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流光溢彩 匠心独韵——漫谈中国外销银器的制作工艺

    2019-07-11 来源: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号: 分享

      在《说文解字》中,将“银”解释为“白金”,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其珍贵性自然不必多说。在中国历史上,白银曾作为流通货币使用,本身就具有令人着迷的魅力。银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不像黄金一般璀璨锋芒,而是温润柔和的,却又不失高贵。如果金是王,那银一定是后了。

      白银可以从矿物或沙土中提炼出来;属于不活泼金属,耐腐蚀,色泽白亮;熔点约960摄氏度,沸点1950摄氏度,不怕火烧质软易切割,具有较好的塑造性和延展性,既可以抽拉为很细的银丝,又可锤成很薄的银箔。因此,银成为手工艺者大展技术的常用材料。

      中国金银工艺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银工艺。但当时的金银器的流通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金银器多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在皇室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寻常百姓家难得一见。到了明清时期,制银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尤其在清代,制银工艺款式多样,工艺精湛,装饰繁缛,品种齐全,银器的精美程度胜于以往。而且当时民间素有“无银不成饰”的说法,可见当时银饰的流行和影响范围之广。

      在清代“一口通商”政策下的,大量白银通过贸易流入广州,为银器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广州历来都是中西文化汇聚地,广州的工匠们善于吸收借鉴东西方不同工艺,并进行传承创新,一段灿烂的外销银器发展史由此诞生。

      从制作风格上看,外销银器主要分为两大类:18世纪到19世纪初,外销银器主要依据外商来样进行仿制,呈纯西式风格,装饰上多采用鎏金和累丝工艺;19世纪中后期,随着通商口岸逐步拓展,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认可和喜爱,这一时期的外销银器则以西式器形与东方纹饰相结合为特征,制作工艺上更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装饰上呈现满工锤揲、嵌珐琅等技术特征,纹饰繁缛,造型华丽。

      制作工序上,一件银器从无到有,主要经历了“化银”、“锻打”、“下料”、“做铅托”、“精加工”、“焊接”以及“洗银”等步骤,其中最能体现银匠技术的,应数“精加工”这一工序了,而纷繁复杂的制银工艺,也由此应运而生。

      “精加工”指的是对银器的美工装饰工艺,其中包括了锤揲、錾刻、贴焊、镂空、累丝、鎏金、银胎珐琅、镶嵌等多种工艺,经过精加工后,银器便具有了灵魂和独一无二的个性化魅力。一些地方也将“精加工”这个步骤形象地称作“雕花”。

      接下来,我们谈谈外销银器的“精加工”,为大家展示银器身上被匠心赋予的工艺文化。

      早期的外销银器在制作上偏好使用鎏金和累丝工艺,使器物的造型纹饰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此时的器型多以外来器样或客人订单图纸进行仿制,呈西式风格,色彩鲜明,造型独特。但在制作工艺上,所采用的这些纷繁复杂的技艺,却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手艺。

      以上两件属于早期的外销银器精品,皆使用了累丝和鎏金工艺。

      累丝工艺是中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属于金属工艺中最为精巧的技法。这种工艺利用了银的延展性,将细银片通过小孔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而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难度最高,必须先经过“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进行调和,以此作为塑料,塑成人物、花卉、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然后进行焊接,最后把物象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这样一来,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便得以诞生。为了增加银饰的华丽感,有时候工匠还会在累丝的基础上,加入珠宝或珐琅镶嵌等复杂工艺。

      鎏金工艺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是常用于青铜器的装饰手法。而在唐代,则大量运用于银器装饰,当时称为“金涂”。具体操作方式为:先将成色优质的黄金锤揲成薄片,剪成细丝后放入坩埚中加热烧红,按比例加入水银混合成金贡。然后将混合物均匀涂抹在银器表面,最后将器物放在火上烘烤,在此过程中,水银遇热蒸发,金层则紧紧依附于器物表面,鎏金器便大功告成了。鎏金工艺最大的特点是鎏金层薄而紧密,看不出刻意的人为加工。一些精致的鎏金器甚至会被误认为是真正的金器。但是水银蒸发的过程有毒气产生,在缺乏防护器具的古代,制作鎏金器物时对工匠的伤害可想而知。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被近现代的镀金技术所取代。

      广州博物馆在专题展厅展出的“银饰人生——19到20世纪中国‘洋装’银器展”中,来自上海历史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所藏的19--20世纪中国“洋装”银器精品百余件套,为大家展示熠熠生辉的银器铸造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本次展览展期到8月10日,欢迎各位前往广州博物馆专题展厅静心欣赏。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