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大、墓室最多的墓葬群——增城石子墓
增城区浮扶岭古墓群是目前广州最大、墓室最多墓葬群。
遗址罕见:10万平方米!专门墓葬区延续四千年
浮扶岭古墓群位于广州增城区增江街白湖村浮扶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称,浮扶岭墓地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一处大型的罕见的重要墓地,年代跨度长,墓葬群数量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
浮扶岭墓地作为专门的墓葬埋藏区,延续时间近4000年,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晚到近现代,埋藏墓葬的原有数量推测近千座。浮扶岭由东西一大一小两丘陵相连组成,平面形状大致呈“凹”字形,海拔最高33.5米,四周都是平地农田。从地表调查采集遗物以及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于浮扶岭南半大部,东北部则发现有石构唐宋墓葬,整个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在发掘现场,被认定为岭南地区最大规模的铺石子木椁墓,其墓圹长10米,宽6米,墓道残长约5米,因地处山脚,埋藏浅,遭到了严重破坏,仅发掘残存随葬器物24件。其中玉器2件,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22件。
重大发现:大墓配饰与南越王墓相似,推测墓主属于级别甚高的贵族官吏或南越族首领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推测,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至南越国早期,身份属于级别甚高的贵族官吏,或南越族首领。
由龙虎形牌饰和蓝色玻璃管组成的配饰与南越王墓同类器造型相似,年代偏早,原始瓷杯的精美程度也显示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推测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至南越国早期,身份属于级别甚高的贵族官吏或南越族首领。墓底铺石子属战国至西汉南方越人埋葬习俗,但棺椁制度和墓内随葬品体现出汉人风格,体现出该阶段“汉越杂处”的时代背景。木椁墓是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起于商代,兴于战国和西汉。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停室,将棺放置其中。停室内常在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
考古发掘工作于2009年8月中旬开始,目前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挖掘面积约15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墓葬随葬品为主,包括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武器等,材质有陶、原始瓷、石、玉和青铜器等。张强禄说,墓葬数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随葬器物以夔纹陶、原始瓷豆为主要特征;其次是战国晚期到南越国时期,随葬器物以“米”字纹陶和方格纹陶为主要特征,“这些随葬品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商周时期岭南地区越人的埋葬习俗”。
据张强禄介绍,浮扶岭墓地作为专门的墓葬埋藏区已有4000年历史,从现考古发掘区墓葬分布的密度、地表勘查及局部勘探情况来看,地下埋藏的墓葬数量大概还有三、四百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