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勿忘先贤——带你走近增城明代著名哲学家湛若水

    2018-11-05 来源: 区文体局
    【字号: 分享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人。

      湛若水简介 

      明代成化二年,也就是1466年,湛若水在广州增城新塘出生了,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大人物一样,他生下来就形貌特异,“颡中双髁隆起”,耳朵旁边有黑子,左七右六,就像两个斗。因为他的妈妈陈氏在增城东洲西岭下一个叫甘泉洞的洞里向神祈祷,湛若水才降生,所以后来湛若水自号甘泉子,被人称为甘泉先生,创建的学派也叫甘泉学派。湛若水曾多次改名,名字别号取了一大堆,大概是五行缺水,来来去去都和水有关。他名若水,字元明。但刚开始他并不叫这名,起初名为露,字民泽,为了避祖先的忌讳,改名雨。到了40岁后,定名若水。

      明弘治五年(1492),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白沙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湛若水考取进士后,除长期担任朝廷的官职外,致力于在南京、扬州、番禺、增城、南海等地开设书院讲授理学,尤其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白沙学说。他在讲学中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并在弘扬白沙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甘泉学派)。时人将他创立的理学“广派”与理学的另一大儒王阳明创建的“浙学”并称为“王湛之学”,分执明代中叶理学的牛耳。他的影响几及全国各地,其门徒达4千余人。由于向他求学的人太多,以致在授学时往往要用弟子间代为传授的方式进行。

      ▲增城博物馆馆藏文物·现代 唐明生国画<<湛若水造像>>

      湛若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造就了不少英才,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十九年(1540)五月,他获准退休返回家乡,自此往返广东境内各地讲学。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二十日在广州病逝。遗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湛甘泉集》。

      与王阳明志同道合

      1504年39岁的时候,湛若水遵母命北上考试,受到国子监祭酒的赏识,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到了第二年去北京会考。后列第二名,赐进士出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擢升为翰林院编修。之后,他结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王阳明。所谓惺惺相惜,是两人一见面就成为了至交。王阳明比湛若水小6岁,正在吏部讲学,这时候的王阳明已经声名鹊起,而且境界高远,“目空千古”。但对湛若水,王阳明却给了极高的评价:“我遍求朋友于天下,30年来,从未见到这样出色的人。”湛若水则回赞: “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某平生与阳明公同志,他年当与同作一传矣” 。两人有着共同的理想,约定一起将儒学真传发扬光大。“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相交几十年来,两人的书信往来和诗歌唱和极多。王阳明曾经跑到湛若水的老家增城给湛若水的家题诗《题甘泉居》,又在湛若水家墙壁上“涂鸦”,写了首《书泉翁壁》。湛若水在增城创办了所民办学校——明诚书院,王阳明也为其捧场,书院堂上有湛若水的《心性图说》,右边则有王阳明所写的五言古诗。王阳明总督两广军务时,在湛若水的促成下重修了忠孝祠。落成时,王阳明专程到增城祭祀,写下了《谒忠孝祖祠文》和《谒忠孝祠诗》。两人的交情到了连墓志铭都写的地步。王阳明曾亲笔为湛若水的父亲湛瑛题写《赠翰林院编修湛公墓表》,湛若水的母亲陈氏逝世的时候,王阳明又特地写了篇《湛贤母陈太孺人墓碑》。后来王阳明不幸去世,湛若水则为他撰写了《阳明先生墓志铭》和《祭王阳明先生文》。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