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半年增城市劳动统计分析
2012年上半年,我市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增长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劳动者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上半年,我市劳动统计城镇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4177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3747人,增长44.63%。其中:在岗职工136526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9506人,增长40.72%;劳务派遣人员303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08人,增长36.22%。上半年城镇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289527.6万元,职工平均工资为20364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109118.6万元、1700元,增长60.48%和9.11%。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7856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9190.6万元,增长55.30%;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为659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51.3万元,增长3.23%。
一、职工人数稳步增长,增幅不大
上半年,我市城镇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14177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3747人,增长44.63%。
按执行会计制度类别分组看,企业单位城镇从业人员增加较多,增加45310人,增长67.40%。事业单位城镇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减少1733人,下降10.60%。行政单位城镇从业人员为9551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9人,增长2.23%。
从国民经济类型分类看,其他经济单位增员最多,达43108人。上半年,我市其他经济单位城镇职工人数为97856人,集体经济单位5914人,国有经济单位38001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3108人、429人和612人,增长78.74%、7.82%和1.64%。
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来看,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达40481人,增长119.84 %。
从业人员增加的主要原因:
1.2011年年报以来,我市不断扩大劳动统计的统计范围,将原来未上规模的企业和三上企业都纳入劳动工资的统计范围。
2.2012年以来,我市事业和机关单位多聘请了合同工和村官等。
二、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
1.上半年我市城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与经济同步增长。2012年上半年,我市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为劳动者报酬水平的增长提供了前提,带动了城镇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半年,我市城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289527.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118.6万元,增长60.48%;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7856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9190.6万元,增长55.30%。职工平均工资为2036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00元,增长9.11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提高与经济保持着同步增长。
2.金融、电力、公共管理行业的劳动报酬最高,制造业增长最快。从劳动报酬水平看,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报酬水平明显较高,而传统行业和技术含量低的行业的报酬水平较低。2012年上半年,我市19个行业中人均劳动报酬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人均达68418元,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人均劳动报酬分别达45126元、31770元和30786元,报酬最低的仍然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住宿和餐饮业,仅有10974元和11160元,最高是最低的6.23倍。从劳动报酬增长幅度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有金融业,增长39.24%。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保持良性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就业人数偏少。目前我市劳动者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占了职工总人数的五成以上,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就业人数相对较少。并且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一般在70%以上,相比之下,目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有较大的差距。
2.行业间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且收入悬殊愈加明显。分行业看,收入较高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金融业的平均报酬在4万元以上, 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平均报酬也都超3万元。而报酬低的行业主要在农业和传统制造业,最低的农业仅9298元,高低悬殊5倍之多。
四、建议
1.保持一定的工业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吸纳劳动力就业。坚持发展为第一的要务,把适度工业化建设作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推动我市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保持经济的不断增长下,充分运用比较优势,选择尽可能多就业机会的战略,尽量满足我市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最优组合。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就业能力比较强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在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有着特殊优势,存在着很大的潜力。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如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商业和餐饮业等,并与社区建设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增加商业、服务业网点,增加和创造就业机会。
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以缓解就业矛盾。针对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包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中级技术人才;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再就业培训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免费培训;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确保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足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将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合并为人力资源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合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载体建设,建立主要城市的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信息网络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的信息分析发布制度。努力改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实现职业介绍机构网络化、现代化,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
执笔:林旺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