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增城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数据报告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广州市增城区总体就业形势,实时监测重点企业用工情况,积极推进增城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扩面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广州市统计咨询中心根据增城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的委托,在原定点企业样本的基础上减少1家定点企业样本,完成了2017年前两季度的企业用工监测。根据减少的1家企业样本提供的数据,结合增城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原有定点企业样本数据,形成本报告。
一、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2017年第一季度,定点监测企业的样本量为141家,2017年第2季度减少1家,企业样本量达到140家。
(一)产业分布
第二产业的样本企业最多。2017年前两季度,第二产业的样本企业占比和第三产业的样本企业占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占比都略高,两季度中均高于50%,第三产业的样本企业占比接近50%,没有第一产业。各产业分布的企业样本符合本市企业用工定点监测工作的要求。(见表1.1)
表1.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产业分布
单位:%
产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第一产业
|
0
|
0
|
|
第二产业
|
50.4
|
50.7
|
|
第三产业
|
49.6
|
49.3
|
|
合计
|
百分比
|
100
|
100
|
企业个数(个)
|
141
|
140
|
(三)行业分布
制造业样本企业最多。从样本企业的行业来看,2017年前两个季度,制造业企业的占比均最高,两季度其占比均超44%;房地产业位居第二位,两季度其占比均超3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占比最少,两季度均为0.7%。(见表1.2)
表1.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行业分布
单位:%
行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制造业
|
44.7
|
44.3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4
|
1.4
|
|
建筑业
|
4.3
|
5.0
|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4
|
1.4
|
|
批发和零售业
|
2.8
|
2.9
|
|
住宿和餐饮业
|
5.7
|
5.0
|
|
房地产业
|
34.8
|
34.3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1
|
2.1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2.1
|
2.9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7
|
0.7
|
|
合计
|
百分比
|
100
|
100
|
企业个数(个)
|
141
|
140
|
二、样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流动情况
(一)生产经营情况
2017年前两季度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正常。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样本企业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给予正面评价,约90%的样本企业认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或“正常”,约10%的样本企业认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2017年第2季度,认为本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比例较前一个季度略低。预计样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下一季度会有所改善。(见表2.1)
表2.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单位:%
生产经营状况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困难
|
11.3
|
7.9
|
|
良好
|
22.0
|
19.3
|
|
正常
|
66.7
|
72.9
|
|
合计
|
百分比
|
100
|
100
|
企业个数(个)
|
141
|
140
|
(二)员工流动情况
2017年上半年增城区样本企业员工的平均流失率为7.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5个行业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根据企业流失人数和在岗总人数计算样本企业的人员流失率。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的人员流失率分别为9.7%和5.8%,两个季度平均为7.6%。样本企业中,各行业不同季度间人员流失情况变动较大:2017年1季度,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的人员流失率均超过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人员流失率均接近10%,尤其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流失率高达34.3%。第2季度,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人员流失率均超过1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人员流失率接近10%。2017年上半年,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较高的为以下几个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上述3个行业的平均人员流失率均高于10%;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人员流失率接近10%。(见表2.2)
表2.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人员流失率
单位:%
行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两季度平均
|
制造业
|
12.5
|
6.6
|
9.6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3
|
0.6
|
0.4
|
建筑业
|
0.7
|
1.7
|
1.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9.5
|
9.5
|
9.5
|
批发和零售业
|
2.7
|
2.8
|
2.7
|
住宿和餐饮业
|
8.6
|
13.9
|
11.2
|
房地产业
|
8.2
|
4.8
|
6.5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0.0
|
3.3
|
1.7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5.0
|
14.2
|
14.6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4.3
|
0.0
|
17.1
|
合计
|
9.7
|
5.8
|
7.6
|
从样本企业每季度新招和流失人员数来看,1季度新招人数与流失人数差距较大,2季度新招人数与流失人数比较接近。1季度的流失人数比新招人数多811人,2季度流失人数比新招人数少337人。(见表2.3)
从新招和流失人员的类别来看,两季度普工均占了绝大多数,技工居于第二位,其次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居于最后。
从样本企业各类新招人员占该类别职工人数的比例来看,普工的流动性最大:尤其是2017年2季度,新招的普工占普工总人数的比例在10%以上。两季度各类新招人员占该类别职工人数的比例有所不同,1季度中四类人员新招人数占各自人员总数的比例均等于或低于8.1%,2季度中普工人新招人数占人员总数的比例高于10%,其余三类新招人数占人员总数的比例均低于3%。(见图2.1)
表2.3: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人员流动情况
单位:人、%
人员流动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本季度新招人数
|
2210
|
100
|
2355
|
100
|
#普工
|
1561
|
70.6
|
2053
|
87.2
|
技工
|
281
|
12.7
|
137
|
5.8
|
专业技术人员
|
108
|
4.9
|
60
|
2.5
|
管理人员
|
260
|
11.8
|
105
|
4.5
|
本季度流失人数
|
3021
|
100
|
2018
|
100
|
#普工
|
2444
|
80.9
|
1586
|
78.6
|
技工
|
399
|
13.2
|
169
|
8.4
|
专业技术人员
|
76
|
2.5
|
97
|
4.8
|
管理人员
|
102
|
3.4
|
166
|
8.2
|
图2.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各类新招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单位:%
三、样本企业的员工结构情况
(一)人员规模分布
从人员规模来看,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49人的企业最多;在岗职工人数为100—499人的企业位居第二位;在岗职工人数为500—999人的企业最少。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49人的企业最多,其占比接近40%;其次是100—499人的企业,其占比超过23%;在岗职工人数为500—999人的企业最少,两季度占比均低于6%。(见表3.1)
表3.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人员规模分布
单位:%
人员规模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10人以下
|
12.1
|
12.9
|
|
10—49人
|
39.0
|
38.6
|
|
50—99人
|
14.2
|
12.1
|
|
100—499人
|
24.1
|
23.6
|
|
500—999人
|
4.3
|
5.7
|
|
1000人及以上
|
6.4
|
7.1
|
|
合计
|
百分比
|
100
|
100
|
企业个数(个)
|
141
|
140
|
(二)员工年龄结构
青壮年是样本企业的劳动力主体。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样本企业中,25—34岁人员的占比最高,占36%左右;其次是35—44岁人员,两个季度比重均超三分之一;24岁及以下、45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比基本均低于16%,24岁及以下人员的占比略低于45岁及以上人员;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员工占比平均为70%。(见图3.1)
图3.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年龄结构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行业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比高。根据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各行业不同年龄人员占比计算分行业员工年龄结构,数据显示,上述5个行业人员中25—44岁劳动者的占比均在70%以上,明显高于总体水平,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25—44岁人员的占比最高,达75.4%。(见表3.2)
表3.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年龄结构
(两个季度平均)
单位:%
行业
|
24岁及
以下
|
25—34岁
|
35-44岁
|
45岁及以上
|
合计
|
制造业
|
15.9
|
43.5
|
27.7
|
12.9
|
100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8
|
20.3
|
38.1
|
38.7
|
100
|
建筑业
|
9.2
|
19.6
|
51.1
|
20.1
|
10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9.8
|
32.5
|
33.3
|
14.3
|
100
|
批发和零售业
|
6.4
|
23.6
|
49.5
|
20.5
|
100
|
住宿和餐饮业
|
30.7
|
32.1
|
24.8
|
12.3
|
100
|
房地产业
|
7.9
|
40.4
|
29.1
|
22.6
|
10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5.3
|
28.5
|
46.9
|
19.3
|
10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5.6
|
35.4
|
27.9
|
21.2
|
10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4.3
|
14.3
|
57.1
|
24.3
|
100
|
合计
|
14.3
|
36.4
|
33.6
|
15.7
|
100
|
(三)员工性别结构
样本企业的男性员工明显多于女性。2017年前两个季度,男性人员的占比各季度保持在70%以上。(见图3.2)
图3.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性别结构
不同行业人员的性别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建筑业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行业,男性员工的比例明显高于总体水平;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的男性比例基本与总体水平持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男性员工的比例较低。(见表3.3)
表3.3: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男性员工比例
单位:%
行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制造业
|
68.7
|
68.5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64.2
|
64.3
|
建筑业
|
84.1
|
80.1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59.5
|
67.5
|
批发和零售业
|
70.3
|
70.6
|
住宿和餐饮业
|
50.8
|
50.7
|
房地产业
|
60.1
|
60.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7.3
|
67.3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67.4
|
66.8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1.4
|
31.4
|
合计
|
70.1
|
70.4
|
(四)员工户籍结构
从样本企业员工的户籍结构来看,异地务工人员多于本市户籍人员。从户籍来看,外省人员超过四成;本市人员占比小于外省人员,本市人员城镇占比小于农村。调查数据显示,进入增城区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规模较大(占样本企业全部人员的比例的六成左右),增城区对外来劳动者的吸引力较大,估计这一比例在2017年下半年将不会出现太大变化。(见图3.3)
图3.3: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户籍结构
分行业看,样本企业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房地产业以本市城镇人员为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本市农村人为主;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省劳动者为主。调查数据显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样本企业员工中,本市城镇人员的平均占比高达96.3%,房地产业中过半为本市城镇人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中本市农村户籍和本市城镇户籍的人员占比基本持平,均超过48%,本市农村户籍的人员占比略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外省人员的占比高达98.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外省人员占比也超过50%。(见表3.4)
表3.4: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户籍结构
(两个季度平均)
单位:%
行业
|
本市
城镇
|
本市
农村
|
本省
外市
|
外省
|
合计
|
制造业
|
15.5
|
15.7
|
16.4
|
52.3
|
100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96.3
|
0.0
|
1.7
|
2.0
|
100
|
建筑业
|
34.0
|
14.1
|
17.9
|
34.1
|
10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5.6
|
8.7
|
36.9
|
48.8
|
100
|
批发和零售业
|
48.2
|
37.7
|
7.3
|
6.8
|
100
|
住宿和餐饮业
|
12.5
|
43.6
|
17.8
|
26.1
|
100
|
房地产业
|
51.6
|
20.8
|
13.9
|
13.7
|
10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8.4
|
48.6
|
1.5
|
1.4
|
10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6.1
|
22.9
|
12.5
|
58.5
|
10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0
|
1.4
|
0.0
|
98.6
|
100
|
合计
|
20.5
|
17.6
|
16.2
|
44.3
|
100
|
(五)员工学历结构
样本企业中,高中学历的从业人员最多。学历方面,学历为高中的人员最多,其次是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人员,学历为大专的人员占比排在第三位,本科学历人员排在第四位,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最少。(见图3.4)
图3.4:2016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员工学历结构
从员工学历结构来看,样本企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最高;建筑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以高中学历的人员为主;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以专科学历的人员为主;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主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两个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的占比高于其他学历人员;尤其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初中及以下的人员占比高达85.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也超过一半。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高中人员的占比均超40%。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专科人员的占比在三分之一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占比超过27%。(见表3.5)
表3.5: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学历结构
(两个季度平均)
单位:%
行业
|
初中及以下
|
高中(中专及中技)
|
大专
|
本科
|
研究生
|
合计
|
41.2
|
34.1
|
14.5
|
9.7
|
0.5
|
100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9.9
|
27.1
|
30.6
|
21.5
|
0.8
|
100
|
建筑业
|
16.3
|
46.0
|
19.0
|
17.6
|
1.1
|
10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23.0
|
40.9
|
22.6
|
13.5
|
0.0
|
100
|
批发和零售业
|
21.8
|
33.6
|
34.5
|
10.0
|
0.0
|
100
|
住宿和餐饮业
|
38.2
|
36.7
|
17.4
|
7.5
|
0.2
|
100
|
房地产业
|
14.8
|
24.2
|
31.9
|
27.6
|
1.4
|
10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0.3
|
25.5
|
26.6
|
27.0
|
0.6
|
10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52.4
|
32.8
|
10.8
|
4.0
|
0.0
|
10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85.7
|
10.0
|
4.3
|
0.0
|
0.0
|
100
|
合计
|
34.2
|
36.2
|
16.6
|
12.3
|
0.6
|
100
|
四、样本企业的岗位就业情况
(一)各类岗位在岗职工人数
普工在各工种中人数最多。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在岗职工总人数分别为3.1和3.5万人。其中普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最高,各季度的占比均在58%以上;技工的人数排在第二位,占总人数的20%左右;管理人员的数量排在第三位,占比均超过10%;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最少。
技工中,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在岗职工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专业技术人员也一样,职称越高,人员越少。(见表4.1)
表4.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岗位员工数量及比例
单位:人、%
岗位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普工
|
19330
|
61.7
|
20416
|
58.3
|
技工
|
6157
|
19.7
|
7465
|
21.3
|
#初级工
|
4431
|
14.2
|
4872
|
13.9
|
中级工
|
870
|
2.8
|
1284
|
3.7
|
高级工
|
446
|
1.4
|
801
|
2.3
|
技师
|
211
|
0.7
|
301
|
0.9
|
高级技师
|
199
|
0.6
|
207
|
0.6
|
专业技术人员
|
2275
|
7.3
|
3354
|
9.6
|
#初级职称
|
1185
|
3.8
|
1671
|
4.8
|
中级职称
|
799
|
2.6
|
1167
|
3.3
|
高级职称
|
291
|
0.9
|
516
|
1.5
|
管理人员
|
3542
|
11.3
|
3783
|
10.8
|
合计
|
31304
|
100
|
35018
|
100
|
(二)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
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建筑业的在岗职工人数较多,其中制造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最多。2017年前两个季度中,制造业在岗职工人数占样本企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均在58%以上,在岗职工人数远多于其他行业;建筑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占比均超18%。样本企业中,不同季度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的占比差距不大。(见表4.2)
表4.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数量及比例
单位:人、%
行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制造业
|
20059
|
64.1
|
20403
|
58.3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355
|
1.1
|
353
|
1.0
|
建筑业
|
5888
|
18.8
|
9247
|
26.4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26
|
0.4
|
126
|
0.4
|
批发和零售业
|
111
|
0.4
|
109
|
0.3
|
住宿和餐饮业
|
1530
|
4.9
|
1445
|
4.1
|
房地产业
|
1214
|
3.9
|
1169
|
3.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27
|
2.0
|
627
|
1.8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324
|
4.2
|
1469
|
4.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70
|
0.2
|
70
|
0.2
|
合计
|
31304
|
100
|
35018
|
100
|
(三)分行业分岗位人员情况
样本企业中,不同行业的企业,其员工岗位分布存在差异。大部分行业的人员都以普工为主:在调查涉及的1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样本企业人员的岗位以普工为主,普工所占比例高于其他3类岗位,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行业的样本企业,其员工中96%以上的为普工。建筑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技工人员占比高于其他岗位人员的行业,建筑业技工的占比超过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技工占比超过42%。(见表4.3)
表4.3:2017年样本企业分行业员工岗位结构(两个季度平均)
单位:%
行业
|
普工
|
技工
|
专业技术人员
|
管理人员
|
合计
|
制造业
|
75.0
|
10.0
|
3.6
|
11.4
|
100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63.7
|
14.4
|
16.8
|
5.1
|
100
|
建筑业
|
14.0
|
55.3
|
21.7
|
9.0
|
10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62.7
|
4.0
|
10.3
|
23.0
|
100
|
批发和零售业
|
58.2
|
28.6
|
2.7
|
10.5
|
100
|
住宿和餐饮业
|
80.1
|
9.5
|
2.9
|
7.6
|
100
|
房地产业
|
47.5
|
5.7
|
10.1
|
36.6
|
10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6.7
|
42.6
|
32.4
|
8.3
|
10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96.0
|
2.6
|
0.1
|
1.4
|
10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98.6
|
1.4
|
0.0
|
0.0
|
100
|
合计
|
59.9
|
20.5
|
8.5
|
11.0
|
100
|
(四)各岗位员工的户籍分布
各类岗位中,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省户籍人员占比最高,各岗位中管理人员的本省外市户籍人员占比最低。除普工外的其他岗位的人员都以本省户籍人员为主,普工中外省户籍人员占五成多,技工和管理人员中本省户籍人员占61%—68%,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省户籍人员的比例则在77%以上。样本企业中,管理人员的本省外市户籍人员占比最低,在12%—15%之间。各岗位本市城镇户籍人员占比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最高,1季度超过41%,2季度超过50%;管理人员为40%左右;技工约为24%;普工最低,两季度都不超过17%。(见表4.4)
表4.4: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不同岗位员工户籍分布
单位:%
岗位
|
户籍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两个季度平均
|
普工
|
本市城镇
|
12.4
|
16.3
|
14.4
|
本市农村
|
18.5
|
18.1
|
18.3
|
|
本省外市
|
15.6
|
15.6
|
15.6
|
|
外省
|
53.5
|
50.0
|
51.7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
技工
|
本市城镇
|
20.4
|
26.3
|
23.7
|
本市农村
|
18.6
|
18.7
|
18.7
|
|
本省外市
|
18.6
|
20.3
|
19.5
|
|
外省
|
42.3
|
34.6
|
38.1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
专业技术人员
|
本市城镇
|
41.8
|
52.4
|
48.1
|
本市农村
|
16.3
|
13.2
|
14.4
|
|
本省外市
|
18.8
|
12.9
|
15.3
|
|
外省
|
23.2
|
21.6
|
22.2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
管理
人员
|
本市城镇
|
34.8
|
45.5
|
40.3
|
本市农村
|
14.8
|
13.3
|
14.0
|
|
本省外市
|
14.7
|
12.5
|
13.6
|
|
外省
|
35.7
|
28.8
|
32.1
|
|
合计
|
100
|
100
|
100
|
五、样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
(一)工资水平
分岗位来看,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高于技工和普工。从2017年前两个季度的监测数据来看,总体上来说管理人员的总体工资水平最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次之,普工的工资水平排在第三位,技工的工资水平最低。
从不同技能等级和职称的人员工资来看,1季度技工中高级工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是技师,高级技师居于第三位,中级工居于第四位,初级工最低。2季度中高级工和技师的工资水平依旧处于一、二位,中级工处于第三位,高级技师位列第四位,初级工最低。
专业技术人员中,除1季度的月工资中位数的平均值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工资水平略低于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其余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工资水平都高于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工资水平最低。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高于技工中所有岗位人员个工资水平。1季度中具有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高于技工中所有岗位人员个工资水平;2季度中具有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高于技工中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低于中级工的工资水平。
在各类人员中,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最高,技工中初级工的工资水平最低。
从各季度工资水平的变化来看,绝大部分岗位2017年2季度的工资水平高于1季度。(见表5.1)
表5.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岗位工资水平
单位:元
岗位
|
月工资中位数
的平均值
|
月工资平均数
的平均值
|
||
1季度
|
2季度
|
1季度
|
2季度
|
|
普工
|
3898.60
|
4167.67
|
3915.75
|
4153.51
|
技工
|
3631.88
|
4165.17
|
3599.16
|
3999.41
|
#初级工
|
3208.85
|
3401.73
|
3237.89
|
3456.54
|
中级工
|
4354.90
|
4851.98
|
4358.17
|
4908.85
|
高级工
|
4735.26
|
5311.48
|
4764.69
|
5392.30
|
技师
|
4631.93
|
4883.55
|
4644.02
|
4963.05
|
高级技师
|
4619.24
|
4348.35
|
4605.03
|
4344.24
|
专业技术人员
|
5179.13
|
6102.83
|
5023.56
|
5280.20
|
#初级职称
|
4768.94
|
4512.81
|
4803.40
|
4598.47
|
中级职称
|
5393.77
|
5765.19
|
5231.43
|
5709.87
|
高级职称
|
5365.91
|
6381.13
|
5349.35
|
6516.14
|
管理人员
|
5999.20
|
6198.82
|
6057.44
|
6210.04
|
注:技工、专业技术人员两类岗位月平均工资平均数的平均值是根据其分项的数值计算的,普工和管理人员的则是根据样本企业填写的数据直接计算的。
批发和零售业的工资水平最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工资水平最低,各行业不同季度间工资水平的变化有所不同。样本企业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工资水平最高,两季度均超6800。1季度中,居于第二位的是房地产业,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超过6100;2季度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于第二位,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超过600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两季度变化较大,1季度约为4900,2季度接近6000。两季度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工资水平最低,两季度均低于2300。(见表5.2)
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受到行业特征、行业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行业的从业人员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还跟体制、制度有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受某一两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发生变化。要想更深入的分析不同行业工资水平的形成原因,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和探讨,本监测数据较难满足相关分析需求。
表5.2:2017年前两个季度及上年同期样本企业分行业工资水平
单位:元
行业
|
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
|
|
1季度
|
2季度
|
|
4447.60
|
4637.96
|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897.86
|
5966.50
|
建筑业
|
3147.70
|
4133.76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2301.98
|
2714.92
|
批发和零售业
|
7234.82
|
6850.41
|
住宿和餐饮业
|
2427.21
|
2492.18
|
房地产业
|
6153.32
|
5818.0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006.70
|
6006.7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811.25
|
3729.3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280.00
|
2299.71
|
合计
|
4176.32
|
4450.74
|
(二)工作时间
1.各岗位工作时间
从工作时间来看,各岗位的季节性差异并不十分显著,技师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样本企业中,大部分岗位1季度的工作时间高于2季度,但总体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两个季度中,技师的工作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岗位。(见表5.3)
表5.3: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岗位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岗位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普工
|
42.25
|
43.07
|
技工
|
——
|
——
|
#初级工
|
43.76
|
43.96
|
中级工
|
43.14
|
42.25
|
高级工
|
42.61
|
41.55
|
技师
|
43.56
|
44.13
|
高级技师
|
36.23
|
37.00
|
专业技术人员
|
——
|
——
|
#初级职称
|
41.58
|
41.38
|
中级职称
|
42.09
|
40.55
|
高级职称
|
41.21
|
40.81
|
管理人员
|
42.17
|
42.28
|
注:“——”代表为无此数据,下同。
2.分行业工作时间
不同行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存在差异。普工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工作时间相对较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平均工作时间最短;管理人员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工作时间相对最长,批发和零售业的平均工作时间最短。(见表5.4、表5.5)
表5.4: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普工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行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制造业
|
41.84
|
42.80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0.00
|
47.89
|
建筑业
|
40.38
|
40.3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46.48
|
46.48
|
批发和零售业
|
38.40
|
38.97
|
住宿和餐饮业
|
40.13
|
40.00
|
房地产业
|
40.34
|
40.48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8.56
|
28.56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50.22
|
52.92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40.00
|
40.00
|
合计
|
|
|
表5.5: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分行业管理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小时/周
行业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制造业
|
42.95
|
43.44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40.00
|
44.00
|
建筑业
|
40.92
|
40.41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44.97
|
44.97
|
批发和零售业
|
38.67
|
39.09
|
住宿和餐饮业
|
40.00
|
40.00
|
房地产业
|
40.41
|
40.5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0.46
|
40.46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8.57
|
42.2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0.00
|
0.00
|
合计
|
|
|
六、样本企业的社会保障和员工培训情况
(一)社会保障情况
样本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良好。从样本企业回答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2017年前两季度,绝大部分样本企业都表示100%签订劳动合同。(见表6.1)
表6.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单位:%
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100%签订劳动合同
|
89.4
|
94.3
|
50%以上签订劳动合同
|
4.3
|
2.9
|
50%以下签订劳动合同
|
0.7
|
0
|
全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
5.7
|
2.9
|
合计
|
100
|
100.0
|
(二)就业登记情况
从就业登记备案情况来看,样本企业办理就业登记备案的比例较高。2017年前两季度,表示100%办理了就业登记备案的样本企业比例在74%左右。(见表6.2)
表6.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情况
单位:%
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情况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100%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
72.3
|
76.4
|
50%以上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
10.6
|
11.4
|
50%以下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
3.5
|
1.4
|
全部没有办理就业登记备案
|
13.5
|
10.7
|
合计
|
100
|
100.0
|
(三)缴纳社会保险情况
社会保险方面,2017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均为100%。(见表6.3)
表6.3: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
单位:%
社会保险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养老保险
|
100
|
100 |
失业保险
|
100
|
100 |
工伤保险
|
100
|
100 |
生育保险
|
100
|
100 |
医疗保险
|
100
|
100 |
表6.3反映的是样本企业中有多少比例的企业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无论样本企业中有多少个员工,只要有一个或以上员工参加了某类社会保险,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参与了社会保险,而不管这个企业中实际有多少人参加了这项保险。
表6.4则反映了样本企业从业人员中实际有多少比例的员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表6.4的参保率,是根据2017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总数和各类保险参保人员数计算的,2017年第1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非常低,各类的参保率都不足五分之一;第2季度,各类的参保率有所提升,但仍不足40%;数据表明实际参保率明显低于表6.3中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说明虽然大部分样本企业都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见表6.3),但很多企业并不是全员参保。(见表6.4)
表6.4: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
单位:%
社会保险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养老保险
|
19.4
|
35.5
|
失业保险
|
19.4
|
35.5
|
医疗保险
|
19.4
|
35.5
|
工伤保险
|
19.7
|
35.9
|
生育保险
|
19.1
|
35.5
|
(四)员工培训情况
培训支出方面,大部分样本企业没有培训费用支出。
2017年前两个季度,均有70%的样本企业当季完全没有培训费用支出。在有培训费用支出的样本企业中,1季度中有9.5%的企业其培训费用中没有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支出,2季度中其比重为14.3%。
培训人次方面,2017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有人员参加过在岗培训。在有人员参加过在岗培训的样本企业中,22%—43%企业的人员参加的是职业技能培训。
两季度中均有近半样本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培训(见图6.1)。在为员工提供培训的企业中,两季度中为员工提供岗位技能培训的样本企业为41%左右;为员工提供纪律安全教育的样本企业为38%左右;两季度中为员工提供其他内容的培训的企业均低于14%。
图6.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比例
单位:%
(五)组建工会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2季度中,样本企业中组建工会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7.5%和50.7%。
(六)企业劳资纠纷情况
2017年前两个样本企业劳资纠纷情况见表6.5。自主调解成功的纠纷占比较低。
表6.5: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劳资纠纷情况
单位:宗、%
劳资纠纷情况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劳资纠纷宗数
|
0
|
1
|
自主调解成功宗数
|
0
|
0
|
自主调解成功宗数所占比例
|
——
|
0
|
七、样本企业招聘情况
(一)总体情况
1—3月是企业大量招聘最集中的时间。2017年1季度有113家样本企业表示在1—3月大量招聘;第2季度有108家样本企业表示1—3月是集中招聘时间。监测数据显示,企业进行大量招聘的时间一般比较集中在第1季度,第4季度开展大规模招聘的企业较少。(见表7.1)
表7.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集中招聘时间(多选)
单位:%
大量集中招聘时间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1月至3月
|
80.1
|
77.1
|
4月至6月
|
37.6
|
45.7
|
7月至9月
|
28.4
|
34.3
|
10月至12月
|
23.4
|
32.1
|
应届高校毕业生各季度均有入职,但在新入职员工中占比低。数据显示,2017年1、2季度新入职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当季新入职人员的比例分别为5.0%和6.8%,占比较低。
根据样本企业填写的招聘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2017年前两季度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在3250元—3550元之间,呈逐季上涨趋势。(见图7.1)
图7.1: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
平均值
单位:元/月
自行零散招聘是样本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监测数据显示,在各类招聘方式中,“自行零散招聘”的选择比例最高,在72%以上;本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联系学校订单培训后引进等也是企业比较常用的招聘方式。(见表7.2)
表7.2: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主要招聘方式(多选)
单位:%
招聘方式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自行零散招聘
|
76.6
|
72.1
|
自行联系输出地有关部门
|
6.4
|
5.7
|
委托政府中介机构
|
6.4
|
10.0
|
委托民办中介机构
|
8.5
|
10.0
|
联系学校订单培训后引进
|
10.6
|
10.7
|
本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
|
16.3
|
17.9
|
外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
|
4.3
|
5.0
|
其它
|
17.0
|
18.6
|
(二)招聘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相当部分样本企业表示招聘存在困难。2017年第1季度,35.4%受访企业表示招聘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第2季度表示招聘存在困难的样本企业占34.2%。
普工是招聘存在困难的最主要工种。监测数据显示,各类工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招聘困难,其中认为普工存在招聘困难的企业最多,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中均有超过两成表示招聘普工存在困难,10%左右的企业表示招聘技工存在困难,17%左右的企业表示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存在困难。(见表7.3)
表7.3: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招聘存在困难的工种(多选)
单位:%
工种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普工
|
27.0
|
22.9
|
技工
|
10.6
|
9.3
|
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
17.0
|
16.4
|
样本企业认为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是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表7.4列出了2017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选择的招聘存在困难的原因,其中“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的选择比例最高,各季度的选择比例为23%左右;其次“缺乏所需工种人才”、“所需工种人数不能满足当前用工需求”也是较多样本企业选择的原因。
表7.4:2017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招聘难的原因(多选)
单位:%
招聘难的原因
|
2017年1季度
|
2017年2季度
|
缺乏所需工种人才
|
16.3
|
15.7
|
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
|
23.4
|
23.6
|
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少
|
10.6
|
8.6
|
应聘者缺乏相关的从业资格证
|
9.9
|
10.0
|
所需工种人数不能满足当前用工需求
|
12.8
|
12.9
|
八、综合性总结
根据2017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定点监测数据结果,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部分岗位人员主要是普工的流失率较高,招聘又存在较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前两季度,普工的流失率均较高,流失人员数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均高于7%,1季度其比重更是高达12.6%;与此同时,样本企业表示普工是招聘存在困难的最主要工种。普工在企业中的稳定性值得引起关注。
(二)企业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仍有待提高。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均低于两成,2季度低于四成,企业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组建工会。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2季度,样本企业中分别有47.5%和50.7%的企业组建了工会,即尚有一半左右的企业没有组建工会。
(四)相当部分企业存在招聘人员困难和用工缺口。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2季度表示招聘存在困难的样本企业分别占35.4%和34.2%,均超三分之一。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部分企业给出的用工条件与劳动者不断提升的就业预期存在一定的错位,相当部分企业认为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是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劳动者流动性过大特别是普工流动性高,和企业稳定用工需求不适应,放大了企业的用工困难。
根据监测结果,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劳动力输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力度,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组建工会,提高各项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