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人口与教育发展分析——人口普查资料研究分析材料之一
人口与教育关系密切,人口数量的增减、人口的流动、人口素质的高低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反之,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亦直接作用于人口,从而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文明程度。开发利用增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进一步探究人口与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以及未来增城人口与教育发展趋势,对科学规划人口与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城市人口受教育状况
近10年来,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增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增城市有常住人口103.71万人,其中:具有高等教育(大学专科以上)人口占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10.48%;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占14.82%;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占47.63%;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占25.51%;文盲人口(15周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文盲率1.23%。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
年份 |
单位 |
未上 过学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中专) |
大学 专科 |
大学 本科 |
研究生 |
2010年 (六普) |
比重 |
1.571 |
25.506 |
47.626 |
14.818 |
6.013 |
4.319 |
0.145 |

(一)受高等教育人口快速增长,人均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2010年增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增长435.21%;接受中等教育人口(高中、中专、初中)增长43.24%;接受初等教育人口减少27.37%,年均下降2.7%。文盲率从2000年的2.89%下降到1.23%。全市(6周岁以上的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215年,比2000年的7.873年增加1.342年,受教育年限年均提高0.134年。
(二)低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下降,受教育人口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一是基础教育发展较好,低文化程度程度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由于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采取撤并“麻雀”学校等措施,农村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2010年全市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1.94%下降到25.51%,下降了16.43个百分点。初等教育程度人口总量比十年前减少了9.44万人。
二是高中学位渐渐增多,接受学历教育能力不断加强。全市2010年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比2000年增长71.71%,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0.31%上升到14.82%。在广州12区(市)中增城率先实行高中3年免费教育,为家境较贫穷的学生家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继续学习的机会。华立学院、华商学院、松田学院、农工商学院、珠江学院等大学院校落户于我市,增城市电视大学等高校教育容量大幅增加,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全市人口受教育年限正在延长。
三是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广州市平均的教育程度还属于较低水平。我市文盲率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9.215年,高于全国、广东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广州市平均水平(10.49年)。人口接受学历教育年限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广州市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广州市12个区(市)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高中中专学历人口、初中学历人口百分比当中,我市排列位次分别是第11位、第12位、第2位,受过高、中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及文盲率对比 |
||||||
单位:% |
||||||
地 区 |
受教育程度比重 |
文盲率 |
||||
未上过学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中专) |
大专 以上 |
||
广州市 |
1.35 |
16.36 |
37.38 |
24.33 |
20.59 |
1.11 |
荔湾区 |
1.43 |
16.48 |
33.50 |
32.22 |
16.37 |
1.24 |
越秀区 |
0.86 |
12.30 |
25.44 |
31.11 |
30.30 |
0.66 |
海珠区 |
1.04 |
13.35 |
32.32 |
28.12 |
25.17 |
0.89 |
天河区 |
0.64 |
9.83 |
21.30 |
26.18 |
42.05 |
0.44 |
白云区 |
1.22 |
14.42 |
44.42 |
25.08 |
16.87 |
1.01 |
黄埔区 |
1.35 |
15.11 |
37.77 |
28.3 |
17.44 |
1.12 |
番禺区 |
1.44 |
19.93 |
40.43 |
18.60 |
19.60 |
1.27 |
花都区 |
2.26 |
19.92 |
48.47 |
18.45 |
10.91 |
1.81 |
南沙区 |
2.93 |
22.11 |
43.73 |
24.25 |
6.98 |
2.55 |
萝岗区 |
1.05 |
14.08 |
38.22 |
32.12 |
14.53 |
0.95 |
增城市 |
1.57 |
25.51 |
47.63 |
14.82 |
10.48 |
1.23 |
从化市 |
2.54 |
22.92 |
44.70 |
16.46 |
13.37 |
2.20 |
二、人口增长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分析
自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增城大力开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工作,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人口与教育发展“双赢”。
(一)人口增长导致学龄人口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源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虽然我市一直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近10年来全市人口总量依然增加了许多。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增城的常住人口2000年有84.67万人,2010年有103.71万人,十年间增长了22.49%。随着人口的增长,促使政府一方面大幅增加教育财政投入,不断扩大学龄人口教育规模。2010学年,全市有公民办普通中小学187所,在校学生15万人,幼儿园91所,在园幼儿2.63万人,公办中职学校4所,在校学生1.11万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1988年全市民办中小学仅1所,民办高等院校为零所。2010年全市民办中小学发展到52所,民办高等院校发展到7所(在校大学生5.32万人),中职在校学生从区区的一二千人,发展到市职业教育园区的过万人。
(二)人口流动频繁促使教育资源不断整合,教育布局不断优化。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增城市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首先是市内人口的流动,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中心镇和中心城区;其次是外来人口的涌入,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到增城打工和定居。据统计,2010年,增城有33.75万名外来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32.54%。人口流动引起的人口的集中与分散,必然影响教育的布局,促使基础教育学校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市区、城区集中。据统计,自2002年至2011年底,我市先后撤并中小学校189所,新建和扩建义务教育学校50多所。通过教育资源整合,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小学集中在中心村办学、初中集中在城镇办学、高中和职业教育集中在市区和中心城区办学的教育新格局。
(三)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从1993年至2010年,虽然增城的常住人口增加了33.13万人,但其中包含了33.75万外来人口。2010年增城户籍人口为83.59万人,比1993年的70.58万人增加13.01万人,增长18.43%,平均每年增加0.77万人。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增城户籍人口实现了低增长。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人均教育财政投入越来越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50多亿元发展基础教育,至2010年增城市已全面实行12年免费教育,增城户籍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全部由政府“买单”。而且建立了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的扶困助学体系,确保每一位增城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我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11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05%,基础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广州市中上游水平。
(四)人口问题对教育发展造成的压力。近年来,我市通过创建教育强市、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等教育工程,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但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
一是市内人口的过度集中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目前增城市内人口的流动趋势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的青壮年通过在城区和市区就业、务工,逐渐举家迁移到城市居住,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据增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荔城街、增江街、新塘镇三镇街常住人口合计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63.75%。人口的集中必然带来教育资源的集中,荔城街、增江街、新塘镇的教育条件明显优胜于其他镇街,造成了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均衡。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激增造成义务教育学位紧张和教育经费负担加重。中心镇和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除了由于本市户籍人口的迁移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外非户籍人口的大量迁移。尤其是新塘镇,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度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其随迁子女亦需就近入学。2011年,新塘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在校生有19041人,占全镇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40.2%,其中39.6%的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60.4%在民办学校就读。人口集中的市区和城区存在入学难问题,这已成为近年我市教育最大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此外,外来人口子女的大量就读也使财政负担加重,为保障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2010年我市本级财政共划拨经费481.5万元。
三是适龄在学少年儿童人数波动等人口问题给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市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看,2011学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九年级人数最多,三、四年级学生人数最低,一、二年级人数略有回升。学生人数的波动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带来困难,而且由于农村小学生源剧减,农村小学教师超编问题(2011年我市小学教师已超编约300人),导致某些学校随时面临被撤销的困境。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增加,家庭教育缺失,厌学、心理偏执、道德缺失等问题少年增加,特别是山区中学部分学生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外出社会打工,失学率高居不下,这些都给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
四、增城未来人口和教育发展方向
增城人口素质近十年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在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平稳发展,是全市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人口和教育发展,依据人口变动趋势和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继续完善小学集中在中心村办学、初中集中在城镇办学、高中和职业教育集中在市区和中心城区办学的教育格局。做好各阶段教育发展预测,有序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全面普及12年免费教育,坚定不移地普及15年教育。致力完善教育扶困助学体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保障每一位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加强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基础教育的硬件建设,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吸引生源、留住生源,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品质发展、认识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作用,但我市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形式、教育设施仍比较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加强学前一年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发儿童智力,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为让所有孩子接受完整的15年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普通高中教育。继续巩固“普高”成果,重点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促进普通高中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并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继续打造以增城中学为龙头的素质教育品牌,大力推进市郑中均中学、华侨中学、高级中学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鼓励支持办好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充分发挥优质普通高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起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多模式、多取向、开放型的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社会已出现了用工荒,增城也不例外,而最短缺的就是技工。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技术才人,提高人口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应担当重任。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十二五”规划发展的目标,制定和调整职业教育培育人才的方向,满足社会需求,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教育社会化进程,减少地方财政负担,逐步解决部分学校因办学经费短缺影响教学质量,难于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
(五)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留住人才、培养和发掘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例如以科技发展创新和增城特色产业等高平台为高素质人才搭建创业空间、完善增城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增城的有关措施等。继续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政策(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继续严格执行“五年四证”(在增城居住五年以上,具有户口簿、居住证、合法经营证和社保证、计生证)政策,让符合“五年四证”要求的外来工子女平等地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统筹力度,破解外来工子女入读过分集中城区学校的难题。
(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加大优生优育计生政策和尊师重教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课程,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供稿单位:增城市教育局
执笔:李惜爱(增城市教育局)
李文通(增城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