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2018年上半年增城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数据报告

    2018-08-31 来源: 区人社局
    【字号: 分享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广州市增城区总体就业形势,实时监测重点企业用工情况,积极推进增城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整体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广州博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增城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的委托及要求,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真实有效,特组建了专业的调查与服务团队,通过召开培训会议、数据收集、电话沟通、上门咨询等,准时有效地完成了上半年的数据采集。并通过对系统数据和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本报告。

      本报告通过系统填报内容进行详细的分类,按照系统申报的数据进行整理解析,最终根据整理的数据信息和组织填报该数据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做综合性总结及建议。

      一、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一)监测企业数量

      按照监测工作要求,201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定点监测企业的样本数量均为140家。

      (二)产业分布

      2018年两个季度都是第二产业的样本企业最多,其次是第三产业。另外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样本企业数量上对比,两大产业检测的样本企业数量变化不大。其中第二产业略高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达54%以上。各产业分布符合本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工作的要求。(见表1.1)

      表1.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产业分布

      单位:%

    产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一产业 

    0 

    0 

    第二产业 

    55.7 

    54.3 

    第三产业 

    44.3 

    45.7 

    合计 

    百分比 

    100 

    100 

    企业数(个) 

    140 

    140 

      (三)行业分布

      两个季度监测的企业均是制造业样本企业最多。2018年前两个季度,制造业企业的占比均最高,两季度其占比均超46%;房地产业位居第二位,两季度其占比均超2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占比最少,两季度均为0.7%。(见表1.2)

      表1.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行业分布

      单位:%

    行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制造业 

    47.1 

    46.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 

    1.4 

    建筑业 

    5.7 

    5.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7 

    0.7 

    批发和零售业 

    7.1 

    6.4 

    住宿和餐饮业 

    2.9 

    2.9 

    房地产业 

    25.7 

    26.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3 

    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0.7 

    0.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4 

    4.4 

    合计 

    百分比 

    100 

    100 

    企业数(个) 

    140 

    140 

      二、样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流动情况

      (一)生产经营情况

      2018年前两季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以正常占比最多。其中第一季度经营状况正常的企业与良好的企业比例非常接近,相差仅在5%左右;到了第二季度经营状况正常的企业上升非常明显,占比高达70%,相比第一季度的48.5%增幅达44%。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样本企业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给予正面的评价,但是通过电话沟通、上门咨询或召开会议时了解的情况,企业做出的正面评价或认为企业经营情况正常的,有相当部分企业的实际情况仅仅是勉强正常。另外企业经营状况困难的企业,第二季度相对第一季度明显下降。预计第三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变化不会太大。(见表2.1)

      表2.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单位:%

    生产经营状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困难 

    7.9 

    3.6 

    良好 

    43.6 

    26.4 

    正常 

    48.5 

    70 

    合计 

    百分比 

    100 

    100 

    企业数(个) 

    140 

    140 

      (二)员工流动情况

      2018年上半年增城区样本企业员工的平均流失率为14.7%,该数据远高于上年度同期的7.6%。其中第一季度在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员工流失率均超过10%,甚至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员工流失率超过25%;第二季度在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员工流失率均超过10%。从两个季度员工流失率的数据上看,不同行业不同季度间员工流失情况变动较大,并没有什么规律。(见表2.2)

      表2.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人员流失率

      单位:%

    行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两季度平均 

    制造业 

    12.4 

    18.4 

    15.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 

    7.3 

    5.9 

    建筑业 

    27.1 

    6.3 

    16.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 

    0 

    0 

    批发和零售业 

    6.7 

    7.7 

    7.2 

    住宿和餐饮业 

    4.7 

    12.8 

    8.8 

    房地产业 

    6.8 

    8.8 

    7.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4 

    12.5 

    19.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2.5 

    38.6 

    20.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8 

    22.4 

    14.6 

    合计平均 

    13.5 

    15.9 

    14.7 

      另外,从样本企业每季度新招和流失人员数来看,第一季度新招人数与流失人数差距较大,流失人数比新招人数多677人;第二季度新招人数与流失人数也相差较大,流失人数比新招人数多429人。(见表2.3)

      表2.3: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人员流动情况

      单位:人、%

    人员流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本季度新招人数 

    2484 

    100 

    2875 

    100 

    #普工 

    1887 

    76 

    1871 

    65.1 

    技工 

    399 

    16 

    214 

    7.4 

    专业技术人员 

    71 

    2.9 

    520 

    18.1 

    管理人员 

    127 

    5.1 

    270 

    9.4 

    本季度流失人数 

    3161 

    100 

    3304 

    100 

    #普工 

    2163 

    68.4 

    2248 

    68 

    技工 

    600 

    19 

    272 

    8.3 

    专业技术人员 

    138 

    4.4 

    127 

    3.8 

    管理人员 

    260 

    8.2 

    657 

    19.9 

      两个季度均是流失人数多于新招人数,从侧面了解,许多企业是因为经营困难或行业淡旺季日益明显,导致企业用人有所缩紧,也有部分企业是因为正在进行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生产工艺,从而减少人员需求。对此可进行预测,未来企业将会持续减少用工需求。

      而通过上述数据分析,不管是新招人员还是流失人员,超过65%都集中在普工,其次是技工和管理人员。针对新招和流失不均衡问题,许多企业反应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严重缺失,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管理型人才进入增城区就业,也要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从而帮助企业缓解高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三、样本企业的员工结构情况

      (一)人员规模分布

      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49人的企业最多;在岗职工人数为100-499人的企业位居第二位;在岗职工人数为50-99人的企业位居第三位;在岗职工人数为500-999人的企业最少。其中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49人的企业占比约35%,100-499人的企业占比约20%,50-99人的企业占比约19%,而最少的在岗职工人数为500-999人的企业占比约3%,其它人数的企业占比约23%。然而,通过多渠道了解,部分企业因多方面的原因,针对企业人数填报存在少报的情况。(见表3.1)

      表3.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单位:%

    人员规模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10人以下 

    18.1 

    18.6 

    1049 

    35 

    35 

    5099 

    17.6 

    19.2 

    100499 

    20.7 

    19.3 

    500999 

    2.9 

    2.9 

    1000人及以上 

    5.7 

    5 

    合计 

    百分比 

    100 

    100 

    企业个数(个) 

    140 

    140 

      (二)员工年龄结构

      在样本企业中25-34岁和35-44岁这两个群体占比差不多,均在34%左右,合并占比约66%,作为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另外24岁及以下群体占比最少。值得关注的是45岁及以上的群体,第一季度占比21.7%,第二季度占比17.9%,那么未来几年将会有不少比例的人员进入退休年龄。(见表3.2)

      表3.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年龄结构

      单位:%

    年龄结构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24岁以下 

    13.2 

    13.7 

    25-34 

    33.7 

    34.2 

    35-44 

    31.5 

    34.2 

    45岁以上 

    21.6 

    17.9 

      样本企业员工年龄结构图

      在企业主要劳动力25-44岁的人群,占比最低的行业也达到了40%以上,绝大多数企业均超过60%。值得关注的45岁及以上人群,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最高,高达38.9%。(见表3.3)

      表3.3: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年龄结构

      单位:%

    行业 

    24岁及以下 

    2534 

    35-44 

    45岁及以上 

    合计 

    制造业 

    12.9 

    35.6 

    32.2 

    19.3 

    10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5.7 

    32.2 

    24.1 

    18 

    100  

    建筑业 

    10.8 

    24.6 

    47 

    17.6 

    10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 

    40 

    60 

    0 

    100  

    批发和零售业 

    18.9 

    36.1 

    26.4 

    18.6 

    100  

    住宿和餐饮业 

    33 

    37.2 

    17.5 

    12.3 

    100  

    房地产业 

    16.3 

    30.7 

    27.7 

    25.3 

    1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8 

    42.7 

    21.8 

    20.7 

    10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8.3 

    20.1 

    22.7 

    38.9 

    1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3 

    45.1 

    29.5 

    12.4 

    100  

    合计 

    13.5 

    34 

    32.8 

    19.7 

    100 

      (三)员工性别结构

      样本企业的男性员工明显多于女性。2018年前两个季度,男性人员的占比各季度保持在60%以上。(见图表3.4)

      图表3.4: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性别结构

      在不同的行业中,性别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根据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划分。像建筑业、房地产行业,由于工作性质和强度,男性员工的比例明显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像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男性比例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见表3.5)

      表3.5: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男性员工比例

      单位:%

    行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制造业 

    60.9 

    6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4.7 

    65 

    建筑业 

    80.2 

    8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0 

    40 

    批发和零售业 

    58.9 

    58.2 

    住宿和餐饮业 

    38.7 

    38.8 

    房地产业 

    66.4 

    65.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8.5 

    55.6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62.5 

    64.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4.7 

    11.9 

    合计 

    63.1 

    63.8 

      (四)员工户籍结构

      从样本企业员工的户籍结构来看,异地务工人员多于本市户籍人员。从户籍来看,外省人员超过48%;本市人员占比小于外省人员,本市人员城镇占比小于农村。调查数据显示,进入增城区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规模较大,占样本企业全部人员的65%以上。(见图表3.6)

      图表3.6: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户籍结构

      分行业看,样本企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本市城镇人员为主,占比均超过50%;建筑业主要以本省外市人员为主;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外省人员为主。调查数据显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部是外省人员,除此之外,除了建筑业本市人员比例较低,其它行业本市人员占比均比较理想,尤其在住宿和餐饮业,本市人员占比超8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市人员占比接近80%。但从整体上看,所有行业本市人员占比相对外省人员少14%左右,本省人员总占比约52%,略高外省人员。(见表3.7)

      表3.7: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户籍结构

      单位:%

    行业 

    本市 

    城镇 

    本市 

    农村 

    本省 

    外市 

    外省 

    合计 

    制造业 

    14.4 

    20.5 

    13.1 

    52.0 

    10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6.7 

    1.8 

    57.2 

    4.3 

    100 

    建筑业 

    8.1 

    3.9 

    51.4 

    36.6 

    10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 

    0.0 

    0.0 

    100 

    100 

    批发和零售业 

    24.4 

    29.8 

    21.7 

    24.1 

    100 

    住宿和餐饮业 

    53.9 

    26.9 

    9.8 

    9.4 

    100 

    房地产业 

    20 

    18 

    17.2 

    44.8 

    1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6.5 

    21.4 

    7.8 

    14.3 

    10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8.7 

    10.6 

    25 

    45.7 

    1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7.8 

    35.4 

    10.2 

    36.7 

    100 

    合计 

    15.4 

    18.7 

    17.7 

    48.3 

    100 

      (五)员工学历结构

      在监测的样本企业中,初中及以下的学历从业人员最多,两个季度均超过40%;其次是高中学历从业人员,两个季度均超过33%;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最少。因此,仅从样本企业来看,本区整体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偏低,大专以下从业人员数量占比约77%。(见图表3.8)

      图表3.8:2018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学历结构

      从员工学历结构来看,样本企业中,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三个行业,整体学历水平最低,其中初中及以下分别占比约47%、56%、66%,而大专以下从业人员分别占比高达约84%、91%、86%,远超整体大专以下从业人员占比77%。另外,样本企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大专学历占比最高,达6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人员本科学历占比最高,占比均超过2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人员占比最高,占比2.4%。(见表3.9)

      表3.9: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学历结构

      单位:%

     

    行业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及中技)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合计 

    制造业 

    47 

    36.7 

    11.6 

    4.5 

    0.2 

    10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1.2 

    35.5 

    12.1 

    21.2 

    0 

    100 

    建筑业 

    22.1 

    32.8 

    27.6 

    16.7 

    0.8 

    10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0 

    40.0 

    60.0 

    0.0 

    0.0 

    100 

    批发和零售业 

    12.5 

    50.5 

    25.8 

    10.3 

    0.9 

    100 

    住宿和餐饮业 

    56.2 

    34.3 

    8.7 

    0.8 

    0.0 

    100 

    房地产业 

    33.2 

    28.5 

    21.8 

    15.5 

    1.0 

    1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6.7 

    29.7 

    27.0 

    14.2 

    2.4 

    10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66.3 

    19.2 

    5.4 

    9.1 

    0.0 

    1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4 

    40.1 

    33.0 

    20.0 

    0.5 

    100 

    合计 

    41.9 

    35.3 

    14.9 

    7.5 

    0.4 

    100 

      四、样本企业的岗位就业情况

      (一)各类岗位在岗职工人数

      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在岗职工总人数分别是2.35万和2.08万。其中普工在各工种中人数最多,两个季度均超过71%的占比;管理人员的数量排在第二位,占总人数的11%左右;技工的人数排在第三位,占总人数的10%左右;高级技师占比最少,不足1%。

      另外,普工、技工和管理人员呈下降趋势,其他岗位人数浮动相对比较正常。(见表4.1)

      表4.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岗位员工数量及比例

      单位:人、%

    岗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普工 

    16704 

    71 

    15045 

    72.5 

    技工 

    2334 

    9.9 

    2034 

    9.8 

    #初级工 

    991 

    4.2 

    943 

    4.5 

    中级工 

    563 

    2.4 

    536 

    2.6 

    高级工 

    313 

    1.3 

    202 

    1.0 

    技师 

    250 

    1.1 

    227 

    1.1 

    高级技师 

    217 

    0.9 

    126 

    0.6 

    专业技术人员 

    1674 

    7.1 

    1519 

    7.3 

    #初级职称 

    923 

    3.9 

    817 

    3.9 

    中级职称 

    507 

    2.2 

    550 

    2.7 

    高级职称 

    244 

    1 

    152 

    0.7 

    管理人员 

    2819 

    12 

    2161 

    10.4 

    合计 

    23531 

    100 

    20759 

    100 

      (二)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

      在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在岗职工人数较多,其中制造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最多。2018年前两个季度中,制造业在岗职工人数占样本企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均在72%以上,在岗职工人数远超过其他行业。另外,在样本企业中,不同季度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的占比差距不大,仅房地产业浮动稍大。(见表4.2)

      表4.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数量及比例

      单位:人、%

    行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制造业 

    17027 

    72.4 

    15526 

    74.8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36 

    0.5 

    137 

    0.7 

    建筑业 

    2202 

    9.4 

    2192 

    10.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 

    0.0 

    5 

    0.0 

    批发和零售业 

    297 

    1.3 

    208 

    1.0 

    住宿和餐饮业 

    191 

    0.8 

    188 

    0.9 

    房地产业 

    3257 

    13.8 

    2064 

    9.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6 

    0.5 

    144 

    0.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20 

    0.5 

    101 

    0.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0 

    0.8 

    194 

    0.9 

    合计 

    23531 

    100 

    20759 

    100 

      (三)分行业分岗位人员情况

      在样本企业中,大部分行业的人员都以普工为主,在涉及的十个行业中,有九个行业均为普工人数占比最高,且普工占比远超其他三类岗位。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在技工岗位上占比较高,远高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的占比远高于其他行业;管理人员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占比远高于其他行业。(见表4.3)

      表4.3: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岗位结构

      单位:%

    行业 

    普工 

    技工 

    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合计 

    制造业 

    79.7 

    5.8 

    4.0 

    10.5 

    10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 

    30.8 

    17.5 

    7.7 

    100 

    建筑业 

    20.1 

    42.1 

    25.2 

    12.6 

    10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0.0 

    0.0 

    0.0 

    20.0 

    100 

    批发和零售业 

    56.2 

    19.2 

    1.8 

    22.8 

    100 

    住宿和餐饮业 

    81.0 

    0.5 

    1.1 

    17.4 

    100 

    房地产业 

    70.7 

    5.5 

    11.3 

    12.5 

    10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5.9 

    13.6 

    2.1 

    8.4 

    10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2.9 

    38.1 

    9.9 

    9.1 

    1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5.6 

    7.3 

    4.4 

    12.7 

    100 

    合计 

    71.7 

    9.9 

    7.2 

    11.2 

    100 

      (四)各岗位员工的户籍分布

      各类岗位中,普工人员主要以外省居多,两个季度均超过50%;技工主要以本省外市居多,两个季度平均约40%;专业技术人员以本省外市和外省为主,其次是本市城镇;管理人员外省最多,约占40%,本市农村、本市城镇和本省外市所占比例相差并不大。(见表4.4)

      表4.4: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不同岗位员工户籍分布

      单位:%

    岗位 

    户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两季平均 

    普工 

    本市城镇 

    13.4 

    12.6 

    13 

    本市农村 

    20.1 

    21.9 

    21 

    本省外市 

    13.9 

    12.7 

    13.3 

    外省 

    52.6 

    52.8 

    52.7 

    合计 

    100 

    100 

    100 

    技工 

    本市城镇 

    19.5 

    15.8 

    17.6 

    本市农村 

    9.5 

    10.0 

    9.8 

    本省外市 

    39.1 

    40.2 

    39.6 

    外省 

    31.9 

    34.0 

    33.0 

    合计 

    100 

    100 

    100 

    专业技术人员 

    本市城镇 

    25.5 

    20.8 

    23.1 

    本市农村 

    7.2 

    7.7 

    7.5 

    本省外市 

    33.6 

    27.6 

    30.6 

    外省 

    33.7 

    43.9 

    38.8 

    合计 

    100 

    100 

    100 

    管理 

    人员 

    本市城镇 

    22.6 

    23.8 

    23.2 

    本市农村 

    15.2 

    22.8 

    19.0 

    本省外市 

    18 

    19.5 

    18.8 

    外省 

    44.2 

    33.9 

    39.0 

    合计 

    100 

    100 

    100 

      五、样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

      (一)工资水平

      从各岗位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最高,其次是管理人员,然后是技工,工资最低的是普工。从2018年两个季度的数据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在中级职称上跟管理人员的工资差不多,在高级职称上就远高于管理人员。

      从各岗位平均收入情况看,普工平均收入在每月3500元左右,技工平均收入在每月3700元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在每月6100元左右,管理人员在每月5300元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高级职称,平均月工资可达到8000元左右。另外,除了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高级职称,两个季度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相差1000元以上,其它在同岗同级的情况下,工资水平相对比较稳定,工资差距大概在200元左右。而且各岗位的工资在第二季度普遍高于第一季度。(见表5.1)

      表5.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岗位工资水平

      单位:元

    岗位 

    月工资中位数的平均值 

    月工资平均数的平均值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普工 

    3401.34 

    3548.54 

    3406.49 

    3558.45 

    技工 

    4201.45 

    4372.19 

    4247.83 

    4384.41 

    初级工 

    3936.56 

    4165.92 

    3932.15 

    4146.33 

    中级工 

    4544.84 

    4763.46 

    4419.55 

    4578.43 

    高级工 

    5228.94 

    5888.4 

    5231.19 

    5830.27 

    技师 

    4967.4 

    4576.54 

    4929.27 

    4524.85 

    高级技师 

    4832.27 

    5128.57 

    4805 

    5057.14 

    专业技术人员 

    5158.12 

    5357.97 

    5206.89 

    5403.89 

    初级职称 

    4685.32 

    4710.41 

    4843.25 

    4753.06 

    中级职称 

    5986.11 

    5896.32 

    6071.23 

    5947.13 

    高级职称 

    7092.58 

    8336.24 

    7035.58 

    8395.06 

    管理人员 

    5607.98 

    5347.64 

    5626.35 

    5335.64 

      注:技工、专业技术人员两类岗位月平均工资平均数的平均值是根据其分项的数值计算的,普工和管理人员的则是根据样本企业填写的数据直接计算的。

      按行业进行工资水平的分析,住宿和餐饮业工资水平最低;批发和零售业两个季度的工资水平差距最大,高达800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的工资水平接近,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平均达到5400元以上。

      然而,在该项调查中,通过开会、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抽样了解,与工资相关的数据填报,受到系统填报项目及填报人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尤其是许多公司岗位众多,例如同样是普工岗位也存在不同的工资标准,填报人往往主观性取大概值,导致数据的客观性并不高。因此,工资相关的数据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相关的分析需求。(见表5.2)

      表5.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工资水平

      单位:元

    行业 

    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制造业 

    4257.75 

    4462.81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751.88 

    5710.88 

    建筑业 

    4866 

    4627.0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250 

    4250 

    批发和零售业 

    2906.16 

    3779.2 

    住宿和餐饮业 

    2375 

    2962.5 

    房地产业 

    5617.70 

    5403.9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660.83 

    5025.8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998 

    368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161.07 

    3328.34 

    合计 

    4184.44 

    4323.66 

      (二)工作时间

      1、各岗位工作时间

      从工作时间来看,各岗位的季节性差异并不显著,各岗位的周工作时间都差不多。但是,在沟通中发现许多企业在填报数据时,许多企业由于加班时间没有规律,没有汇总各月数据,存在按照正常最低出勤填报数据的情况。(见表5.3)

      表5.3: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岗位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岗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普工 

    41.75  

    42.22 

    技工 

    —— 

    —— 

    #初级工 

    41.73  

    42.22 

    中级工 

    41.35  

    41.57 

    高级工 

    41.25 

    41.33 

    技师 

    40.8 

    41.23 

    高级技师 

    41.64 

    41.71 

    专业技术人员 

    —— 

    —— 

    #初级职称 

    41.30 

    41.66 

    中级职称 

    41.36 

    41.15 

    高级职称 

    40.29  

    41.29 

    管理人员 

    41.08  

    41.60 

      注:“——”代表为无此数据,下同。

      2、分行业工作时间

      不同行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的差异并不大。其中普工和管理人员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周工作时间略高其它行业两小时左右,剩余的其它行业周工作时间非常接近。(见表5.4、表5.5)

      表5.4: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普工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行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制造业 

    42.16 

    43.19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00 

    40.00 

    建筑业 

    39.81 

    40.0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0.00 

    40.00 

    批发和零售业 

    42.67 

    42.25 

    住宿和餐饮业 

    44.00 

    44.00 

    房地产业 

    41.65 

    41.3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0.33 

    40.29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0.00 

    40.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0.17 

    41.50 

      表5.5: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管理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行业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制造业 

    41.21  

     42.3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00  

     40.00 

    建筑业 

    39.56  

    39.7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0.00 

    40.00 

    批发和零售业 

    42.40 

    42.00 

    住宿和餐饮业 

    44.00  

    44.00 

    房地产业 

    40.76  

    40.6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0.50 

    40.5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40.00  

    40.0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40.2 

    41.80 

      六、样本企业的社会保障和员工培训情况

      (一)社会保障情况

      样本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良好。从样本企业填报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2018年前两季度,绝大部分样本企业都表示100%签订劳动合同。但是2018年第二季度100%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却有所下降,说明企业对合法用工上还需要提升法律法规的意识。(见表6.1)

      表6.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单位:%

    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100%签订劳动合同 

    99.23 

    96.43 

    50%以上签订劳动合同 

    0.77 

    2.86 

    50%以下签订劳动合同 

    0 

    0 

    全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0 

    0.71 

    合计 

    100 

    100.0 

      (二)就业登记情况

      从就业登记备案情况来看,样本企业办理就业登记备案的比例较高。2018年前两季度,表示100%办理了就业登记备案的样本企业比例在87%左右。(见表6.2)

      表6.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情况

      单位:%

    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情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100%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88.6 

    86.4 

    50%以上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5.7 

    10.0 

    50%以下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3.6 

    0.7 

    全部没有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2.1 

    2.9 

    合计 

    100 

    100.0 

      (三)缴纳社会保险情况

      社会保险方面,2018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均为100%。但是在实际的填报中,由于五险是分开选择的,因此存在某些企业漏选的情况。(见表6.3)

      表6.3: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

      单位:%

    社会保险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养老保险 

    100 

    100 

    失业保险 

    100 

    100 

    工伤保险 

    100 

    100 

    生育保险 

    100 

    100 

    医疗保险 

    100 

    100 

      然而,表6.3的数据情况,并不能够反应企业真实100%所有人均参保。许多企业是有人参保,在填报数据的时候就填写全部参保。而根据2018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总数和各类保险参保人员数计算的,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并不高。第一季度参保率约36%,第二季度略有增加,约40%。这说明许多企业并非全员参保,至于原因并未做深入调查。(见表6.4)

      表6.4: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

      单位:%

    社会保险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养老保险 

    36.4 

    40.4 

    失业保险 

    36.4 

    40.4 

    医疗保险 

    36.4 

    40.4 

    工伤保险 

    36.4 

    40.4 

    生育保险 

    36.4 

    40.4 

      备注:由于该项调查在系统内是五项可单独自选,但是企业购买五险并不能单独购买,存在漏选的情况,因此数据统计时做了合理修正。

      (四)员工培训情况

      培训支出方面,大部分样本企业没有培训费用支出。

      2018年前两个季度,均有65%左右的样本企业当季完全没有培训费用支出。在有培训费用支出的样本企业中,第一季度季度中有27%的企业其培训费用中设有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支出,第二季度中其比重为31%。

      培训情况方面,2018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中大部分企业没有人员参加过在岗培训。

      而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样本企业中,两季度中为员工提供岗位技能培训的样本企业为30%左右;为员工提供纪律安全教育的样本企业为28%左右;两季度中为员工提供其他内容的培训的企业均低于10%。(见图表6.5)

      图6.5: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比例

      单位:%

      (五)组建工会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两个季度中,样本企业中组建工会的企业比重分别为38.57%和37.14%。(备注:由于部分企业填报人员对工会认知有误,导致数据填写存在不准确性,该数据经过与增城区工会名单进行核准,并做合理修正。)

      (六)企业劳资纠纷情况

      2018年前两个样本企业劳资纠纷情况,仅有一宗,由企业自主调解。该问题较为敏感,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仅做仅有的数据分析。(见表6.6)

      表6.5: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劳资纠纷情况

      单位:宗、%

    劳资纠纷情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劳资纠纷宗数 

    1 

    0 

    自主调解成功宗数 

    1 

    0 

    自主调解成功宗数所占比例 

    100% 

    —— 

      七、样本企业招聘情况

      (一)总体情况

      1-3月份是企业大量招聘最集中的时间。其中有100家企业表示要在1-3月份进行大量的招聘;第二季度有108家企业表示要在1-3月份大量招聘。在样本企业中,1-3月份招聘需求量最大,10-12月份的招聘需求量则最小。(见表7.1)

      表7.1: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集中招聘时间(多选)

      单位:%

    大量集中招聘时间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1月至3 

    71.4 

    77.1 

    4月至6 

    22.9 

    19.3 

    7月至9 

    19.3 

    20.0 

    10月至12 

    12.9 

    17.1 

      应届高校毕业生各季度均有入职,但在新入职员工中占比低。数据显示,2018年前两个季度新入职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当季新入职人员的比例分别为第一季度5.5%、第二季度4.3%,占比比较低。

      根据样本企业填写的招聘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2018年前两季度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在3000-3300元之间。由于样本企业给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不高,也许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入职率低的原因之一。(见图表7.2)

      图表7.2: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

      单位:元/月

      自行零散招聘是样本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监测数据显示,在各类招聘方式中,“自行零散招聘”的选择比例最高,在80%以上。(见表7.3)

      表7.3: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主要招聘方式(多选)

      单位:%

    招聘方式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自行零散招聘 

    80.1 

    86.4 

    自行联系输出地有关部门 

    7.1 

    12.9 

    委托政府中介机构 

    5.4 

    9.3 

    委托民办中介机构 

    6.2 

    6.4 

    联系学校订单培训后引进 

    5 

    8.6 

    本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 

    23.1 

    34.3 

    外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 

    3.6 

    3.6 

    其它 

    27.7 

    37.9 

      由于该项调查的选项存在不符合现实情况的问题,为此通过电话及微信向定点企业获悉,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招聘方式排序分别是:第一、自行零散招聘;第二、各种互联网平台招聘;第三、以区人社局为主导的各种招聘会。尤其是以区人社局为主导的各种招聘会,如每年都会举办的“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和各镇街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对此,据了解,大部分企业都将其归类为自行联系输出地有关部门、委托政府中介机构和其它这三个选项中。实际情况是超过80%的企业曾一次或多次参加过以人社局为主导的招聘活动。

      (二)招聘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相当部分样本企业表示招聘存在困难。2018年第一季度,25.7%受访企业表示招聘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第二季度表示招聘存在困难的样本企业占32.9%。

      普工是招聘存在困难的最主要工种。监测数据显示,各类工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招聘困难,其中认为普工和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存在招聘困难的企业最多。(见表7.4)

      表7.4: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招聘存在困难的工种(多选)

      单位:%

    工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普工 

    12.9 

    21.4 

    技工 

    4.3 

    7.1 

    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14.3 

    16.4 

      样本企业认为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是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在前两个季度,选择“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的比例最高,第一季度的比例为15%,第二季度的比例为22.9%。其次是选择“缺乏所需工种人才”,第一季度的比例为9.3%,第二季度的比例为13.6%。(见表7.5)

      表7.5:2018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招聘难的原因(多选)

      单位:%

    招聘难的原因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缺乏所需工种人才 

    9.3 

    13.6 

    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 

    15 

    22.9 

    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少 

    2.1 

    5 

    应聘者缺乏相关的从业资格证 

    4.3 

    4.3 

    所需工种人数不能满足当前用工需求 

    7.1 

    10.7 

      八、综合性总结及建议

      根据2018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定点监测数据结果,从多个方面能够反应出增城区企业当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潜在会发生的问题。对此,希望能够引起重视,结合政府部门及社会上有限的资源,为增城区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一)企业人才缺失。从样本企业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都是传统行业,受多方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不是特别的理想,然而许多企业却在人才需求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普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人才缺失也是影响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超过80%以上的企业,通过自主零散的招聘人才,这个数据从侧面反映了增城区的招聘渠道存在短缺。因此,建议增城区跟其它区或城市学习,推动扶持建立属于本区的人才市场,该人才市场作为一个人才交流平台,不仅可以给企业提供招聘渠道,也可以帮助增城区吸引人才,同时也可以整合优质的人力资源相关的劳务派遣公司、猎头公司等入驻平台,更专业更全面的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另外还可以协助政府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二)要提前做好企业员工退休相关的政策宣导。在样本企业中,45岁以上的群体大约有20%,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推算,未来三到五年,增城区相当部分企业都将面临存在员工退休的问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对关于职工退休的法律法规并不清楚。对此,建议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政策宣导工作,因为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企业和个人对退休及相关问题的认知,直接关系到后续当有大量人员到了退休年龄,企业和个人能否合法合规的处理好该项工作,也提前预防因员工退休及相关问题而导致的劳务纠纷。

      (三)整体就业人员学历低,企业不够重视人才培养。在样本企业中,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在大专以下的群体占比77%,而企业开展培训方面,65%的企业几乎没有给员工提供培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不仅要打造学习型企业,更要打造学习型增城。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联合现有的政策或财政预算,为增城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企业老板及高管学习,送综合类培训课程进入企业,例如联合总工会,针对学历提升,广州市总工会给予工会企业员工1500元补贴,增城区总工会也给工会企业员工1500元补贴。

      (四)企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率仍有待提高。从监测数据和实际调查中得出结论,所有的企业都有给员工购买社保,但不是全员购买社保。这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也是一项长期推进的工作。

      (五)相当部分企业没有组建工会。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前两个季度,均超过60%的企业没有组建工会或者是停缴工会费用。其实应该加强成立工会工作的推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总工会的职能及落实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

      (六)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及就业登记备案仍需提高。从监测数据显示,还存在有企业未给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仍超过10%的企业没有100%进行就业登记备案。

      根据2018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定点监测数据结果,给相关部门提出上述六个建议。搭建区域人才交流平台、提前做好企业员工退休政策宣导、整合政府部门内外的资源引导企业加强学习、逐步提升企业人员参保率、推进企业组建工会和做好相关的服务、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和就业登记备案仍需关注与推进。通过上述六大个建议,希望能够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有所帮助。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