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时期,增城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年间,全市工业经济努力抓住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猛烈冲击之时时,积极化危为机,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工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推动增城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工业经济增长近三倍,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增城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524.33亿元提高到1520.52亿元,增长2.90倍,年增长率为23.73%,并超额完成4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的661家增加到1085家,增加了424家(详见图一),规上产值占广州市比重由6.20%提升到8.56%。工业民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由321.98亿元提高到796.97亿元,增长2.48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由196.64亿元提高到678.59亿元,增长3.45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2005年提升3.3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位居广州12区(市)和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主要指标增长趋势变化图 (图一)
二、新入驻企业近600余家,入驻企业量升质优
2010年共有工业企业2708家,比2005年增长36.1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5家,比2005年增长64.14%,规模以下企业增长了22.40%,达到1326家,个体工业经营则从2005年的2858家增加到2010年的4191家,增幅达46.64%(如表一)。“十一五”期间新入驻增城的企业数量达606家,个体经营工业加工业增加1333户,主要引进的是交通运输及其零配件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低能耗企业,深化改造传统产业及其产业的配套延伸。
2005年与2008年工业企业数量变动表(表一) 单位:个
企业类型 |
2005年 |
2010年 |
增幅% |
规上企业 |
661 |
1085 |
64.14 |
规下企业 |
1326 |
1623 |
22.40 |
个体经营 |
2858 |
4191 |
46.64 |
三、积极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大中型企业,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给予广州本田汽车第二工厂、五羊一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增城市广英服装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支持。通过骨干企业带动,形成了由75家大中型企业和165家产值超亿元的优势企业组成的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基本上奠定了我市汽车、摩托车重要制造基地的地位,传统牛仔休闲服装业的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一是“十一五”期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结构变化大。2010年大型企业数有4家,虽然比2005年仅增加了3家,但完成产值达到328.37亿元,比2005年的10.57亿元增长了31倍多,年均增长率98.81%;中型企业数由2005年的30家增加到2010年的71家,完成产值由98.37亿元增加到328.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7.27%;小型企业前两年发展较为平稳,后三年迅速扩增,五年间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8.17%,低于大型企业80.64个百分点,低于中型企业9.1个百分点(详见图二)。
“十一五”期间大型、中型、小型产值趋势图(图二)
二是“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要产品产量不断扩大,特别是品牌成品的服装家具、纸制品、汽车整车、摩托车整车、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的增速明显(详见表二),汽车整车五年间增加13.22万辆、摩托车整车产量增加181.75万辆、家具产量增长4.37倍、纸制品产量增长5.5倍、服装(不含加工或代加工部分,下同)增长1.48倍。
规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动表(表二) |
|||
产品名称 |
2010年 |
2005年 |
增 减 |
服装(万件) |
25965.85 |
17527.48 |
1.48倍 |
家具(万件) |
157.15 |
35.96 |
4.37倍 |
纸制品(吨) |
587479 |
106807.48 |
5.5倍 |
汽车(辆) |
132406 |
185 |
715.71倍 |
摩托车(辆) |
2206112 |
388635 |
5.67倍 |
三是“十一五”期间企业产值规模扩大2倍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每企业产值达1.16亿元,比2005年扩大2.05倍。其中亿元企业就有165家,完成产值达897.09亿元,同比增长22.31%,比2005年增长4.94倍,年增长率达37.66%,企业数比2005年增加105家。
四 三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凸现
“十一五”期间,增城市重点培育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目前三大支柱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规上三大支柱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159.74亿元上升到828.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2.78%提升到65.72%,提高了22.94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链在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优势凸现(详见图三)。
从趋势图看,拉升较快的是汽车及零配件行业,自广州本田汽车第二工厂、五羊本田摩托落户增城,不仅迅速做大了我市整车生产规模,而且还带动大量零配件企业,如福耀玻璃、博创机械、江河幕墙等。2006-2010年广州本田汽车第二工厂实现产值分别为37亿元、116.41亿元、215.01亿元、238.94亿元、275.45亿元,该厂是以年增长率79.46%速度带动整个产业发展。2010年整个汽车行业实现产值达383.79亿元,比2005年增长18.71倍,年增长率达79.65%。其中45家汽车零配件,企业产值达106.61亿元,2010年企业数比2005年增加40家,增长5.61倍。
纺织服装行业的品牌带动效益明显。2007年起,纺织服装行业在VIGOSS、喜为王、增致、康威、J&E、与廊共舞、笨小孩等知名品牌带动下,出现明显拉升态势。涌现广州市光阳制衣有限公司、广州东宝织造厂有限公司、广州增城市广英服装有限公司、增城东升纺织有限公司、增城东方刺绣有限公司、广州益佳针织有限公司、广州市南大地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广州康威集团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等25家中型纺织服装企业,比2005年增加6家,完成工业产值62.97亿元,占全市规上纺织服装业比重18.46%。
摩托车整车产量占广州市份额大。2010年汽车整车产量达220.61万辆,比2005年增加181.75万辆,占广州市摩托车整车产量比重达50.02%,比2005年提高30.15个百分点。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104亿元,“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增长率为42.28%。
“十一五”期间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趋势图(图三)
五、“十一五”期间民营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一是民营企业数增剧增。2010年全市拥有工业民营经济总的单位数量、企业数量及个体户数分别为5826家、1964家与3862户,分别比2005年增加1640家、595家、1045户。2010年规上民营工业企业796家,比2005年增长2.14倍,其中:“十一五”期间新投产民营工业企业有410家,外地迁入我市的有95家,规下企业扩产上规模有291家。2010年亿元民营工业企业达97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的比重58.78%,其中2006-2010年之间新投产的亿元民营企业就有59家(详见图四)。
“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数变动趋势图(图四)

二是民营工业产值增两倍多。2010年全口径民营工业实现工业产值783亿元,比2005年增长2.19倍。规上民营工业实现工业产值575.97亿元,比2005年增长3.55倍,年增长率为28.87%,占规上产值比重45.71%,比2005年提升2.26个百分点。2010年规上民营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8.24亿元,比2005年的21.77亿元增加66.47亿元,增长4.05倍,年增长率32.30%。
三是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率提升。2010年全口径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203.93亿元,比2005年增长2.71倍,年增长率22.13%,民营工业产值增加值率26.04%比2005年提升5.06个百分点。其中: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为141.5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29.43%;规下民营工业增加值35.6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为19.86%;个体工业户完成增加值为26.7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85%(详见表四)。
“十一五”期间民营工业增加值对比表(表四)
年份 |
全市工业增加值 |
民营工业增加值 |
||||
规上 |
规下 |
个体 |
合计 |
合计比上年增长% |
||
2005 |
138.74 |
38.97 |
14.39 |
21.68 |
75.04 |
15 |
2006 |
172.52 |
47.29 |
24.46 |
22.63 |
94.38 |
25.78 |
2007 |
233.99 |
55.78 |
22.66 |
22.18 |
100.62 |
6.62 |
2008 |
305.53 |
65.41 |
16.97 |
25.43 |
107.8 |
7.13 |
2009 |
341.82 |
103.22 |
19.08 |
22.71 |
145.02 |
34.52 |
2010 |
389.84 |
141.57 |
35.61 |
26.75 |
203.93 |
40.62 |
六、外商投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仍是工业的主要支撑
2010年规上外商投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产值678.59亿元,比2005年增长3.63倍,年增长率达29.38%,占规上产值比重53.81%(民营工业所占比重为45.71%)。
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单位能耗下降过半,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成效显著
五年间,我市依法关闭或搬迁了120多家漂染企业、165家水泥厂和新塘、江龙、荔城3家电厂。“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0.1992吨标准煤,累计降幅达21.57%。2010年规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87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0.6854吨标准煤下降58.12%,年下降率为15.98%(详见图五)。2010我市年综合能耗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共有20户,比2005年减少10户,重点能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良工艺、设备,增加技改的投入,五年累计节能达47.52万吨标准煤。
“十一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图(图五)
八、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一方面加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确保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技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2010年技术改造投资达7.88亿元,比2005年的1.69亿元增长了4.66倍。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5亿元,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3.09亿元,参与科技人员303人。二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份额提升加快。据高新技术年报资料反映,2010规上工业企业高新产品产值496.92亿元,比2005增加439亿元,增长8.8倍,占全市规上产值比重39.36%,比2005年提升24.49个百分点。据高新技术年报资料反映,2010规上工业企业高新产品数达115件,比2005年增加26件,其中有86个的高新产品为企业自主研发产品,有36.52%的高新产品采用最新科技原理,有25.2%的高新产品采用新工艺。三是R&D投入经费增加。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8.2亿元,比2005年增长3.28倍,其中2010年R&D投入经费为4.63亿元,占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比重56.46%,比2005年提升个44.46个百分点。
执笔:钟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