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揭开十三行行商的神秘面纱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大讲堂
第十二期
十三行行商伍秉鉴(左)、潘振承(右)
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对外商进行管理,并拥有茶叶、丝绸、棉布等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人。在十三行的鼎盛时期,行商及众多的行外商人参与了其中的贸易。一直以来,国内关于行商与外商交易的资料和档案并不多,在国内唯一得到系统保护和保存的记录,是官方的往来文书。大量有关于行商参与海外贸易的细节内容都保存在外国档案中。
讲座现场
4月20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大讲堂举办第十二期讲座,邀请到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范岱克以“1688至1843年间的十三行行商家族和合伙人”为题,与大家分享他长期研究的十三行行商历史,为大家揭开为数不少的行商家族及行外商人的神秘面纱。
范岱克教授
范岱克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广州口岸史、亚洲海洋史等领域的学者。多年来,他在瑞典、荷兰、丹麦、英国、美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地收藏的档案中,找到了数百条关于十三行时期的贸易资料,当中有几百份详细的中文记录。
讲座现场
通过这些资料,他整理出了55个参与贸易的行商家族,其中包括7个陈姓家族, 4 个蔡姓家族,3个李姓家族, 3 个潘姓家族, 3 个梁姓家族, 2 个倪姓家族, 2 个吴姓家族, 2 个叶姓家族, 2个林姓家族, 2个黎姓家族等等。目前还有4个家族当年的商行名称或中文名称暂不知晓,但也找到了一些关于他们商行的信息。当时这59个家族通过70多家商行进行对外贸易。
除了这些行商外,至少有100多个行外商人参与贸易。这些新发现的资料表明,参与到十三行贸易的商行数量远比以前所了解到的还要多,尽管这些人的名字很少在历史书当中被提到。范岱克教授还在讲座上与大家详细分享了最早的行商与外商交易的细节资料以及众多行商的家族经营史。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众多文博同行、院校师生、资深收藏家、行商后人等都参与了此次活动。观众们表示,以前对行商的群体了解并不深,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更直观、深刻地了解到几百年前广州贸易当中的细节。
著名文物鉴藏家,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会长王恒(右)为范岱克教授颁发讲课纪念证书和奖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