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01-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11年,增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紧紧围绕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局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增城”的核心任务,以开发区带动和主体功能区深化建设为抓手,积极谋划推进“三个突破”重大工作,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经广州市统计局核算,2011年增城地区生产总值(含广本)788.18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分别比全省(10%)和广州市(11%)高3个和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5685元,增长12.48%。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5.95亿元、483.54亿元和258.69亿元,分别增长5.21%、16.65%和9.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64.78%和31.33%,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8.42个百分点,继续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4.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6.13:60.81:33.06调整为5.83:61.35:32.82。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42.59亿元,同比下降9.81%。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46.66亿元,同比增长15.30%。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为5.37亿元、9.56亿元和3.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15.21%和36.76%,合计占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38.81%。全市税收收入105.39亿元,下降3.27%。其中,国税收入61.73亿元,下降16.61%。地税收入43.66亿元,增长25.0%。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继续加大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力度,全年共组织培训11073人,其中培训本市农村劳动力938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520人,累计转移就业16.9万人,累计转移就业率达90.8%。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城镇从业人员继续增加。2011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6.03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9.98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13万人,个体从业人员8.92万人。全市登记失业人员6636人,实现再就业473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1.2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64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61%。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城乡,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55.0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5万人,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7.23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91万人;失业保险15.3万人;工伤保险23358万人;生育保险5.3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逐年增加,医疗保险79.6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3.59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1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8.91万人。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保健金,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对象实现100%全覆盖。

      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下降。2011年全市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1人,同比下降50%,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25人,同比增长2.46%。全市亿元GDP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0.1599人/亿元,同比下降12.8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25人/10万人,同比下降54.82%;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4.53人/万车,同比下降2.18%。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95亿元,增长5.21%。农业总产值78.94亿元,同比增长5.04%。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市农业种植面积114.46万亩,比上年增长1.6%。粮食种植面积49.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57.19万亩,增加1.8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1.46万亩,增长7.1%。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主要农作物稳定增长,粮食产量15.52万吨,增长3.8%,蔬菜产量106.22万吨,增长4.4%;水果产量8.96万吨,增长5.3%。畜牧业平稳增长。肉类总产量8.34万吨,增长7.3%,其中,荔枝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6.9%。生猪出栏83.6万头,下降1.2%;家禽出栏2414.8万只,增长6.6%。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产量4.41万吨,增长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57.62亿元,增长16.12%。工业增加值增长对GDP的贡献率达59.62%,拉动GDP增长7.7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1786.6亿元,同比增长16.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56.6亿元,同比增长18.91%。

      三大支柱产业增长平稳,产值突破千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005.59亿元,同比增长16.92%,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1.99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6%。

      汽车制造业增长稳定,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399.94亿元,增长0.45%,增速比三季度(-5.09%)和上半年(-14.85%)上升5.54和15.3个百分点;广本增城工厂全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平稳,累计完成产量14.08万辆,同比增长6.32%,产值279.1亿元,同比下降2.7%。

      规模以上摩托车及零配件业完成工业产值125.51亿元,同比增长14.85%。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产值480.14亿元,增长36.16%。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市装备制造业五大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工业总产值84.9亿元,同比增长36.41%,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17.5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分别同比增长38.93%、38.5%、38.52%、28.89%和47.19%。

      民营企业增势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1.23亿元,同比增长30.89%,增速比全市工业平均增速快11.98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0.19%,比上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9.4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14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6.19亿元,同比增长13.76%;工业利润稳步增长,实现利润总额29.53亿元,同比增长8.48%。实现利税总额57.19亿元,同比增长7.61%。工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72,同比提高6.5个点。工业销售产值1751.57亿元,同比增长18.47%;工业产品产销率98.04%,较上年同期回落0.32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缓慢增长,累计消耗31.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2.39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能耗下降17.92%。

      建筑业稳步增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92亿元,增长16%。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1.18亿元,增长10.6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6.74万平方米,增长3.0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45亿元,增长25.97%。民间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继续成为投资的主体,民间投资完成125.74亿元,增长52.9%,占全部投资的62.11%。国有经济完成投资36.82亿元,同比下降9.89%。港澳台、外商投资39.88亿元,同比增长6.04%。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推进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开发区22平方公里核心区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市政配套工程、交通基础设施、输变电站建设工程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污水治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同比下降9.9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9%,港澳台、外商投资增长6.04%。以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回落,第三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3.08亿元,同比下降6.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6.34%。二产中工业投资32.84亿元,下降6.25%,其中制造业投资21.87亿元,同比下降0.9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96亿元,下降15.34%。第三产业继续成为资金投入的重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9.15亿元,增长46.67%。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继续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完成投资额144.99亿元,增长55.7%。占全部投资的71.62%,对固定投资的贡献率达124.27%,拉动投资增长32.27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保持较快发展, 商品房销售平稳。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921万平方米,增长7.82%;其中,商品房住宅面积709.32万平方米,增长5.14%。房屋竣工面积229.82万平方米,下降6.97%。其中,商品住宅194.72万平方米,下降3.84%。商品房销售面积226.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5%;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184.1亿元,增长11.35%。商品房限价调控政策效果显现,销售均价逐步回落,去年以来销售价格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全年累计,根据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计算的全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8114元/平方米,连续三个月下降,比三季度下降2.97%。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交通设施继续完善。全年货物运输量3117万吨,比上年下降3.62%。货物运输周转量18.09亿吨公里,下降2.62%。旅客运输量3220万人,增长12.98%。旅客运输周转量12.1亿人公里,增长9.2%。实施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建设工程,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完善高速路网与地方公路接驳,道路里程不断增加,路面通车能力不断增强,道路交通得到了系统改善。广河高速顺利通车,增从高速、朱石公路、小正公路、增城大桥等道路交通工程正加快建设。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13号线已明确建设计划,形成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地铁21号线、北三环二期、花莞高速已明确建设计划。全市公路通达里程2378公里,其中,国道56.78公里,省道256.63公里,县道162.95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稳定。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9.1亿元,增长4.95%。年末电话用户29.79万户,减少1.15万户。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为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15.07万户,增长33.2%。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65.16万户。

      生态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增城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旅游宣传推广新机制,进一步打响增城绿道旅游新品牌,大力发展绿道旅游。获得“广东省旅游强县(市)”和“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称号;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予小楼人家景区、何仙姑景区、正果湖心岛旅游景区、增城文化公园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白水寨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市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水寨风景区被评为省级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州金叶子温泉度假酒店被评为省级温泉旅游示范基地。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不断完善,将鹤之洲、增江画廊、湖心岛、小楼人家、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有效连接起来,突出乡村体验、健身休闲的功能,打造成为富有田园风光特色休闲精品线。建设和完善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枢纽上游50公里河道两岸打造成为现代生态型的山水画廊。通过建设“绿道”,把“绿道”建设成为发展绿色经济之道、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690万人次,同比增长9.98%;接待过夜游客近356万人次,同比增长25.85%;旅游业总收入达41.97亿元,同比增长26.5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畅旺。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广百百货、大润发、吉之岛等知名品牌商家集聚进驻,带动城乡消费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6亿元,同比增长20.1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9.33亿元,增长19.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82亿元,增长20.73%。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59.54亿元和4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15.1%。

      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政策持续发挥效用及居民升级换代需求的影响下,家电、汽车销售持续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销售额5.68亿元,同比增长27.45%;汽车销售额42.16亿元,增长59.23%。全市实现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336.49亿元,同比增长30.08%,其中,批发额176.94亿元,同比增长38.92%。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8.11%。实现出口额28.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6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68.98%。贸易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上升,比重达80.04%,比去年全年提高1.58个百分点。主要出口商品均实现较快增长,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占出口比重40.68%)增长11.59%;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38.64%)增长29.74%,其中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占出口比重21.46%)增长35.36%,汽车零部件(占出口比重5.44%)增长20.02%;鞋类(占出口比重5.26%)增长6.71%;贱金属及其制品(占出口比重8.71%)增长25.48%。内外资企业共同拉动出口增长,其中内资企业出口16.31亿美元,占出口比重56.85%,同比增长22.78%;外资企业出口12.38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3.15%,同比增长15.79%。

      各主要出口市场均保持增长,其中美国增长5.23%,欧盟增长6.43%,非洲增长28.83%,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增长25.56%,香港增长14.57%。

      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依托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平台,按照“一区多园”的战略部署,全市规划建设起汽车及新能源汽车、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产业园、研发创意产业园等7个专业产业园区,提高了全市产业发展承载力和打造招商引资新载体。引进了中电投太阳能电池及分布式能源、晶元光电LED外延片、超白压延太阳能基片、阿里巴巴华南电子商务运营与物流中心、日立汽车系统生产和研发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一批骨干生产力项目先后落户。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8630万美元,同比增长7.01%。全市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个,增长37.5%;合同金额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6.95%。

      八、金融业

      金融市场运行良好。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60.32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45.83亿元,增加41.21亿元,增长10.1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69.82亿元,同比增长18.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69.82亿元,同比增长18.5%,当年新增贷款73.3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6.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1.65亿元,新增45.8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25.29亿元,新增31.21亿元,同比减少66.92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146.38亿元,新增18.08亿元,同比减少19亿元。

      九、教育、卫生、体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优化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实施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推进了市第一中学、新桥小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学前教育城乡普及率逐年提高,全市共有幼儿园93所,在园幼儿2.69万人,3-6周岁入园率92.1%。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目前,我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53所,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分别为7.19万人和4.86万人;公办普通高(完)中10所,在校学生2.12万人。2011学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1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7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15%,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达到广州市中上游水平。高考继续稳居广州十二区市的中等偏上位置,上线率达89.39%。

      职业教育继续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园区在校中职学生达到15050人,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全市共有3所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和5所大专院校,在校大学生达到7.84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36万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对象100%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市中心医院,石滩镇、中新镇以及三个山区卫生院加快改造,有力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81个,床位2862张,卫生技术人员469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1人,注册护士1855人,药师391人,检验师18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73人。城乡区域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我市体育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连续20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成功承办了2011年全国射击(飞碟)总决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的国际、国内赛场上,增城籍运动员屡创佳绩。共获世界冠军12项次、亚军3项次、季军3项次,全国冠军19项次。

      我市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大型群体活动,引导和支持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体育协会自办体育活动,组织参加上级体育活动,注重提高市民参与度,全市各类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坚持“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的定位,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各类健身活动常年不断。2011年,我市共举办、协办市小学生篮球赛、初中高中大中专学校田径运动会、农民篮球赛、“体彩杯”网球邀请赛、四地跆拳道精英赛、“市长杯”羽毛球赛和乒乓球赛等大型群体活动近30项赛事,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扩大体育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向市民健身提供切实的硬件保障,全市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增城康威体育运动场、增城体育广场、自行车绿道以及全市各镇街、村庄的体育休闲设施相继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2011年,在各镇街建设篮球场71个、健身路径28条、乒乓球148张、健身苑2个、健身小广场1个;维护、检修、更换健身路径、篮球场一大批,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健身环境。至2011年底,我市公共体育总面积达381.2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面积达3.67平方米。

      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城乡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围绕“实施文化强市”开展各项文化事业,高标准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了一批高素质的文艺团体,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为适应现代化新城区和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年度任务。逐步完善了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设施和“广场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场展览长廊、艺都影剧院、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增城科技文化博物馆、崔与之文化民俗村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十、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增城被评为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施了水南涌、西福河、二龙河等治水治污重点工程,完成棠厦垃圾填埋场整治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绿道建设和运营管理,“增城绿道”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第一名,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称号。投入3亿多元综合整治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增江画廊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派潭河小流域治理被列为全国先进典型进行推广。使增城水更清、地更洁、环境更优美。

      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精细化管理,启动实施了农村泥砖房集中连片改造试点、25条村污水处理设施和60宗农村供水二次改造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2条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依法关停20家企业,加快淘汰196家落后产能企业,为培育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扩大环境容量。投入1.4亿元实施农村光亮工程,完成北部682公里15848盏路灯建设,镇区主干道路、村道基本实现亮化。

      加强了市政、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设了挂绿湖等景观生态工程,实施83项城区镇区社区小公园绿化建设,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6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148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2.5%。

      十一、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增城按照“保障扶贫、开发脱贫、自立解困”的扶贫思路,围绕“半年初见成效、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实现目标”的目标任务,在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投入10.82亿元分类推进镇区、园区和典型村庄共73个名镇名村项目建设,有效改善北部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突出建立保障机制和增强长效增收能力,为北部山区81条村通过异地开发物业统一经营等措施,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为贫困户、贫困人口建立完善民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六大保障体系,帮助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长效脱贫。坚持发展生态产业,北部已规划10家星级酒店,建成营业3家,在建5家,星级农家乐97家,建成规模以上农业生产基地1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北部山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镇容村貌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加快脱贫,民生保障全面落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164个贫困村、10941户贫困户、26452名困难人口中,已有93个贫困村、5967户贫困户、13704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其中小楼镇率先实现全面脱贫。北部三镇农民人年均纯收入达到8885元,增长14.5%。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业人口61.33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数11057人,死亡人数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长率8.79‰。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543元,同比增加2956元,增长12.02%。其中,工薪收入20199元,增长8.4%,占可支配收入的73.34%;经营性收入增长24.0%,财产性收入增长54.1%,转移性收入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331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363元,增加1740元,同比增长16.38%。其中,工资性收入6865元,增长24.97%,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55.5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231元,同比增长12.34%,占纯收入的34.22%。;转移性收入增长18.21%;财产性收入增长1.32%。农村人均消费性支出7343元,同比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年同期的2.31:1缩小到2.23: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04.59亿元,同比增长11.88%。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21辆,彩电164台,家用电脑88台(其中入互联网家用电脑57台),家用电冰箱120台,空调机161台,家用洗衣机113台,摩托车182辆,淋浴热水器122台,固定电话100部,移动电话383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8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0.72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按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