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考古增城丨探古寻源 一览增城千年文化

    2022-08-26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
    【字号: 分享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而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也是展现区域特色的亮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增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位于石滩镇金兰寺遗址的发现,佐证距今400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经历了4000年变迁的荔乡大地,孕育和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增城500处不可移动文物、14个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及大量考古遗址等丰厚文化家底。

      


      考古增城,探寻增城历史印记

      图片

      8月10日上午,“考古增城——新时代增城考古成果图片展”在增城区图书馆隆重开幕。

      图片

      

      “考古增城——新时代增城考古成果图片展”主场活动现场

      广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郑小炉在开幕仪式上致辞,增城区整改办(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文广旅体局、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规自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以及各镇街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全区文保员、文保单位的业主代表和新闻媒体参加开幕仪式。

      图片

      与会领导参观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属于广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由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新时代广州文物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时代考古成果集中亮相

      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城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存,荔城西瓜岭、石滩围岭、增江浮扶岭、新塘老虎岭、金鸡岭等古遗址古墓葬,记录了增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延续不断的人类活动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增城考古也翻开了新的篇章。近十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增城区国有土地出让和基本建设,在增城区完成的考古项目多达百余项。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10项考古项目,年代跨越近5000年,涵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汉代、晋南朝、明清等时期。

      图片

      展览现场


      同时,对考古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工具及着装也进行了实物展示,用丰富的文物考古发现及背后的故事帮助、引导、激励人人读懂、热爱我们生活的这方土地,使公众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图片

      考古工具及考古着装展示



      其中,金兰寺、松丁山、墨依山、乌石岭、担水坳和大岭顶等遗址发现的先秦遗存为探索早期广州提供了线索,特别是金兰寺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骸、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对了解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的交流互动以及先民从哪里来、长什么样、生活环境如何、吃什么、如何获取食物等意义重大;朱村墨依山遗址出土的大口尊、T字形玉环、牙璋等见证了珠三角与粤东,以至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

      图片

      图片

      金兰寺遗址M44出土陶鼎

      (新石器时代晚期)

      图片

      金兰寺遗址M1随葬陶豆(新石器时代晚期)



      莲花山书院遗址是明代大儒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书院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文化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图片

      莲花书院遗址航拍

      


      考古成果在增城开启“巡回之旅”


      本次“考古增城——新时代增城考古成果图片展”已在增城区石滩、朱村、小楼、宁西、增江、荔城、新塘七个镇(街)进行巡展,每个镇街展出约一周时间,共展出60天。

      图片

      图片

      镇街巡展


      增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规、宣传展示增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用文物考古成果讲述“增城故事”,帮助大家了解增城历史文化,增进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助力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寻源溯古,深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为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落实历史文化遗产安全保护措施,近两年,我院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统筹部署和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总体工作内容可分为五类:

      

      摸清家底,进行全面“体检”

      自2020年6月起,增城区文广旅体局组织开展全区500处不可移动文物现场调研及基础信息复核工作,对文物本体位置、范围、建筑照片等信息有误的进行统一整理反馈,同时针对区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的档案也进行了核查及更新。

      2021年10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村庄科组织开展全区14个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区的摸查梳理工作。我院通过实地踏勘,分析村落现状保护活化利用情况,总结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建议。


      图片

      实地走访、调研传统村落



      2022年7月,增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报告“出炉”,通过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评估保护利用法规体系、责任落实、巡查制度、编制审批等情况,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推动增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规划引领,划定“保护区”

      2021年6月,区文广旅体局组织开展增城区6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于今年5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实现了法定的保护管理,文物有了“保护伞”。

      图片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划定专家评审现场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我院启动了瓜岭村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新高埔村、河大塘村、石屋村、旧刘村、竹林村5个市级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6个项目均已通过专家评审,开创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新局面。

      图片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专家评审现场

     


      精准保护,挂设“身份证”

      2021年起,增城区6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陆续挂上了文物标志牌和单位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信息牌,责任牌上体现了“区—部门—镇街—责任人”的四级联动保护机制,从此文物保护单位有了“身份证”。

      图片

      规划团队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挂上“责任人公告公示信息牌”



      传统风貌建筑作为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城乡历史记忆的符号,也是城乡文化发展的链条。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村庄科对已认定为区首批传统风貌建筑的71处建筑物,全部挂上“保护标志牌”,实现了责任公示牌镇街全覆盖。

      图片

      图片

      规划团队为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挂上“责任公示牌”

      


      梳理申报,勾画“新蓝图”

      2021年,增城区文广旅体局对增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较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构筑物进行了梳理,共筛选了34个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申请上报,其中有11个不可移动文物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为增城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体系勾画了保护“新蓝图”。

      图片

      增城区第五批不可移动文物申报专家评审会


      2022年2月起,我区开展了新一批传统风貌建筑认定工作,通过对10个镇街的现场勘察调研,从110余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中,分析评估统风貌建筑线索价值特点,筛选出了新一批传统风貌建筑推荐认定名单进行上报,目前该项认定工作还在进行中。

      


      扩大宣传,展示“新风采”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响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代共进,人民共享”的主题,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增城区文广旅体局多次组织举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展览,藉此让历史文化遗产走近大众,推动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由人民共享,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图片

      图片

      文物违法典型案例图文百日巡展展览


      近年来,增城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以更高的站位和标准,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让文化遗产事业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