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戴春兰:清茶淡话
我打开一个封口的塑料袋,茶叶乌黑,轻卷如索,叶梗粗砺。抓过一捧,凑近一闻,恰似新翻的春泥的青腥味扑鼻而来!我失口惊呼:这不就是我们从前常喝的“大路茶”吗?
幼时家住农村,大家的生活都不宽裕,几乎家家户户都喝这种 “大路茶”, 自己村或隔壁村制的,实用又实惠。
只等第一缕春风降临,蓄积一冬的茶便能在清明前后春雷的呼唤下蓬蓬勃勃地萌发。山坡上行行排排的茶树像绿茸茸的毛狗懒洋洋地趴着,更像父亲书写的蚕头燕尾的隶书,整齐好看,诗情画意便自然而然根植在心间了。
明前茶叶明眸善睐,等待一双双纤细的手轻轻掐下,出落得清清秀秀。采茶的农家阿妹,麻花辫直垂到腰间,白底蓝花侧襟衫勾勒出曼妙的身姿,晨光熹微时结伴上山,颔首低眉,手指翻飞。腰上系着的竹篓渐渐满起来,额前凝成亮晶晶的汗珠,反手一擦,乌溜溜的眼睛清亮无邪。这些妹子采茶久了,身心也常年氤氲着茶香,即使在茫茫人海也格外出挑。偶尔有人带头飞出两句山歌,不拘起兴,四下里和声四起,像山间的清泉直泻而下。
“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姑娘满山岗。手提篮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舞台上表演的《采茶扑蝶》剧目,茶公茶婆和采茶女捏绣帕、持彩扇、拨草叶、摘茶尖、扑蝴蝶,那紧紧扎根于生活的“俏”能令你不自觉地大声喝彩。
采下的茶,不管制作红茶还是绿茶,都要经过高温杀青。老时节杀青,径把嫩叶倒入烧得通红的锅里,一阵噼啦作响,几番大铲翻炒。温度几何,湿度几多,全凭自家手势控制,直至茶叶褪去青涩,萎顿紧缩,生命定格成棕褐色的小团。那轻描淡写的香气,仿佛能穿透厚墙,丝丝缕缕渗入每一寸肌肤中,让你清醒又迷醉。
制好的茶叶,随意用竹箩挑着,赶着墟天到街上卖。我家有个能装十多斤茶水的锡壶,灰黑色,窄口,大肚,弯嘴,由于浸染多年,壸里早已呈红褐色。每天一早,母亲在柴火灶上,前锅煮粥,后锅烧水。待水滚开,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再加入开水,茶叶在开水中翻滚,那水迅速浸染出色。随后起床的家人,洗漱完毕,必定轻轻啜饮着青绿的茶汤。茶水温热,烫贴,一入口有种涩涩的苦,顺滑而下,那浓酽的香在喉咙打了个转,竟化作甘甜回味,更觉唇齿留香。人的胃口被訇然打开,吃嘛嘛香,捞饭存木香,小菜滋味长,偶尔吃得油腻,也被化解得浑身通泰。
五黄六月间,天刚蒙蒙亮,农人们三三两两在田间挥汗如雨收谷割禾,茶水消耗得特别快。早饭时分,半大的阿妹,便用竹篮担着茶水饭菜,一路颤悠悠走到田头地尾。一声轻唤,大家便停了手上的活计,走拢到田头树荫下。阿妹早把饭菜摆好在塑料薄膜上,笑意盈盈。饭菜只是平常,往往也没汤,把饭泡在茶水里的“淘茶饭”便极合适。吃饱茶饭的农人们,像踩进泥土里吸取了足够的养分,又抓紧在田里弯腰苦作。
只有到了月华中天,苦累了一天的农人们搬了竹椅,端了茶水,拿了蒲扇到晒谷坪来乘凉歇息。漫天灿烂的星光下,青蛙蛐蛐咶咶呱呱,孩子们呼啸追赶,谈谈说说今年的收成、村里的新闻,渐渐凉意上来了,睡意也上来了,萤火虫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茶香慢慢合上一双双疲倦的眸子,带它们进入清凉的梦中。
小时候,我常常“烂嘴角”。母亲打了滚烫的茶水,撒上一把盐,小心清洗消炎即可。偶尔伤风感冒,只要连灌两碗滚茶水,赶紧钻进被窝,逼出一身汗,便浑身轻松。上火了,捞上鲫鱼,放入茶叶,滴上茶油蒸好,清甜得连舌头都要吞下。上学时,揣个茶叶蛋在口袋里,茶叶的清香弥漫在字里行间,嵌入小小的脑瓜格外清晰优美。就是泡剩的茶叶,也细细地培在兰花根周围,那花儿开出来如将歇未歇的翩翩鹤影,隐隐茶意盎然。
这个“茶”字,原本就是“人在草木间”呵!正是这酽酽的、幽幽的茶香,跟每一个农家小院如影随形,一走就是几千年!不管是挥汗如雨疲惫不堪的父母,还是满头大汗欢蹦乱跳的孩子,只要一踏进炊烟袅袅的家门,捧起蓝瓷大碗“咕咚咕咚”畅饮一番,哪怕粗茶淡饭,惬意幸福便如潮水般涌起。
而今,我坐在光影斑驳的阳台,啜饮着熟悉的茶汤,慢慢咀嚼粗涩的叶梗,人生的酸甜苦辣、乡间的过往情事一一浮现心头。“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朝花夕拾,茶水重新滋润我的生活,富足得妙不可言,就像一滴水重回镜面的湖,就像一朵花开在不谢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