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挂绿人文讲堂”带市民探寻瓷韵之美
1月6日,“挂绿人文讲堂”第十期“瓷韵芳华,淬火而丽”陶瓷文化专场讲座在区图书馆举行,特邀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技师王霁轩主讲,带领市民观众探寻陶瓷源流,领略千年传承背后的瓷韵芳华与独特魅力。
据了解,“挂绿人文讲堂”是继好书相约、诗想者、学海艺谈后,我区推出的又一个品牌文化活动,旨在搭建文化平台,邀请文化学者,赓续人文血脉,厚植城市底蕴。
千年瓷话:历经岁月洗礼而神采依旧
烈火烧制,普通泥坯也能化身精美妙瓷。陶瓷就是这样一门源于陶土、塑于人工、淬于烈火、成于天意的非凡艺术,它是高超技艺与灵感创作的融合统一,承古立新而尽显凝固之美。
“三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瓷器半城窑。”王霁轩以景德镇为引,娓娓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历代发展过程,携手市民观众追溯中国陶瓷文化的起源,“拥有1700年的冶陶史、1000年的建镇史以及600多年的御窑史的景德镇,孕育出了无数瓷器精品。”
王霁轩向观众介绍,水土宜陶的景德镇古称新平,又称昌南,史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后以生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白瓷而声名鹊起。在今天看来令人叹为观止的永乐青花和祭红、宣德釉里红和天青釉、成化斗彩、嘉靖青花五彩等都出自景德镇。而现如今,凝结了几千年中国精神、民族智慧的陶瓷文化已遍地开花,石湾柴烧龙窟、德化白瓷、唐山骨瓷……历经千年的赓续与革新,陶瓷文化薪火不断,正在古韵中孕育新生。
浴火而生:匠心独运彰显中式美学
讲座现场,王霁轩引经据典、钩沉玄要,不仅带领观众回顾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还展示讲解了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如造型优美、青花之冠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见证了中国元代陶瓷工艺巅峰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等,典雅高级的古人审美与丰盛多姿的作品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王霁轩表示:“元青花的出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一时代的青花瓷器形状丰富多彩,色泽厚重艳丽,笔触肆意洒脱,开创了陶瓷文化的新纪元。”而明清两代大规模、长时间、不惜工本的试验和探索,最终推动中国陶瓷走上巅峰。
谈及制瓷原料,王霁轩着重介绍了麻仓山、高岭以及祁门的瓷石、釉泥、石灰石等,它们以洁白细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著称,而原产于高岭村并以此为名的“高岭土”是制瓷优品。
“如何正确区分珐琅彩和粉彩?”“如何解决制瓷原料消耗完毕这一难题?”王霁轩还以景德镇手工制瓷为例进行分享,耐心地解答观众的疑惑,还向大家展示了他特地带来的个人作品,多形式展现中国陶瓷影响世界的美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