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2019年增城区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20-02-03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区分局
    【字号: 分享

            一、空气环境

           (一)全区环境空气质量

           2019年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达标337天,达标天数比例为92.3%,综合指数3.57,在广州市各区中排名第二,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市第一。据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统计,与2018年相比,我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综合指数越低,代表环境空气质量越好)。

    表1  2018年、2019年空气质量类别情况

    单位:天

    统计

    年份

    达标天数比例

    达标天数

    轻度

    污染

    中度

    污染

    重度

    污染

    严重

    污染

    2019

    92.3%

    337

    169

    168

    27

    1

    0

    0

    2018

    87.4%

    319

    163

    156

    43

    3

    0

    0

    同比(%)

    上升 5.6

    上升5.6

    上升3.7

    上升7.7

    下降37.2

    下降66.7

    /

    /

          与去年相比,我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全年未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情况,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均增多,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天数下降幅度较大,同比下降37.2%和66.7%(见表1和图1)。

    图1  2018年、2019年空气质量类别

    1.png

           2019年我区6项空气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臭氧8小时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7%(见图2和表2)。各分指数由高到低次序:1、臭氧0.96,2、PM2.5 0.83,3、二氧化氮0.70,4、PM10 0.63,5、一氧化碳0.28,6、二氧化硫0.17,由此可见2019年我区主要的污染物为臭氧和PM2.5,但相比去年,PM2.5浓度和臭氧浓度均降低,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图2  2018年、2019年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

    单位: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为毫克/立方米

    2.png

    表2  2018、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情况

    单位:微克/立方米,CO为毫克/立方米

    年份

    PM2.5

    PM10

    二氧

    化氮

    二氧

    化硫

    臭氧

    一氧

    化碳

    综合

    指数

    2019年

    29

    44

    28

    10

    153

    1.1

    3.57

    2018年

    31

    43

    27

    10

    162

    1.1

    3.64

    变化(%)

    下降

    6.5

    上升

    2.3

    上升

    3.7

    0.0

    下降

    5.6

    0.0

    下降

    1.9

    标准

    35

    70

    40

    60

    160

    4.0

    --

    2019年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二)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

           2019年,以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我区5个发布点中:派潭、中新、石滩和荔城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新塘空气质量相对较差。此外,相比去年,派潭、中新、荔城综合指数下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增城派潭综合指数为2.9,在整个广州市51个监测点中排名第二。派潭、中新、石滩、荔城的达标天数比例均比去年上升(见图3和图4)。

    图3  2018年、2019年各监测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3.png

    图4  2018年、2019年各监测点空气达标情况

    4.png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环境质量由好到差的次序是:派潭、中新、石滩、荔城、新塘。在增城区范围内,与去年相比,石滩的空气质量排名上升1位,荔城则后退1位,其它监测点排名保持不变。此外,相比去年,石滩、派潭和荔城的环境空气质量均有所改善,相反中新和新塘的综合指数升高,环境质量略有下降(见表3)。

    表3  2019年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与改善排名

    5.png

           各项指标达标情况:除新塘的二氧化氮平均浓度超过标准(40微克/立方米)外,其它监测点各项指标均达标。PM2.5浓度相对较高监测点:新塘;PM10浓度相对较高监测点:新塘、石滩;二氧化氮浓度相对较高监测点:新塘;臭氧第90百分位浓度相对较高监测点:新塘、荔城(见表4)。  

    表4  增城区与各监测点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

    单位:微克/立方米,CO为毫克/立方米

    测点名称

    达标比例(%)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PM10

    PM2.5

    一氧化碳

    臭氧

    增城派潭

    95.9

    7

    17

    37

    25

    1.0

    139

    增城中新

    92.8

    11

    25

    40

    29

    1.4

    154

    增城石滩

    90.8

    10

    27

    48

    30

    1.2

    152

    增城荔城

    89.5

    12

    28

    45

    30

    1.2

    162

    增城新塘

    85.3

    11

    43

    52

    33

    1.4

    164

    增城区

    92.3

    10

    28

    44

    29

    1.1

    153

    标准

    /

    60

    40

    70

    35

    4

    160

           二、水环境

           (一)饮用水源地水质

           2019年,增城区柯灯山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10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自 2014 年起,增城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 100%(见表 5)。

    表5 2014-2019年增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

    年份

    水源地数目(个)

    年度水质达标率(%)

    2014

    12

    100

    2015

    12

    100

    2016

    12

    100

    2017

    12

    100

    2018

    12

    100

    2019

    11

    100

    备注:2018年4月三江水厂停止取水,水源由12个变为11个。

          (二)主要江河水质

          2019年增城区主要江河的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 76.5%,比2018年同比上升2.0%,无Ⅴ类和劣Ⅴ类水体,I-Ⅱ水质占比29%,Ⅲ类水占比47%,Ⅳ水质占比24%(见表6和图5)。

    表6 2019年增城区地表水主要断面水质情况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水质类别

    考核标准

    达标情况

    东江北干流

    大敦

    增江口

    新塘

    石龙桥

    旺龙电厂码头

    西福河口

    增江

    莲塘

    化肥厂

    陆村

    九龙潭

    西福河

    九和桥

    乌石陂

    大田河口

    金坑河口

    沙河坊

    石吓陂

    燕岗桥

    图5  2019年主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

    6.png

           三、声环境

          2019年增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6.2分贝,比2018年上升1.2分贝。城市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为三级,对应评价为“一般”。

          交通干线道路噪声昼间加权平均值为70.8分贝,比2018年上升1.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三级,对应评价为“一般”。区域声环境主要的生源为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分别占40.0%和25.7%(见图6)。

    图6 2019年城市区域声环境主要声源构成

    7.png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