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宫博物馆——荔枝道的前世今生
在纵横交错的万千蜀道中,有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它的名字叫“荔枝道”。它没有金牛道的宽阔坦荡,也没有米仓道的繁华热闹,更不及褒斜道奇险峭拔,但它却是唯一一条因水果而得名、因为女子而被历史铭记的道路。
红颜一笑,传奇登场
大唐天宝年间,长安。
一个艳阳高照的夏日,杨贵妃倚着华清宫的阑干眺望远方。
天际炎光灼灼,令她口干舌燥,她突然思念起家乡酸甜多汁的荔枝,她本是蜀人,此时正值四川荔枝成熟的日子,那荔枝外皮红艳似火,果肉莹白如玉,食之解暑生津,可是这京畿之地却不产荔枝,无法一饱口福,愁容爬上了贵妃的面庞……
为博贵妃一笑,让贵妃吃到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修建一条专贡荔枝的道路。那么问题来了,唐代荔枝有两大产地——四川和岭南,该从哪里俢起呢?
这就要说到荔枝的特点和唐代驿传制度了。
荔枝极难保存,容易变质,“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为保荔枝新鲜可口,运送时间不能超过三日,而按照唐代的运输条件,最多日行五百里。当时的岭南产地距长安约有四五千里,四川产地则是约两千里,若从岭南运送至少要十日,届时荔枝已经腐败变质,因此只能从四川运输。
为了快上加快,聪明的工匠从“洋万涪道”和“洋渠道”间取直而行,开凿出一条连接蜀中涪州(今四川涪陵)和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捷径,全程仅有一千多公里,史称“荔枝道”。
荔枝道路线图
荔枝道建成后,由于贵妃特嗜荔枝,玄宗常常令驿使昼夜飞驰、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导致“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百姓苦之”,因此后人对这段历史褒贬不一,有人看到了帝妃之间的情深意重,有人则认为玄宗滥用国器、劳民伤财……晚唐诗人杜牧显然是后者,他用一首《过华清宫》大大嘲讽了帝妃享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其一)
风流云散,复归繁盛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一位奔逃蜀中(欲知逃跑路线,请戳《唐朝逃跑指南——蜀道篇》),一位香陨马嵬,他们的故事既是传唱千年的凄美爱情,也是警醒后世的政治镜鉴。
虽然玄宗与贵妃的故事结局凄惨,但他们留下的“荔枝道”却欣欣向荣。唐以后的荔枝道不仅没有因帝妃的离去而衰落,功能反而大大延伸,明清时已臻于鼎盛,成为商贩必经的“茶道”和“盐道”,沟通着川陕两地的人流物流。
世事变迁,江山暗换,荔枝道上不见了马蹄飒踏、驿使雷奔,却多了贩夫竞卖、走卒相呼,它缘起于一个宫廷女人的荣宠,却归结于万千平民百姓的生计,不禁令人唏嘘感慨。
古道新看,遗产长廊
时间来到20世纪,伴随着国家建设,大批现代公路纷纷涌现。汉渝公路、210国道西万公路等均沿荔枝道线路建设,荔枝道成为引领现代公路建设的路标,其原本的交通功能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2014年四川省启动蜀道自然、文化双遗产调查,许多考古、文物专家来到荔枝道,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珍贵造像题刻:浪洋寺24龛摩崖造像、“铁山阻雨”摩崖石刻、《修庙碑记》摩崖石刻……数不胜数,灿若明珠。由此,荔枝道成为了书法艺术和文物古迹爱好者的天堂。
结语
荔枝道,盛于唐、断于宋、复兴于明清,最终在公路时代谢幕,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日的荔枝道已然化身为文化遗产的璀璨长廊,为行来过往的游客讲述着昔日的浪漫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