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馆藏珍趣】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为什么一幅清代农耕商贸图能上《国家宝藏》?

    2019-01-07 来源: 区文体局
    【字号: 分享

    国 家 宝 藏

      央视大热的《国家宝藏》第二季在万众期待下隆重开播!这一季终于有粤博的参与,这次粤博选出的三件藏品中,有一件是最少人猜中的——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一幅壁纸,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造,有何特点,对现在的意义是什么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发掘。

      今天,我们就以壁纸的几个关键词来讨论一下其入选的原因:

      1. 广州&外销

    馆藏 清·乾隆 广彩花鸟人物纹龙耳花浇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峡湾良港众多,汉代以来就一直是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明清时期,伴随环球贸易航线的不断拓展,从这个枢纽出发,中国的丝、瓷、茶三大名产和工艺美术品源源不断地传入欧美。

    馆藏 晚清 十三行风景玻璃画

      广东生产并销往海外的广绣、广彩、广雕、外销画、外销壁纸、外销银器、外销漆器、外销扇、名片盒等,无不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本地的审美趣味,同时又散发着西洋的异国情调。中西融合,异趣盎然的中国外销艺术品在西方掀起了“中国风”的社会时尚。

    馆藏 清 黑漆描金人物纹盒

    馆藏 清 象牙镂雕人物纹花瓣形带盖提盒

      2. 农耕&商贸

      壁纸中通过插秧、收割、筛米以及踩茶、入库、吃荔枝等内容,展现了广州农耕商贸的民间活动,让当时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农业文明,承载了广州匠人与西方贵族对中国社会热情诠释与殷切想象。不仅是手绘壁纸,在其他的外销画品种中,农耕商贸的题材非常丰富,这些广州风土人情写实画面,是早期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这本农耕稻作文化中英文图册绘制于1879年,共12页,每一页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将农民务农、丰收的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有趣的地方是,每幅图画皆有对应的中英文说明,图文并茂,较为罕见。

    馆藏 19世纪后期 通草水彩农耕稻作图

      馆藏的这一套共4幅农耕稻作图,反映了水稻种植中犁地、购苗、插秧、收割的过程,这一系列的劳作,让人深刻感受到每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直观展现。

    馆藏 19世纪 通草水彩茶叶生产贸易图(局部)

      “一口通商”时期,我国各地的茶叶需经水路、陆路转运至广州后,由十三行行商经营出口。这组通草画描绘的是十三行时期茶叶贸易的盛况:有工人在炒茶、揉茶和踩茶,另一边的工人则在包装茶叶和称重等,茶叶箱写有茶叶的名称,这些品种丰富的茶叶被装在箱中准备运输到船上,远销海外。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