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年味”丨征文获奖作品选登(一)
2022年2月1日—17日,增城区文化馆举办“欢喜过大年”征文活动,共从征集来稿中评出18篇优秀作品。18位作者的18篇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生动呈现各自在增过年的独特况味。第一期推出的两篇优秀作品,有90后本地女孩的民俗“年味”,有客居增城的农民工作家的热闹“年味”——在他们眼里笔下,增城的春节不仅丰富多彩,还极富文化内涵。接下来,我们将陆续推出其他优秀作品,敬请品读、垂注。
富有“年味”的新塘
陈颖怡
增城区新塘镇,是我的家乡。每逢新春佳节前夕,新塘镇大街小巷被红红的灯笼和中国结点缀一新,人们涌向宏达市场、白石市场、新塘广场、新塘万达等购买“年货”,年味气息扑鼻而来。
小学年代,每逢新春佳节,我一定会到新塘公园参加迎新春游园活动。一年到头,新塘公园的活动数它最隆重了。游园开场有迎春舞蹈、舞狮等活动,现场布置各种游戏,如猜灯谜、抛圈子、小猫钓鱼、盲人打鼓、运乒乓球等,表现优秀者还能获得奖品。公园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仿佛海里奔腾的浪花般川流不息,大人和小孩玩得不亦乐乎,敲鼓声、欢笑声,整个公园洋溢着浓厚的“年味”。
长大以后,新塘图书馆的迎春书画展更能吸引我。百余幅入展作品精彩纷呈,为新年注入浓浓的文化气息,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这里,不仅有展其骥足的骏马、灵动传神的墨虾、国色天香的牡丹、婀娜多姿的荷花,还有各色书法:柔中带刚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雄健洒脱的行书、丰腴雄浑的楷书、龙飞凤舞的草书……浓墨重彩的笔调,让人看后觉得庄丽典雅,轻描淡写的笔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美,一件件书画佳作让观赏者陶冶性情,徜徉在中国书画的艺术世界里,深深体会到文艺新塘的“年味”。
浓浓的“年味”在新塘四处弥漫,营造了喜庆和谐的节日氛围。特别是在大敦村,数千村民和来穗人员到村里文化广场参加篮球、拔河、象棋等比赛项目;在瓜岭古村,人们漫步林间尽情感受清风悠扬,观赏仿若人间仙境、一眼无际的花海;在四望岗公园,人们爬到小山顶的四望阁俯瞰新塘全貌,陶醉在青山绿水间……新塘镇以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提高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为画笔,描绘出丰富多彩、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春佳节画卷,新塘人和来穗人员在此共度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广州地铁13号线东起首站坐落我家乡新街村,该村为闻名遐迩的侨乡之村,陈氏祠堂、淡山陈公祠、董氏祠堂、董云庄祖、基街、冚口街……座座祠堂、家家户户门前换上了新春联,正所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期间村民们忙前忙后,大人们购置新用品、摆放鲜花年桔、制作过年美食,小朋友们穿新衣、戴新帽、收压岁钱。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品尝团圆饭,其乐融融。村里节日氛围十分热闹、祥和喜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脸庞都洋溢着节日欢乐的笑颜。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且时下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今春节提倡“线上拜年”。心灵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通过网络分享图片、视频,于电子屏幕细致勾勒出格外美好的网络新年图景。尽管载体在变化,但“年味”自始至终没有改变,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春佳节的变化,心中同样洋溢十足的“年味”,不断分享快乐、传递喜庆,为虚拟的网络空间汇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那团圆的味道,那幸福的气息,让“年味”同样香醇。
2022年的春节钟声已经敲响,此时此刻还有很多人仍在勇毅坚守,无数追梦人还在奋斗奉献。疫情还未散去,很多来穗人员选择留在新塘过年。“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无论身在哪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年味”从未走远,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依然在你我身边。人们借助春节习俗,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愿,其中蕴含了家国情怀,这既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文化认同的深层心理元素。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同谱写新年新篇章,在“年味”中滋养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上创造新成绩,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PS: 陈颖怡,女,90后,广州增城人,热爱文学,热爱文艺,喜欢利用闲暇时间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年味增城
丁华
因为疫情的影响,为了响应政府“非必要不离开工作属地城市”“就地过年”的倡议,2022年我又一次选择在工作地增城就地过年,体验荔乡过年的快乐,用心感受增城的温暖。
增城历来有过传统节日的习俗,至今依然。我在增城度过了四个春节,就是因为增城的年味活色生香。过完冬至节,增城的年味,更是随着红色浓厚起来的。比如中国红,每到年关,首先是家家户户的红灯、红灯笼、红春联、红福字、红窗花、红年画、红鞭炮、红色衣服、红红的利是封(红包)、红色簕杜鹃等,这是城乡最传统、最吉祥的颜色。多少年来,红以一种最虔诚的守望,让人们一往情深地憧憬向往着人间美好福祉,透视着红红火火的喜庆,凸显出年的和谐、团圆的主题。
农历十二月春节前近20天,荔乡增城家家户户都忙碌准备年事,包括制腊味、炒米饼、开油镬、做煎堆、炸角仔、夹糖环、宰老鹅、剖鸡杀鱼等等年品。同时,还修整房舍、扫屋除尘,洗家具、衣物、杂物及准备小孩过年的新衣服,一直忙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谢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是“灶君上天”,荔乡各家杀鸡备菜肴拜灶君(意作送灶君上天),为“灶君老爷”回天庭述职饯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至“除夕”夜接回。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俗称“年卅晚”,一年到晚是合家要团聚的时候了,习惯上,凡外出的人都尽可能地赶回家来“过年”,特别是做了人家“新抱”的妇女,平常时节还可在娘家过节,但到此时刻一定要回婆家而不能留在娘家过年,否则,就会受人闲话。除夕日,增城热闹,人们大多在这一天逛花市选年花年桔,进商场超市购买年货,去市场买春联、烟花鞭炮、鱼肉菜蔬……除夕,除旧布新,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春联,摆上鲜花、年桔、盆景,悬挂红灯笼、中国结。当晚,阖家幸福食团年饭。小孩子洗澡换上新衣服,父母亲给压岁钱。大人则边看春晚边聊天“守岁”。“年卅晚”睡觉前夕,要烧一条鞭炮才闭门睡觉,到次日(即大年初一)起床时,又烧一条鞭炮迎新年。这样,睡觉的人家有早有迟,而起床的人也有先有后,故此,年三十晚夜的炮仗声就彻夜通鸣,像似火树银花不夜天。如今,富有的人多了,燃放的炮仗多是长串的,俗称“炮仗围”或“炮仗龙”的,而且动辄拾万、数拾万头的,甚至百万、几百万头的,特别在居民较多的城镇,是夜真是鞭炮声不断,令人难以就寝安睡。
农历大年初一,增城本邑乡间谓之“做年”。新年伊始,大清早的,家家抢着先开门放烟花鞭炮,炸得满地红碎纸,这叫迎新年开门红,越早越吉利。小孩子不许赖床,早早被父母叫起床,穿上新衣服,大人也穿上崭新好点的衣服,彰显新年新气象。这日,家家户户都吃素菜(俗称“食斋”),只是有些隔年(实指隔夜)的鱼、肉未吃完的,而又“费事”煮新菜时会将就吃“隔餐”的荤菜。正月初一还有很多习俗,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这叫聚财;说话要特别留心,不吉祥的话决不能说出口,这叫忌口。大年初二谓“开年”,家家户户又重新“杀生”,吃鸡、鹅、鱼、肉等餸菜。正月初七,谓之“人日”,乡村农家兴“煎蚁”,把大汤丸压扁了放在锅里用油煎熟吃。正月十三,是家有新生男丁的人家做“灯庆”的日子。这天,“起灯”的人家要捐一只生鸡给“灯会”,后由“灯会”给回鸡头及约四分之一的鸡身,剩下部分鸡肉由灯会宴众,而自家则要“吊灯”,并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众亲朋戚友。事前,亲友要给做“灯庆”的主人家送“灯袍”。所谓“灯袍”,是剪三尺花布送去,以给婴孩做衣服之用。
从大年初二始,接下来几天就是走亲探友,欢欢喜喜大拜年。拜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说到拜年,传统上有拜年与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同辈间的道贺。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身体健康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当面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红包拜年、贺卡拜年、写信拜年、微信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网络视频拜年等,不拘一格。新春期间,晚辈先给家里长辈拜年,然后向左邻右舍拜年,感情真挚,有利于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拜年间,长辈一般会给未婚晚辈或小孩派“利是”(红包)。有些村落还开展团拜活动,宴请并派送礼物给村里的长辈。
说到拜年,我记起了老家关于拜年的一个故事:
从前拜年,不用礼物。 有一年是大荒年,一个外甥到舅妈家拜年。舅妈是个寡妇,没有儿女,家里穷得很,靠帮人缝缝补补,日子很艰难。 舅妈见外甥来拜年,心里急煞了,用什么招待外甥呢?她连忙泡茶,捧给外甥后,假装上楼去量米煮饭。 外甥喝着茶,等了好一会,见舅妈还没有下楼,他起身仔细一听,楼上有哭声。突然,“砰”一声,好像有东西翻倒在楼板上。外甥飞快跑上楼去,见舅妈吊在房梁上了。还好抢救得早,舅妈没断气。 舅妈醒过来后,眼泪汪汪说:“外甥仔,你路远迢迢来拜年,舅妈我没有一点东西招待你,连一餐饭也煮不起,叫我……”还没说完就哭起来了。 外甥连忙取出二两银子,对舅妈说:“俗话说,‘过得荒年自有熟年’,舅妈您要想开一点,二两银子暂时用几天,以后外甥我会常来照顾舅妈的。” 第二年正月,外甥挑着年糕(糯米糍粑),带着白糖包和鸡、鱼、肉和蛋去舅妈家拜年。后来,每到正月去拜年,大家都这样做了,从此便成为习俗。 金狮狂舞雨花飘,焰火烟光亮九霄。辞旧钟声敲半夜,迎新屏幕演通宵。家家庭院霓虹艳,户户窗台鲜卉娇。美酒佳肴皆早备,红包如雨喜相逢。正月里拜年其间的文娱活动以舞狮最为热闹,也有舞麒麟、舞龙、舞凤、舞貔貅等。舞狮拜年,狮队以戴面具的大头佛引导,其间又有表演采青的。舞狮中配以铜锣、铜钹、大鼓,舞起来显得格外威猛,并兼表演武术。另外,增城广府族群生男孩户,从大年初十起至元宵,在宗祠挂花灯、摆酒祭祖,宴请亲友,款待来宾,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高潮,同时也是春节结束。 正月拜年习俗由来已久。这就要追溯拜年的历史渊源。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蹿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紧闭,躲在家里。直到大年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相互祝贺未被“年”吃掉。人们为了赶走这个怪兽,苦苦寻找办法。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里,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则用空心竹子做的爆竹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红灯笼、放烟花鞭炮的习俗。由此形成年俗。 欢欢乐乐的过年,转眼就到正月十五了。正月十五,也是节日,叫元宵节,耍龙、舞狮,正月十五是高潮。过元宵节,又叫散宵、出节。意思是过了元宵,就走出了年节,人就散了——隆重闹热红火地过年就结束了,大家就要各奔新的一年的生路,启程新征程了。年味增城!增城年味惹人醉! 中国红红火火闹热的过年,已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习俗。中国传统的习俗在民间世代相传,发扬光大,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草根味、乡情味、乡愁味,让人世间处处充满爱的阳光。 衷心祝福,中国人的年,增城人的年,是殷实富裕的年,是平安幸福的年,是吉祥如意的年! PS: 丁华,70后,湖南隆回人,农民工,现客居广州增城。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发表《丹荔》《增城日报》《杨梅》和增城文学公众号等,散文作品被收入《曲水仙踪》《筑梦增城》等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