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文学丨聊聊朋友圈文化

    2022-02-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
    【字号: 分享

    朋友圈文化

    作者:邱锐良

      朋友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们习惯于在朋友圈点击文字,记录生活,至少经历了QQ空间、博客、微博等过程。后来,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升级壮大,手机像素的不断提高,微信的广泛应用,朋友圈才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其说,朋友圈是时代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倒不如说,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精神文明需求这一突出矛盾所衍生。

      刷朋友圈已经成为每日必备,许多人都养成了稍有闲暇就拿起手机,拿起手机先打开微信,打开微信就要刷朋友圈的习惯。白天刷,可以看到朋友们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晚上刷,可以见到朋友们游玩在外的迷人风景;床上刷,可以知道朋友们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厕所刷,可以看到小伙伴们的美食佳肴秀色可餐;高兴的时候刷,可以收获朋友们发自内心的祝福和羡慕;难过的时候刷,又可以获取朋友的关心和慰藉。总之,有事没事,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心情,朋友圈,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延伸,成为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朋友圈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人生导师,学术达人,摄影师,厨师,又或者幸福美满的人生赢家。

      当然,林林总总的朋友圈有规律可循。总的来说,就是乐观的人在渲染生活的色彩,奋斗的人在积极地面对人生;充实的人在展示成果,空虚的人在自打鸡血。目的都一样,就是在粉饰生活,张扬个性,展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让别人知道自己把生活过成了什么样子,又或者是他想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什么样子。

    微信图片_20220225095612.jpg

      朋友圈常见类型之一:炫耀型。这种类型的朋友圈在网络有个专属名词——“凡尔赛”体。凡尔赛朋友圈的经典套路是:不经意地用反向表述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多用自贬的方式,刻意炫耀高档、奢华的生活做派,实际上多是调侃。比如说,买了房的人在朋友圈展示不动产证的时候说:“以后就要过上欠别人几百万的日子了”;比如说,被扣了四五位数的个税,然后在朋友圈写道:“又被扣了好几个零,心好痛”;比如说,晒了一辆名车,一个名牌包包,一身奢侈行头,然后说:“其实这些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并不喜欢这种生活”……

      总之,文字是凄凄惨惨戚戚,比窦娥还冤,比孔乙己还落魄,充满了尘世间的委屈和不公,流露出的,却是无尽的卓越感和惬意,属于侮辱性不强,伤害性极大的类型。

      朋友圈常见类型之二:自慰型。这种类型往往记录生活中的繁琐和聒噪,然后以乐观向上的愿望结尾,展现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或者光辉远大的人生目标。例如,新手妈妈需要在旷日持久的带娃中学会逆来顺受,苦中作乐,缺乏生活乐趣,因此,朋友圈比较常发孩子的可爱之处,逗趣瞬间,然后不停催眠自己:是亲生的,是亲生的;再如,销售微商在波澜不惊的业绩中缺乏坚守的勇气,所以朋友圈常发心灵鸡汤,人生哲理,然后告诫自己,生活在继续,希望在转角;再如,毕业的学生陷入人生的困惑,缺乏目标,亟需支点,所以朋友圈常发,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人才型社会正在迎面而来……

      总之,就是用记录闪光点的方式来遗忘日子的遍地鸡毛。空虚的人常发充实的工作,寂寞的人常发热闹的人群,缺爱的人常发收到的礼物,窘迫的人常发昂贵的晚餐,患病的人常发运动健身,分离的人常发生活依然精彩……朋友圈就是他们的心灵港湾,即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对生活如初恋,他终究能够说服自己,找到慰藉,又能鼓足勇气,砥砺前行。

      朋友圈常见类型之三:攀比型。这种朋友圈比较盛行于女人和老人,时间充裕喜欢八卦生活,有八卦就会有对比,有对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胜负,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进化的动力。今天这个妈妈发一张孩子的奖状,明天同班同学的妈妈就会发母慈子孝,曰:“孝顺就行”;今天阿姨发一张饕餮大餐,明天隔壁奶奶就会发养生食谱,曰:“健康就行”;今天张大叔发勇攀高峰,一览众山小,明天棋友李大爷就会发八段锦、太极拳,曰:“出汗就行”……

      总之,总能找到优越的角度,制胜的高点,见缝插针,扬长避短。你有你的色彩缤纷,我有我的朴实无华。互不伤害,互不干扰,属于对己有益,对社会绿色环保的类型。

      当然,朋友圈最常见的类型应该是广告。水果店的瓜果娇艳欲滴,补习班的课程包罗万象,中介公司的房产交易热火朝天,微商的日用品物美价廉应有尽有,服饰店的衣帽美艳妖娆婀娜多姿……这些朋友圈品之无味,弃之可惜:想把他们屏蔽了,又怕错过打折的瞬间;想把他们尽情留住,又奈何来势汹汹,总是一波接着一波来袭。

      就这样,朋友圈包围着我们的生活,充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朋友圈的类型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取向,所发的朋友圈都各有套路。我们可以静静躲在一个角落窥探别人的生活,也可以用图片或者文字展现生活的点滴和片段。我们可以选择为别人的朋友圈留言,参与别人的生活;也可以保持一个亦远亦近的距离,点个赞,一闪而过。无论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生活就在朋友圈中演绎,朋友圈就在生活中继续。

      朋友圈文化也像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一样,沉淀着时代的特色,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如果说流传千年的酒文化可以让人真情流露,感情迅速升温;知性儒雅的茶文化可以让人相识相知,相敬相亲,那么朋友圈文化,就让人与人之间保持了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极其舒适的交流空间:可以默默地关怀,可以远远地观望,可以轻轻地抚慰,可以激昂地勉励,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手里,却不用担心会予对方过多的打扰。这个更加崇尚开放和自由的社会里,这种文化注定老少咸宜,落地开花。

      (选自《丹荔》杂志2021年3—4期)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