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讲座回顾】“丝路再现—广东水下考古的起步、发展和成果”

    2020-04-28 来源: 广东省博物馆
    【字号: 分享
    【讲座内容】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统称,是一条线性的文化遗产,分陆上和海上两条。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出。与陆地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但途中的线路是以海洋为媒介,没有明确的实体,但古人通过一种悲壮的方式,把贸易的载体“船”留在了这条航路的不同海域中,所以要研究线路的存在,就必须借助水下考古,通过对不同海域,不同时间的沉船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再将这些无形的点串联成有形的线,这条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作为中国水下考古的发源地和见证者,经历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起步、发展到辉煌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水下考古的学科建设上,广东在整体打捞、水下发掘和保护以及水下数字化科技考古等各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讲座以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和西樵山水下考古为例,梳理出广东水下考古发展线索,也见证了学科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主讲嘉宾】

      崔勇,研究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工作。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20年间,先后主持了博罗石湾西埔上岭商至秦汉墓葬群发掘、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南澳Ⅰ号”发掘和“南海Ⅰ号”发掘等工作。主持的发掘工作多次获奖,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入选“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发掘工作被评为“2006年—2007年度田野考古二等奖”。主持“南澳Ⅰ号”的发掘工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论坛六大发现”、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三等奖”。同时还撰写和发表了《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南海Ⅰ号”发现与调查》等多篇论文和报告,出版专著《孤帆遗珍》、《海上敦煌》等。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