾馆被用作美食试吃,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和各地专家的一致好评。广州电视台也曾设立专栏报道产品,让优质产品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其作为正果水围村民腊味的时代传承传统,传承工艺精熟,谱系清晰延续,市场产销两旺。
14.增城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小楼镇
简介:荔枝酒亦有果泡酒和蒸馏酒之分。增城作为千年古县、荔枝之乡,荔枝蒸馏酒亦有百年历史,曾在广州惠福西路设增城荔枝酒庄,内销出口都有。
陈锦章作为增城近代文化名人,不但写了增城人自己写的第一本《荔枝谱》,而且对荔枝酒文化也有研究创新,传承了祖上陈观澜独创的酒曲,逐渐形成精熟的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并传之后代。
传承谱系清晰延续,酒坊发展产销两旺,为增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质荔枝深加工,增加经济和文化价值增添了后劲。
15.增城竹升面制作技
项目分类: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增城区级
项目传承地点:正果镇
简介:“食在广州”享誉全球。增城作为“粤菜师傅工程”培训地之一,当地人创下的武林厨神、蒸武门、丰依竹食等地方美食品牌已在珠三角一带连锁发展。
竹升面作为粤菜面食特色之一,在增城流传已久,传承较好,常与增城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果云吞一起,搭配成正果云吞面,卖相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