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2016年增城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数据报告

    2016-12-27 来源: 本网
    【字号: 分享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广州市增城区总体就业形势,实时监测重点企业用工情况,积极推进增城区企业用工定点监测扩面工作,不断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广州市统计咨询中心根据增城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的委托,在原定点企业样本的基础上新增54家定点企业样本,完成了2016年前两季度的企业用工监测。根据新增的54家企业样本提供的数据,结合增城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原有定点企业样本数据,形成本报告。

      一、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2016年第一季度,定点监测企业的样本量为136家,2016年第2季度新增54家,企业样本量达到190家。

      (一)产业分布

      第二产业的样本企业最多。2016年前两季度,第二产业的样本企业占比均高于50%,第三产业的样本企业占比则均在30%以上,第一产业的样本企业占比在0.5%或以下。各产业分布的企业样本符合本市企业用工定点监测工作的要求。(见表1.1)

      (三)行业分布

      制造业样本企业最多。从样本企业的行业来看,2016年前两个季度,制造业企业的占比均最高。第1季度中,住宿和餐饮业的样本企业占据第二位,比例达到11.8%;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样本企业也较多,均高于5%。第2季度和第1季度有所不同,样本企业中,房地产业占据第二位,高达28.4%;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的样本企业较多。(见表1.2)

      二、样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流动情况

      (一)生产经营情况

      2016年前两季度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正常。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样本企业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给予正面评价,约90%的样本企业认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或“正常”,约10%的样本企业认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2016年第2季度,认为本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比例较前一个季度略低。预计样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下一季度会有所改善。(见表2.1)

      (二)员工流动情况

      2016年增城区样本企业员工的平均流失率为7.9%,批发和零售业等5个行业的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根据企业流失人数和在岗总人数计算样本企业的人员流失率。2016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的人员流失率分别为5.9%和9.9%,两个季度平均为7.9%。样本企业中,各行业不同季度间人员流失情况变动较大:2016年1季度,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人员流失率均超过10%;第2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人员流失率均超过2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人员流失率接近20%。2016年上半年,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较高的为以下几个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述5个行业的平均人员流失率均高于10%。(见表2.2)

      从样本企业每季度新招和流失人员数来看,新招人数与流失人数比较接近;两个季度的流失人数都大于新招人数,特别是2016年1季度,流失人数比新招人数多出337人。(见表2.3)

      从新招和流失人员的类别来看,普工均占了绝大多数。在第1季度中,新招人员中技工居于第二位,而流失人员中管理人员居于第二位;在第2季度中,新招和流失人员中都是技工居于第二位,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紧随其后。

      从样本企业各类新招人员占该类别职工人数的比例来看,普工的流动性最大:尤其是2016年2季度,新招的普工占普工总人数的比例在10%以上。两季度各类新招人员占该类别职工人数的比例有所不同,1季度中四类人员新招人数占各自人员总数的比例均低于7%,2季度中四类人员新招人数占各自人员总数的比例均高于7%。(见图2.1)

     

      三、样本企业的员工结构情况

      (一)人员规模分布

      从人员规模来看,2016年第1季度,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0—499人的企业最多;第2季度中,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49人的企业最多;两个季度中,在岗职工人数为50—99人的企业在样本企业总数的比重位于第三位。2016年第1季度,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0—499人的企业最多,接近50%;其次是10—49人的企业,超过20%;10人以下的企业最少,低于3%;500—999人的企业比重低于5%;1000人及以上的企业比重低于10%。2016年第2季度中,样本企业中在岗职工人数为10—49人的企业最多,超过30%;其次是100—499人的企业,超过30%;10人以下的企业比重超过10%;500—999人的企业最少,约占4%;1000人及以上的企业比重低于5%。在这两个季度中,在岗职工人数为50—99人的企业在样本企业总数的比重位于第三位,为15%左右。(见表3.1)

     

      (二)员工年龄结构

      青壮年是样本企业的劳动力主体。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样本企业中,25—34岁人员的占比最高,占35%左右;其次是35—44岁人员,两个季度比重均超四分之一;24岁及以下、45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比基本均低于20%,24岁及以下人员的占比略低于45岁及以上人员;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员工占比平均为65%。(见图3.1)

      (二)员工年龄结构

      青壮年是样本企业的劳动力主体。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样本企业中,25—34岁人员的占比最高,占35%左右;其次是35—44岁人员,两个季度比重均超四分之一;24岁及以下、45岁及以上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比基本均低于20%,24岁及以下人员的占比略低于45岁及以上人员;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员工占比平均为65%。(见图3.1)

      (三)员工性别结构

      样本企业的男性员工明显多于女性。2016年前两个季度,男性人员的占比各季度保持在60%以上。(见图3.2)

      不同行业人员的性别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建筑业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行业,男性员工的比例明显高于总体水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基本的男性比例基本与总体水平持平;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男性员工的比例较低。个别行业的性别结构变动较大。样本企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1季度的男性占比不足30%,2季度超过5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在1季度的男性占比超过40%,2季度则低于30%。(见表3.3)

      (四)员工户籍结构

      从样本企业员工的户籍结构来看,异地务工人员多于本市户籍人员。从户籍来看,外省人员超过四成;1季度中本市人员占比小于外省人员,本市人员城镇占比小于农村;2季度中本市人员占比大于外省人员,本市人员中城镇占比大于农村;户籍为本省外市的人员约为15%。调查数据显示,进入增城区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规模较大(约占样本企业全部人员的比例的六成),增城区对外来劳动者的吸引力较大,估计这一比例在2016年下半年将不会出现太大变化。(见图3.3)

      分行业看,样本企业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4个行业以本市城镇人员为主;教育以本市农村人为主;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过半为外省劳动者。调查数据显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4个行业的样本企业员工中,本市城镇人员的平均占比均超过50%,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从业人员中,本市城镇人员占比高达89.2%;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高达84.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等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外省劳动者的占比均超过50%。(见表3.4)

      (五)员工学历结构

      样本企业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最多。学历方面,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人员最多,其次是学历为高中的人员,学历为大专的人员占比排在第三位,本科学历人员排在第四位,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最少。(见图3.4)

      从员工学历结构来看,样本企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最高的行业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等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的占比高于其他学历人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以高中为主;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学历为大专的最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则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占比超过62%。(见表3.5)

      四、样本企业的岗位就业情况

      (一)各类岗位在岗职工人数

      普工在各工种中人数最多。2016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在岗职工总人数分别为4.15和4.1万人。其中普工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最高,各季度的占比均在63%以上;技工的人数排在第二位,占总人数的15%左右;管理人员的数量排在第三位,占比均超过10%;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最少。

      技工中,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在岗职工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专业技术人员也一样,职称越高,人员越少。(见表4.1)

      (二)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

      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建筑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在岗职工人数较多,其中制造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最多。2016年前两个季度中,制造业在岗职工人数占样本企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均在60%以上,在岗职工人数远多于其他行业;建筑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占比均超20%;住宿和餐饮业的在岗职工人数较多。样本企业中,不同季度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的占比有所不同,2016年1季度,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在岗职工人数比重接近5%,2季度中,其占比不足1%;1季度中,房地产业的在岗职工人数占比低于1%,2季度中其比重约为4%。(见表4.2)

      (三)分行业分岗位人员情况

      样本企业中,不同行业的企业,其员工岗位分布存在差异。大部分行业的人员都以普工为主:在调查涉及的13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样本企业人员的岗位以普工为主,普工所占比例高于其他3类岗位,其中教育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两个行业的样本企业,其员工中约90%为普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唯一一个技工人员占比高于其他岗位人员的行业,其占比接近5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岗位分布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最高,超过45%。管理人员在绝大部分行业的占比介于7.7%—14.3%之间。(见表4.3)

      (四)各岗位员工的户籍分布

      各类岗位中,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省户籍人员占比最高,各岗位中普工的本市城镇人员占比最低。所有岗位的人员都以本省户籍人员为主,普工中本省户籍人员占五成多,技工和管理人员中本省户籍人员占59%—66%,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省户籍人员的比例则在74%以上。样本企业中,本市城镇户籍人员的占比方面,普工最低,在11%—14%之间;专业技术人员最高,两季度都超过50%;技工约为25%;管理人员为35%。(见表4.4)

      五、样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

      (一)工资水平

      分岗位来看,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高于技工和普工。从2016年前两个季度的监测数据来看,总体上来说管理人员的总体工资水平最高(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只在2季度月工资中位数的平均值略低于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次之,技工的工资水平排在第三位,普工的工资水平最低。

      从不同技能等级和职称的人员工资来看,技工中高级工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是高级技师;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工资水平最高。技工中高级工的工资水平高于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初级职称人员,但低于中级职称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人员的工资水平总体上低于于管理人员(中级或以上职称人员的工资水平只在2季度月工资中位数的平均值高于管理人员),高级职称人员的工资水平高于管理人员。

      在各类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最高,其次是管理人员,再次是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从各季度工资水平的变化来看,2016年2季度的工资水平高于1季度。(见表5.1)

      各行业不同季度间工资水平的变化有所不同。样本企业中,1季度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最高,超过40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最低,约为2300。2季度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最高,超过7500;其次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接近6500;住宿和餐饮业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最低,约为2400。在样本企业涉及到的13个行业中,两个季度的工资水平变化有所不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6个行业2季度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都有所增长,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1季度的2500增长到2季度的7500多,增长了2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行业2季度的月平均工资的平均值都有所下降。(见表5.2)

      从工资水平的变化来看,2016年前两个季度与上年同期相比: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5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同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4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同比有所下降;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在1季度有所提高、2季度有所下降;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在1季度有所下降、2季度有所提高。(见表5.2)

      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受到行业特征、行业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行业的从业人员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还跟体制、制度有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受某一两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发生变化。要想更深入的分析不同行业工资水平的形成原因,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和探讨,本监测数据较难满足相关分析需求。

      (二)工作时间

      1.各岗位工作时间

      从工作时间来看,各岗位的季节性差异并不十分显著,高级技师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样本企业中,绝大部分岗位1季度的工作时间高于2季度,但总体差异并不十分显著。2个季度中,高级技师的工作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岗位。(见表5.3)

      2.分行业工作时间

      不同行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存在差异。普工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平均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教育业的平均工作时间最短;管理人员中制造业的平均工作时间相对最长,教育业的平均工作时间最短。(见表5.4、表5.5)

      六、样本企业的社会保障和员工培训情况

      (一)社会保障情况

      样本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良好。从样本企业回答的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2016年前两季度,绝大部分样本企业都表示100%签订劳动合同。(见表6.1)

      (二)就业登记情况

      从就业登记备案情况来看,样本企业办理就业登记备案的比例较高。2016年前两季度,表示100%办理了就业登记备案的样本企业比例在85%左右。(见表6.2)

      (三)缴纳社会保险情况

      社会保险方面,2016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均较高。样本企业中,2016年1季度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基本都超过95%(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为94. 9%);2季度中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比例为100%,其余的为99.5%。总体而言,参加了养老保险的企业比例最高,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最低。(见表6.3)

      表6.3反映的是样本企业中有多少比例的企业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无论样本企业中有多少个员工,只要有一个或以上员工参加了某类社会保险,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参与了社会保险,而不管这个企业中实际有多少人参加了这项保险。

      表6.4则反映了样本企业从业人员中实际有多少比例的员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表6.4的参保率,是根据2016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总数和各类保险参保人员数计算的,2016年第1、2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均低于七成,但均明显低于表6.3中样本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比例,说明虽然大部分样本企业都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见表6.3),但很多企业并不是全员参保(见表6.4)。

      (四)员工培训情况

      培训支出方面,大部分样本企业没有培训费用支出。2016年1季度,超过60%的样本企业当季完全没有培训费用支出;2季度中,这一比例超过80%。在有培训费用支出的样本企业中,1季度中有38%的企业其培训费用中没有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支出,2季度中其比重为25.7%。

      培训人次方面,2016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中有近四成企业没有人员参加过在岗培训。在有人员参加过在岗培训的样本企业中,18%—29%企业的人员参加的是职业技能培训。

      1季度中大部分样本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培训,2季度中近半样本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培训(见图6.1)。在为员工提供培训的企业中,1季度中为员工提供岗位技能培训的样本企业为61%,2季度其比重为46.3%;1季度中为员工提供纪律安全教育的样本企业为44.1%,2季度其比重仅为32.6%;两季度中为员工提供其他内容的培训的企业均低于20%。

      (五)组建工会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季度中,样本企业中组建工会的企业比重分别为70.6%和52.1%。

      (六)企业劳资纠纷情况

      2016年前两个样本企业劳资纠纷情况见表6.5。自主调解成功的纠纷占比较高,等于或超过80%。

      七、样本企业招聘情况

      (一)总体情况

      1—3月是企业大量招聘最集中的时间。2016年1季度有84家样本企业表示在1—3月大量招聘;第2季度有117家样本企业表示1—3月是集中招聘时间。监测数据显示,企业进行大量招聘的时间一般比较集中在第1季度,第4季度开展大规模招聘的企业较少。(见表7.1)

      应届高校毕业生各季度均有入职,但在新入职员工中占比低。数据显示,2016年1、2季度新入职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当季新入职人员的比例分别为5.9%和5.1%,占比较低。

      根据样本企业填写的招聘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2016年前两季度高校毕业生人均工资水平在2600元—3400元之间,呈逐季上涨趋势。(见图7.1)

      自行零散招聘是样本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监测数据显示,在各类招聘方式中,“自行零散招聘”的选择比例最高,在70%以上;本地媒体发布招聘信息、委托政府中介机构等也是企业比较常用的招聘方式。(见表7.2)

      从企业的招聘成本来看,根据样本企业填写的每招聘一名人员的组织工作费用计算,企业平均每招聘一名人员需要花费150元左右,2016年第1、2季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29.1和94元。

      (二)招聘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相当部分样本企业表示招聘存在困难。2016年第1季度,43.4%受访企业表示招聘存在不同程度困难,第2季度表示招聘存在困难的样本企业占39.5%。

      普工是招聘存在困难的最主要工种。监测数据显示,各类工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招聘困难,其中认为普工存在招聘困难的企业最多,2016年前两个季度样本企业中均有超过两成表示招聘普工存在困难,10%~14%的企业表示招聘技工存在困难,18%左右的企业表示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存在困难。(见表7.3)

      样本企业认为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是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表7.4列出了2016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选择的招聘存在困难的原因,其中“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的选择比例最高,各季度的选择比例为25%左右;其次“缺乏所需工种人才”、“所需工种人数不能满足当前用工需求”也是较多样本企业选择的原因。

      八、综合性总结

      根据2016年前两季度样本企业定点监测数据结果,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一)部分岗位人员主要是普工的流失率较高,招聘又存在较大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前两季度,普工的流失率均较高,流失人员数占在岗人员总数的比例均高于5%;与此同时,样本企业表示普工是招聘存在困难的最主要工种。普工在企业中的稳定性值得引起关注。

      (二)企业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仍有待提高。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季度,样本企业在岗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均低于七成,企业人员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组建工会。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季度,样本企业中分别有70.6%和52.1%的企业组建了工会,即尚有三成或以上的企业没有组建工会。

      (四)相当部分企业存在招聘人员困难和用工缺口。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季度表示招聘存在困难的样本企业分别占43.4%和39.5%。根据调查了解到的情况,部分企业给出的用工条件与劳动者不断提升的就业预期存在一定的错位,相当部分企业认为应聘者对薪水要求过高是招聘难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劳动者流动性过大特别是普工流动性高,和企业稳定用工需求不适应,放大了企业的用工困难。

      根据监测结果,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劳动力输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力度,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组建工会,提高各项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