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增城非遗的“百年味道”
我国将传统美食中的包点可谓包罗万有,博大精深。诞生于岭南水乡的三江大包是其中一绝。在我区石滩镇,百年传承的三江大包因其肉馅新鲜多汁,面皮松软香滑、清香适口而远近闻名,成为了三江美食的头号品牌。
2022年,三江大包制作技艺入选增城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姚秀娴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人。那么,三江大包有哪些“真功夫”呢?日前,记者走访了姚秀娴,探秘三江大包“背后的故事”。
三江大包为何如此之大?姚秀娴告诉记者,三江是个鱼米之乡,农田多,劳作辛苦。每当农民在田里插秧饿了,便随便从衣袋里拿出包点充饥。小的包子一两口就吃完,不够饱。为了省事,就把包子做大了。三江大包第一代传人董镜清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做出了个大、味美、价廉的包子,广受当地村民的喜爱。他的三江大包也由此流传开来。
据姚秀娴介绍,三江大包的配料朴实简单,包括猪肉、葱、油、盐、酱以及四分之一个熟鸡蛋,其中猪肉的新鲜度和天然发酵尤其关键。三江大包制作工艺一般要经过选肉、切肉、拌馅、和面、压面、包馅、起发、蒸制这主要的“八步操作法”。由于选料精,操作细,馅料配方独特,新鲜出炉的包馅汁浓肉香,让人一咬难忘。
天然发酵是指不使用发酵粉,而用“面种”作为发酵原料。每次和面后,都会剩下一小块面团作为下一次和面的面种,面种中含有酵母菌,当新面团与面种糅合后就会发酵,如此循环不止。“面种已经传承使用百年,所以发酵出来的大包面皮才会松软、绵滑不黏牙,并越嚼越香甜。”姚秀娴说。
记者看到,猛火蒸制后,直径有20厘米的三江大包新鲜出炉,外皮薄嫩绵软,热腾腾的水汽受热不断向上跑,给人难以言喻的诱惑力。记者趁新鲜吃了一口才知道,里面的新鲜猪肉馅儿才是重点,轻轻撕开一角,窥探到里面的小世界,猪肉与葱花完美结合,辅助酱油等汁水调色,香气直冲鼻尖。
曾有不少人建议,包子肉多油腻,要是改良馅料,增添一些蔬菜调味,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就更好了。但姚秀娴认为,这是百年流传下来的手艺,必须保持原来的风味,且要代代传承下去。“想吃别的口味,可以再开发其他品种的包子,三江大包必须保持原本的味道,也只有这唯一一种味道。”姚秀娴解释道。
三江大包是粤式点心之一,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制作方式源自百年传统手工艺。近年来,姚秀娴招收了包括儿子董耀谦在内的十名学徒,传授三江大包技艺。可喜的是,通过几年的传帮带,姚秀娴带出的第四代传人已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全都学会整套技艺。到目前,不少学员学成后在外地都开设自己的门店,使三江大包的名声越传越远。“传承三江大包工艺对我来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动力。”姚秀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