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跨越世纪的非遗技艺,惊艳了增城!
一颗荔枝到一滴精酿,要历经约9000个小时。而增城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的传承,有桥头村陈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守护。
今年10月12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增城荔枝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位列其中。
陈氏一族守一方寸土,用一生倾注在一杯荔枝酒上,用时间编织起与酒的缘分。
一直以来,增城都被誉为“荔乡”。作为“中国荔枝邮票”原发地,增城的荔枝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而关于荔枝酒的由来,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一书中详细记载:
“其曰荔支酒,则土人齎持釀具,就树下以荔支煏酒一宿而成者……荔支之烧春,皆酒中之圣贤也,荔支烧唐时最珍,白乐天云:荔支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春。然以陈者为贵”。
也有藏家从香港带回“增城荔枝酒庄”“惠福西路”等字样胆式酒瓶,也可见增城荔枝酒的历史。
据介绍,该胆式酒瓶大致为清代光绪年间物品,为十三行经营酒类生意的英国商人赠送给港督的荔枝酒。
由此可见,清代晚期增城荔枝酒就已经形成稳定的规模生产,并通过广州、香港等地远销海外。
增城荔枝酒是以增城地区特产荔枝为主要原料,如北园绿、糯米糍、 桂味、挂绿、进奉、怀枝等。荔枝品种、酒曲、水源、气候不同,酿造出来的荔枝酒也会大不相同。
用岭南第一佳荔,打造岭南第一美酒。可以说,增城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大家可以尽享自然馈赠的一杯荔枝酒。
坚守
桥头村陈氏家族族人利用村后丘陵山地种植荔枝,并培育出特有品种“北园绿”荔枝。
清光绪年间,自小就在酒厂学艺的陈观澜经过多次摸索,并结合增城本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大胆改进荔枝酒的酿造技艺,终于酿得酒体清晰、果香浓郁、口感甘醇的荔枝酒。
陈观澜在自家的位于增城会仙坊(今湘江路)合兴隆酒坊销售荔枝酒,并由此带动酿制增城荔枝酒的盛况。
据史料记载,广州越秀区惠福西路曾经开办了增城荔枝酒庄,由于此地毗邻广州十三行,当年增城荔枝酒不但内销,也通过对外贸易销往英国等海外地区。
受父亲陈观澜的影响,陈锦章自小也对荔枝酒的酿造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更致力于对增城不同的荔枝品种酿造不同风味的酒,并根据不同的品种改进酒曲的配比,酿造出各种不同风味的荔枝酒。
后来还将自己对荔枝品种的了解和种植经验编写了《增城荔枝谱》。
而第三代传人陈世元自小随父亲陈锦章在酒厂学习技术,完整掌握了荔枝酿酒技术,后因公私合营取缔酒厂,技术没有得到发挥。
而将荔枝酒酿造技术不断完善并传承下来的是第四代传承人陈正阳。少年时,他在爷爷陈锦章教导下学习酿酒工艺。
他注重荔枝酒酿造技艺相关的文化挖掘与传承,不仅收藏保存了祖辈留下的《荔枝治病药方》、祖父陈锦章编写的《增城荔枝谱》、清光绪年间荔枝酒瓶等。
也积极推进增城荔枝蒸馏酒酿造技艺的挖掘与整理,并将家传荔枝酒酿造技艺传承给儿子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进一步扩大了荔枝酒酿造技艺的传承群体。
一代又一代传人对增城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得“增城荔枝蒸馏酒”的招牌越来越响亮。
就在今年10月12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增城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位列其中。
一百年很长,长得像陈氏家族对增城荔枝蒸馏酒制作技艺日复一日的坚守。一百年很长吗?听完他们的故事,好像怀着对一门技艺的热爱走下去,再长的路也不显漫长。
时光沉淀,一口好酒荔枝香,你品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