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 主办: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广州市增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 承办:广州市增城区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 粤ICP备18013952号-1
- 网站标识码4401830036
-
粤公网安备 44011802000181号
新塘鱼包是珠三角最有水乡地方特色的美食之一,也被评为增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是鱼包上鲜的季节,到底一颗小小的新塘鱼包当中蕴藏着怎样的美味与技艺呢?
一个个头大、尾长的鱼包虽然身形细细个,但是包罗万有。制作原材料包括有土鲮鱼、猪肉、腊肠、腊肉、冬菇、云耳等超过20种食材及配料而且制作过程繁复精细。
区级非遗项目新塘鱼包代表性传承人袁家健介绍,鱼包从选材、制作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其中精髓就是这块薄如纸的鱼包外皮。
“外表的制作融入了不同手法,比如说揉、搓、挞等,再用木棒经过上百次的推压,就可以做出薄如宣纸的鱼包外皮。”袁师傅表示,鱼包的外皮他们会切成三角形,用以包入特制的馅料,留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形状好似金鱼一样。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鱼包外皮的制作手法,袁师傅还现场示范了刮鱼青这一个步骤,他说要制作出高品质的外皮,要采用鱼脊肉作为主要原材料,1斤鱼大概可以取1.5两左右的鱼青肉,而且手工刮鱼青的斜度、力度、速度、坡度、厚度“五度法则”都要把握好。
新塘鱼包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
每年秋风起的季节至第二年3月左右是品尝鱼包的最佳时节。
这段时间作为鱼包原材料的腊味特别野味,而且土鲮鱼也肥美鲜甜。新塘鱼包获得不少街坊捧场,百吃不厌。
老街坊梁阿姨表示,“新塘是水乡,鱼包是用鱼肉来做的,所以是最好吃的,皮又弹牙,馅料又靓,我们都吃了几十年了。”
老街坊安叔表示,“新塘人基本上都喜欢吃鱼包,喜欢买点鱼包回去用青菜滚汤,比较方便,我今天买了三盒鱼包,就想着给孙女们吃,自己也吃一点。”
提及鱼包的食法有多种,上汤是最为经典的食法,配以蔬菜(增城迟菜心或塘蒿菜最搭),无需蘸取任何蘸料,而用荷叶清蒸、打火锅、油炸、粥油浸鱼包等方式,都极其美味。
除此之外,袁师傅还对鱼丝面、鱼青蛋、鱼腐等相关食品精益求精。同时研发创新鱼籽鲜虾、瑶柱、蟹黄等新口味鱼包。
袁师傅介绍,“逢年过节的时候,有很多亲朋好友来到新塘,街坊就把鱼包作为手信送给他们,因为它有很深层的寓意在,比如说年年有余、幸福美满、团团圆圆,所以婚庆期间都很喜爱用上汤鱼包作为头盘菜招呼贵宾。”
新塘鱼包已有过百年历史。1976年,袁师傅的妈妈在新塘海天酒楼跟点心师傅学艺,成为新塘鱼包第5代传承人。手工制作鱼包至今有46年时间,而从6岁开始学习鱼包制作技艺的袁师傅和双胞胎弟弟现在已经顺利接棒。
致力推动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近年来,新塘鱼包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畅销粤港澳大湾区,最远销往省外和国外。
作为区级非遗项目,新塘鱼包代表性传承人袁家健,更不遗余力地参加各大美食节、举办鱼包手工体验活动、走进校园开展培训等展示这一项增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同时还分别在瓜岭古村和宏达市场增设了新塘鱼包研学基地,致力推动新塘鱼包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他希望新塘鱼包可以成为增城的名片,让更多人了解新塘鱼包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让鱼包的味道传得更宽,香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