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前进现成效 全力以赴促发展——2011年增城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带动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发展环境,增城市紧紧围绕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开局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增城”的核心任务,按照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通过抓工业、抓投资、抓招商、抓“三个突破”和扶贫开发建设,实施“百日会战”行动等有力措施,努力化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与特点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含广本)788.18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较第三季和上半年分别高2和2.4个百分点。按广州市统计口径增城地区生产总值(不含广本)673.44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在广州市十二区市(县)中居第3位,低于萝岗区(14.0%)和从化(13.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6.13︰60.81︰33.06调整为5.83︰61.35︰32.82。第一、二、三次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78%和31.33%,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8.42个百分点,继续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07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平稳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12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5.5%)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值40.34亿元,增长5.04%;林业产值1.76亿元,增长29.51%;畜牧业产值19.98亿元,增长2.0%,渔业产值5.56亿元,增长7.1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33亿元,增长15.55%。全市农业种植面积114.46万亩,比上年增长1.6%。主要农作物稳定增长,粮食产量15.52万吨,增长3.8%,蔬菜产量106.22万吨,增长4.4%;水果产量8.96万吨,增长5.3%,其中,荔枝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6.9%。畜牧业平稳增长。肉类总产量8.3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家禽、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家禽出栏2414.76万只,增长6.6%,水产品产量4.41万吨,增长5.3%。
2.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增强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57.62亿元,增长16.12%。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59.62%,拉动GDP增长7.7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786.6亿元,同比增长1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56.6亿元,同比增长18.91%。
今年下半年,全市工业生产增幅呈逐月回升态势,特别是四季度实施“百日会战”行动以后,10月份、11月份、12月份全市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44.9亿元、189亿元和202.5亿元,远高于前三季138.9亿元的平均月产值。
三大支柱产业增速持续回升,产值突破千亿。下半年以来,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基本消除,三大支柱产业增速逐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005.59亿元,同比增长16.92%,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1.99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6%。
汽车制造业增长回升,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399.94亿元,增长0.45%,增速比三季度(-5.09%)和上半年(-14.85%)上升5.54和15.3个百分点;广本增城工厂全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平稳,累计完成产量14.08万辆,同比增长6.32%,产值279.1亿元,同比下降2.7%。
规模以上摩托车及零配件业完成工业产值125.51亿元,同比增长14.85%。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产值480.14亿元,增长36.16%。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市装备制造业五大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同比增长36.41%,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17.5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分别同比增长38.93%、38.5%、38.52%、28.89%和47.19%。
民营企业增势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1.23亿元,同比增长30.89%,增速比全市工业平均增速快11.98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19%,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9.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14个百分点。
在广州市十二区市(县)中,增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6.61亿元)居第6位,低于萝岗(4690.26亿元)、番禺(1905.44亿元)、黄埔(1748.27亿元)、花都(1670.36亿元)和南沙(1691.2亿元)。增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8.9%)居第1位。
3.第三产业发展平稳
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60.32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45.83亿元,增加41.21亿元,增长10.1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69.82亿元,同比增长18.5%。旅游业平稳增长。全年累计接待旅游者1690万人次,同比增长9.98%;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97亿元,同比增长26.57%。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累计全市完成货运量3117万吨,同比下降3.62%,客运量3220万人,增长12.98%。
(二)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45亿元,增长25.97%。民间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继续成为投资的主体,民间投资完成125.74亿元,增长52.9%,占全部投资的62.11%。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6.82亿元,同比下降9.89%。港澳台、外商投资39.88亿元,同比增长6.04%。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回落,第三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08亿元,同比下降6.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6.34%。二产中工业投资32.84亿元,下降6.25%,其中制造业投资21.87亿元,同比下降0.9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96亿元,下降15.34%。第三产业继续成为资金投入的重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9.15亿元,增长46.67%。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完成投资额144.99亿元,增长55.7%。占全部投资的71.62%,对固定投资的贡献率达124.27%,拉动投资增长32.27个百分点。
商品房限价调控政策效果明显,商品房成交价格增长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226.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5%;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184.1亿元,增长11.35%。商品房限价调控政策效果显现,销售均价逐步回落,去年以来销售价格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全年累计,根据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计算的全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8114元/平方米,连续三个月下降,比三季度下降2.97%。
在广州市十二区市(县)中,增城固定资产投资202.45亿元,居第7位,低于天河(673.62亿元)、越秀(461.52亿元)、海珠(428.61亿元)、萝岗(352.16亿元)、番禺(351.99亿元)和白云(323.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97%)居第3位,低于白云(41.6%)和荔湾(28.7%);商品房销售(签约)面积(226.88万平方米)居第一位。
2.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6亿元,同比增长21.1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9.33亿元,增长19.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82亿元,增长20.73%。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59.54亿元和4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15.1%。全市实现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336.49亿元,同比增长30.08%,其中,批发额176.94亿元,同比增长38.92%。
在广州市十二区市(县)中,增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16亿元,居第8位,低于天河(991.54亿元)、越秀(979.36亿元)、番禺(741.88亿元)、白云(668.68亿元)、海珠(559.98亿元)、荔湾(470.44亿元)和花都(266.16亿元);增速(20.1%)居第1位。
3.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11%。实现出口额28.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6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68.98%。贸易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上升,比重达80.04%,比去年全年提高1.58个百分点。主要出口商品均实现较快增长,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出口比重40.68%)增长11.59%;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38.64%)增长29.74%,其中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占出口比重21.46%)增长35.36%,汽车零部件(占出口比重5.44%)增长20.02%;鞋类(占出口比重5.26%)增长6.71%;贱金属及其制品(占出口比重8.71%)增长25.48%。内外资企业共同拉动出口增长,其中内资企业出口16.31亿美元,占出口比重56.85%,同比增长22.78%;外资企业出口12.38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3.15%,同比增长15.79%。
各主要出口市场均保持增长,其中美国增长5.23%,欧盟增长6.43%,非洲增长28.83%,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增长25.56%,香港增长14.57%。
在广州市十二区市(县)中,增城外贸出口总值28.69亿美元,居第4位,低于萝岗(160.72亿美元)、番禺(100.19亿美元)和越秀(79.67亿美元);增速居第5位,低于从化(28.6%)、白云(24.4%)、花都(20.4%)和天河(20%)。
(三)经济运行质量平稳
1.工业企业生产效益平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19亿元,同比增长13.76%;工业利润稳步增长,实现利润总额29.53亿元,同比增长8.48%。实现利税总额57.19亿元,同比增长7.61%。工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72,同比提高6.5个点。工业销售产值1751.57亿元,同比增长18.47%;工业产品产销率98.04%,较上年同期回落0.3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缓慢增长,累计消耗31.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2.39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能耗下降17.92%。
2.财政收入增长平稳
来源于增城的财政总收入142.59亿元,同比下降9.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66亿元,增长15.3%。按广州市财政统计口径,同比增长25.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6.28亿元,增长30.18%。全市税收收入109.35亿元,同比下降3.27%。其中,国税收入61.73亿元,下降16.61%。国税收入中,增值税同比下降25.79%;地税收入43.66亿元,增长25.0%。地税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5.21%、45.46%和18.3%。
在广州市十二区市(县)中,增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6亿元)居第4位,低于萝岗(99.6亿元)、番禺(70.84亿元)和花都(59.39亿元)。按广州市财政口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25.87%)居第6位,低于萝岗(32.2%)、南沙(30.4%)、从化(30.4%)、花都(28.5%)和白云(26.9%)。
3.信贷投放增幅有所放缓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69.82亿元,同比增长18.5%,当年新增贷款73.3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6.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1.65亿元,新增45.8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25.29亿元,新增31.21亿元,同比减少66.92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146.38亿元,新增18.08亿元,同比减少19亿元。信贷投放减少,资金紧缩将对我市投资需求有所抑制。
4.吸收外资形势较好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8630万美元,同比增长7.01%。全市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个,增长37.5%;合同金额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6.95%。
5. 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财政投入改善民生的力度继续加大,其中,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20.53%;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63.66%;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04.9%;教育支出增长27.73%;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22.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543元,同比增加2956元,增长12.02%。其中,工薪收入20199元,增长8.4%,占可支配收入的73.34%;经营性收入增长24.0%,财产性收入增长54.1%,转移性收入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331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363元,增加1740元,同比增长16.38%。其中,工资性收入6865元,增长24.97%,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55.5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231元,同比增长12.34%;转移性收入增长18.21%;财产性收入增长1.32%。农村人均消费性支出7343元,同比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同期的2.31:1缩小到2.23:1。
二、随着国内外环境不确定、不稳定性上升,我市呈现出汽车、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减弱、经济增长放缓等存在问题
(一)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任务艰巨
随着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11年经济增长有所回落,13%的增速是“十一五”时期以来的最低,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速低3.53个百分点。工业依赖低廉劳动力、能源、土地等要素,在用地指标紧张、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任重道远。一是工业仍然依赖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85%;增长36.16%,高于规上工业17.2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47.2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8.93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缓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59%,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17.32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增长达36.41%,但产业规模还不大,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5%。四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负增长。工业投资同比下降6.25%,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足两成,只有16.22%,制约了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增长及影响了工业发展后劲。
(二)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减弱,对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下降
三大支柱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59.9%,比上年下降5.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只有12.75%,比上年下降21.51个百分点。受日本大地震和取消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汽车市场明显放缓,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仅增长0.45%。广汽本田增城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79.1亿元,同比下降2.7%,比上年下降15.88个百分点;提爱思、广州电装、中新塑料厂、福耀玻璃等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增长回落,分别增长-0.2%、7.51%、3.03%和4.09%,比上年分别回落12.17、13.24、5.05和51个百分点。摩托车制造业增长14.85%,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企业流动资金较紧张,资金瓶颈制约作用进一步显现,对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增长22.5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28户,增长13.27%,亏损额增长36.74%。电力供应持续紧张。工业用电量落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工业用电量增长1.23%,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4.51个百分点。在缺少新增长点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2012年工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出口面临缩减
从现在的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就业市场仍不景气,世界经济复苏动力疲弱,下行风险增大。2011年我市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呈逐季放缓,从一季度增长24.73%,到上半年和三季节性分别增长21.72%和21.58%,全年增长19.66%。出口面临缩减,随着出口产品的逐步减少,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企业减产,连带下游的配套企业及其一些个体作坊企业不能正常生产,造成以出口企业为导向的整个产业链收入减少。占我市出口比重较大的纺织服装业和机电产品企业影响较明显。对市场的影响将从年初开始到上半年才能体现出来,以出口为主体的产业链消费减少,我市工业生产将大受影响。
(四)财政收入增长压力较大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9.81%,税收同比下降3.27%,国税税收下降16.61%,2012年财政收入增收压力仍然较大。一是经济税源的不确定性加大,受欧债危机扩大、外需复苏迟缓、货币政策持续紧缩、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电力供应紧张等诸多不利影响,经济整体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减收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二是汽车市场整体继续有放缓的趋势,占增城税收比重较大的汽车工业难以作出更多贡献。三是房地产交易前景堪忧,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税收预期不明,加上税制改革产生减收、土地增值税政策增收效应趋弱等诸多不利因素,财政增收压力较大。
三、2012年经济形势展望
不利因素: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从出口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国内实体经济来看,企业利润开始下降,投资增长也开始减慢。而从内需来看,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减慢。有利因素 :一是随着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自主消费进一步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有所加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些高成长行业如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将较快增长并为经济更好更快增长拓展新的空间。2012年整体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存在较大增长放缓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全力控物价、稳增长、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着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将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目标,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产业结构规模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培育七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引进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完善重点扶持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储备库,制订完善主导产业配套政策。重点加快推进晶元光电外延片及芯片项目、阿里巴巴华南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中电投太阳能电池、北汽30万辆整车华南生产基地、日立汽车系统生产和研发基地等龙头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建设对口联系、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专项稽查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建设涉及的用地、融资、审批、配套建设等瓶颈问题。
(二)继续抓好工业生产
大力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推动力。加快现有产业优化升级,解决工业用地不足等矛盾,用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工业发展。着力解决政府服务和投资企业双方在项目建设用地、企业设立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已投产企业稳产扩产、在建企业早日投产达产、已落户企业早日动工建设,促进新引进项目尽快设立企业、动工建设和投入运营。继续深化政务服务与企业建设对接工作,集中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建设的问题,全力推进在建在办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实现早投产增效。主动跟进江铜铜材、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等25家计划年内投产企业建设情况,帮扶好企业如期投产试产。重点抓好加快北汽整车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一期如期投产。在电力供应、土地保障、扶持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全力服务好重点企业增产增效。继续做好错峰用电工作,确保电力供应重点保障优质企业和产值大户。
(三)稳定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
抓消费促扩大内需。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是增强经济增长
必不可少的内生动力。以促进成长型、潜力型消费为抓手,即通过刺激中高收入居民家庭对较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来扩大消费。继续以荔城、新塘为重点打造商贸圈,抓好挂绿广场、东汇城等高端商贸龙头项目运营,推进盛唐世纪广场、大连万达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北部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锦绣香江温泉酒店二期、三英温泉酒店、湖心岛酒店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大力培育绿道休闲游品牌。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鼓励和帮助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抓树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抓投资促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全程规范重点项目预算编制、审批、建设进度、验收结算及效益审查等管理,着实提高重点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执行率。继续加大重点发展区域和重大项目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朱石公路等政府投融资续建项目建设。加强政企对接协调服务,全力推进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技术改造项目等社会投资续建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推进拟新建项目建设,争取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政、企、银沟通平台,尽快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扩大对我市信贷规模,提高资金投放组织能力,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社会投资在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增强市场自主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引导企业把投资与调整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投资项目。
(四)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困难
关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盈利状况,加大对中小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针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积极协调生产资料保障供应。加大跨部门间的协调服务力度,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强化对企业的公共服务和引导,在税收、政策、融资等方面给企业提供更多发展与回旋的空间,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服务及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分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增城创业发展,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加强与各大金融机构和信贷组织的沟通协调力度,争取更多的信贷投放,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加强和改进工业用电调节,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资源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倾斜。
撰稿:谢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