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 全面提升我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城市社会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充分体现。自2015年广州市启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以来,我区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促监管提升、促民生改善、促环境优化、促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实施三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水平
我区通过开展“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工程”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质工程” “餐饮质量提升工程”三大工程,让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一方面,我区通过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工作,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等,有效净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同时,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三前检测”,加强对种植业产品、水产品和畜禽产品“三前”(即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环节监测工作,重点抓好违禁投入品、农(兽)药残留、薄弱环节的监测抽查。据统计,2019年我区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样品163791份,总体合格率99.95%。另一方面,我区着力从严把食用农产品准入关口、推行“九个一”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推动市场管理方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根据《农贸市场主体责任规范》,农贸市场开办者要承担九个方面的主体责任(简称“九个一”),即市场开办方设置一个岗位责任公示牌、一个食品安全宣传公示栏、一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一份食品经营者信息档案、一份食品进货溯源台账、一份日常检查记录表、一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套视频监控系统、为各摊档设置一个食用农产品信息公示牌。目前,我区36个在册农贸市场均能按要求落实“九个一”制度,2019年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均通过了广州市对市场检测工作的考核评估。
为确保食品质量,提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水平,2018年、2019年,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各镇街持续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食品小作坊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过在广州市率先出台各类食品小作坊产品的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指引,推动小作坊经营者对照要求开展场地、设备、工艺的升级改造,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根据相关指引,严把小作坊准入关口,严格审核可能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项目,对生产加工功能区间布局、生产加工设施设备等不符合要求的一律督促整改。同时,我区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指导,通过建立食品小作坊监管区——镇街两级巡查机制和食品小作坊产品检测机制,对辖区食品小作坊开展全覆盖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回头看”,督促、指导经营者进行整改,加大对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加强与食品销售环节、餐饮环节的联合抽检力度,鼓励食品小作坊开展自检。此外,我区积极打造食品小作坊示范点,发挥示范效应。在整治过程中,各镇街引导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食品小作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食品小作坊示范单位,并组织其他小作坊经营者进行实地的培训学习,实现了以点带面,以先进促后进的良好效果。其中,中新、朱村、派潭等镇街先后组织业户前往周边地区学习交流经验。
为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效能,促进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食品安全自身管理,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我区推行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广泛开展辖区餐饮单位的监管排查,及时督促存在风险的餐饮单位进行整改,并确定风险等级,增加对风险较高的餐饮单位监督检查频次。截至2020年6月底,我区已完成辖区餐饮服务单位的量化分级工作12893家,完成率达到96%。同时,大力推进餐饮单位提级行动,以优促优。加大力度推进餐饮单位提高餐饮服务业自身管理水平,提升自身食品安全量化等级。目前,我区共有优秀(A级)单位106家,良好(B级)单位581家,2020年上半年已向上级部门推荐申报A级评定单位5家。此外,我区推行在餐饮服务单位经营场所醒目位置设置公示标识,用大笑、微笑、平脸表示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向消费者动态公布监督检查结果,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可以根据餐饮单位的安全状况,选择到“笑脸”的餐饮单位就餐。餐饮单位食品安全量化等级情况也会一同公示,量化评定为A级表示该餐饮单位风险度最低、安全条件好,B级则表示该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状况较为放心,而C级的餐饮单位则是食品安全状况一般。在打造“互联网+”监督平台方面,我区积极推进学校食品安全监控建设和社会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工作,目前辖区已实施“明厨亮灶”餐饮单位有8875间,实现80.3%覆盖。其中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集体配送单位、大型餐馆和大型企业食堂(800人以上)已经100%实施“明厨亮灶”。2019年底,在增城万达、东汇城商圈试点建立“阳光餐饮示范街”,将“互联网+”技术和“明厨亮灶”相结合,实现监管者、经营者、消费者对示范单位实时在线监督。
开展三大重点领域整治保障老少平安
我区监管部门每年春、秋两季对全区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开展“地毯式”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测情况定期向区教育局、相关镇街进行通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监管部门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学校食堂、托幼机构食堂开展风险排查评估工作,及时排查发现存在问题,对评估对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确保其在规定期限内排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实现闭环管理,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加大食品安全风险排查力度。此外,为筑牢公立学校食品安全防线,全区所有公立中小学校食堂都配备农产品多功能检测仪,每日对所有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验,检验结果、不合格产品销毁情况及销毁过程的图片实时上传系统,并通过短消息告知学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和区市场监管局监管人员。
据了解,我区所有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广东省学校学生食堂陪餐制度》,各校制定了学校陪餐制度并严格执行。全区中小学校每天都安排有管理人员(行政干部)以上陪同学生一起就餐,做到同吃同坐同喝,了解学生对食堂饭菜的要求、监督食堂日常规范管理;校级领导每月至少陪餐一次,每学期至少陪餐4次以上。每年区教育局均会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督导学校落实陪餐工作。
目前,我区309家学校食堂全部建成了食品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明厨亮灶”率达到100%,可进行实时在线监管。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建设“互联网+”系统,实现校园食品供应各环节可查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形成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自查、校园后勤管理日常巡查、家委会(代表)参与社会监督、政府部门依法监督检查全方位联动监督制度体系。
为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区公安分局以保健食品、普通食品中是否添加药品为重点,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等专项执法检测和整治行动。2019年,我区重点监督检查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业户1224家次,查处案件1起。同时,联合各镇街以“防范欺诈虚假宣传,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等为主题,开展保健食品专项科普知识宣传,近年来,共开展主题宣传40场次。
为进一步确保长者饭堂配餐助餐食品安全,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对辖区内所有社区长者饭堂、养老机构及其供餐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检行动,推动全区养老机构食堂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并按要求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推动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原料统一采购配送,并签订采购协议,保证食品来源可溯。区市场监管局与区民政局建立联合行动和信息共享机制,联合督促相关食品经营者落实问题整改。
建设三级检测体系全方位监测“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我区以“三个坚持”为导向,大力开展蔬菜、水产品、肉类等食用农产品快筛快检工作,完善快速检测体系建设。一是坚持惠民导向,直接服务于民。定期开展“你送我检”的便民惠民快检服务,接受广大市民送检,检验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便于市民查询知晓;二是坚持资源整合,打造立体快检。按照“政府投资、部门管理、第三方技术支持”的模式,将分散的资源统筹整合起来,在指导全区农贸市场做好快速检测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各镇街要开展快筛快检工作,建立“区局本级—各镇街—农贸市场”三级快筛快检体系;三是坚持城乡同步,推动成果共享。对配套设施落后的村办市场和墟市,派出食品药品检测车开展巡回流动检测,推进成果共享。2019年全区共快速检测食品13.6万批次。
开展两大主题活动铺开全区域食品安全宣传
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你送我检”两大主题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覆盖全区各个镇街、多个农贸市场以及大型社区,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2019年全年共开展“你送我检”活动117场,举办了为期2周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全区各个镇街均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
畅通政民互动渠道 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据了解,区市场监管局设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受理、转办平台,有效整合了12315、12345等多个举报投诉热线资源。通过广泛开展宣传,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15、12345政府服务热线作用。通过实施举报奖励,鼓励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2019年共处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1584宗,对17宗举报进行了奖励,共奖励1586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