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赖创枢:漫步罗坑村
今年早春,因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下沉到增城区小楼镇罗坑村协助防疫工作。正值春暖花开时节,这里所见的尽是风的欢呼,雨的飘忽,鸟的扑腾,树的摇摆,花的开苞,草的拨芽。山涧在满涨,田野在争绿,一幅万物戏春的景象。
罗坑村位于增城区小楼镇北部,这里山多林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该村下辖十一个社,人口二千五百多,全是客家人。有张、刘、何、郑等姓,其中张姓占七成以上,据说与不远的派潭镇高埔村张姓人同属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后代。
相传古时派潭至增城曾有一条官道连通高埔村和罗坑村,之后向南通增城至广州。约1000多年前,罗坑村张姓乡绅巨富联合高埔村的同姓财阀,不惜花巨资把这条官道全程铺上麻石,此项工程按当时来说,应该要载入史册了。
麻石官道修通后,罗坑村沙岗桥附近的一个小乡圩马上变成了一个大市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这条路让罗坑村兴旺了十多个世纪,印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现在,在沙岗桥一带还有很多残垣败瓦,还能看到很多路基和街石,让人想象当时这里曾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若不是民国初期的增派公路改道的话,这里的圩镇地位将无可更替。
据了解,罗坑村人张文中、张太旋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去到湖北武汉市开了第一间汽车装潢配件店,是最早北上开拓汽车装潢配件市场的人。主要经营汽车饰材,如贴太阳纸、做座位套、铺垫地胶和做汽车空调改装、加雪种、装音响、包装外壳、改造内饰等项目。他们的经营工序和手艺是之前在广州打工时勤学苦练、自行研究积累下来的,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利润可观。
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门店越开越多,便回家乡招募了很多亲戚、同学和同村、邻村、同镇、邻镇的人去做工人、做学徒、做师傅。这些人后来也学张文中张太旋一样做了老板,也不断地回乡招募工人,这样周而复始的传帮带,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竟把小楼镇及周边的荔城、派潭、正果等镇的青年人都带出去做汽车装潢配件生意。形成了一条始发罗坑村,辐射全国的汽车装配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为罗坑村乃至增城的农民致富和创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增城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罗坑村现在基本看不见年轻人,多是老人和小孩,成了真正的农村老人院、托儿所。村支书张剑威说:“年轻人都外出做汽配生意去了,只有过年时才回来,带回成功与喜悦,带回经验与创新,也带回财富与幸福……”看着罗坑村小孩的欢乐,看着罗坑村老人的幸福,看着罗坑村的一幢幢豪华别墅,我想,这应该是罗坑村千百年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传承吧?
漫步在罗坑村舒适自然的村道上,呼吸着这里的清新空气,感受到一种原始宁静的乡村气息。在沙岗桥上往下看,河里一群鱼正游了过来,其中几条小鱼到处乱串,有点流连忘返,两条大鱼赶着小鱼往前游去。这让我想象儿时贪玩给大人撵回家吃饭的温馨一幕。远处,几头水牛在河堤上悠然自得的吃草,两只小鸟落在水牛的背上,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牛露出一副幸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