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01-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08年,增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结合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增城调研时的谈话要点,以“深化建设主体功能区、实施公园化战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为主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城乡发展示范区。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城坚持科学发展,通过促进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使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提前两年完成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核心经济指标。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8年,增城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5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美元,实现人均生产总值6205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9080美元,同比增长17.5%。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我市把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走集约化、组团式发展道路。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都市农业、组团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均有不同程度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1亿元,增长2.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0.26亿元,增长21.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3.92亿元,增长14.54%。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7.67:60.37:31.96调整为7.07:62.76:30.17。第一、三产业分别下降0.6和1.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3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68%和22.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28和4.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02.49亿元,比上年增长32.72%。一般预算收入26.75亿元,同比增长29.48%。全市税收收入达84.3亿元,增长35.84%。其中,完成国税收入49.49亿元,地税收入34.81亿元,分别增长46.68%和22.93%。

      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效推进,继续完善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机制,大力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引导和推荐农民就业。全年共培训农民8475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5467人。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城镇就业人员增加。2008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3.31万人,增加0.76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职工8.92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6.46万人,个体从业人员7.93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316人,实现再就业3065人,再就业率达7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51人,年末登记失业率0.53%。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工作,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财政供养人员公费医疗管理改革。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初步建立起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全覆盖的医疗保险体系。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城镇低保从300元提高到330元,农村从170元提高到210元;五保对象的供养金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10元的标准。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低保、五保、残疾人群、特困、贫困学生、重大疾病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68万人,增长5%;失业险参保人数10.71万人,增长5%。工伤险和生育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65万人和2.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8%和2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9.15万人,增长14%。2008年底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185元。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种植业产值32.4亿元,下降2.36%;林业产值0.98亿元,增长18.55%,畜牧业产值17.24亿元,增长19.52%,渔业产值4.82亿元,下降0.7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47亿元,增长6.07%。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9.2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49.3万亩,比上年增加3094亩。蔬菜种植面积53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花卉种植面积1.22万亩,增加0.11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15.11万吨,增长2.51%,亩产306公斤;其中,稻谷12.82万吨,增长3.39%。蔬菜总产量92.4万吨,增长1.61%;水果总产量7.02万吨,下降4.23%。肉类总产量7.75万吨,增长21.09%;其中,猪肉产量5.75万吨,增长34.66%;禽肉产量1.91万吨,下降5.04%。水产品产量3.91万吨,下降1.51%。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采取政府补贴鼓励和支持农民流转土地,创建了小楼人家生态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区,推进了一批上规模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种养大户+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水平。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0.77万亩,7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万多户,帮助农民增收1.3亿元。加强农产品品牌策划和推介,举办了增城“菜心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打进了周边中高端市场,迟菜心产值就达1.51亿元。以生态旅游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把旅游景区建在乡村田园,把“乡村绿色超市”设在农家门口,畅通了销售渠道,提升了农副产品价值。农业结构向高质量、高产值、高效益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农业商品产值增长18.73%,农产品商品率同比提高1.71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增城荔枝、丝苗米、菜心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增城农产品成为“好看、好吃、好玩、好销、好价”的“五好”旅游商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在关停49家水泥生产企业和54家线路板厂的情况下,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04.42亿元,增长22.3%。实现工业增加值305.53亿元,增长23.3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9.88%,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9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16个百分点。

      按照三大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各功能区产业集群效应、产业关联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及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各有关配套企业围绕龙头项目和工业集聚点集中布点,提高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使用效率,产业间的外部经济效应明显。汽车产业基地完成工业产值228.19亿元,增长82.19%,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值增长33.71%。大中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34.8亿元,增长30.18%。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320.97亿元,增长42.0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3%。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84.09亿元,同比增长24.71%,其中,轻工业产值434.45亿元,增长14.78%,重工业产值449.64亿元,增长36.08%。重工业增幅比轻工业快21.3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民营和外资工业企业快速增长。民营企业完成产值275.97亿元,增长11.1%;外资企业增长强劲,完成产值598.87亿元,增长33.98%,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增长点。支柱产业作用进一步明显。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对工业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556.31亿元,同比增长34.06%,增幅比工业产值增幅高11.76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92%。其中,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1.20亿元,增长58.13%。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90.53亿元,产品销售率达98.74%。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1.13%,比上年提高3.64个点。主营业务收入597.29亿元,增长13.68%。

      建筑业有所回落。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72亿元,下

      降6.06%。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51亿元,下降2.2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3.55亿元,下降4.01%;更新改造投资15.99亿元,增长62.28%;房地产开发投资57.6亿元,增长21.81%;城乡私人建房投资5784万元,下降69.64%。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继续调整。二、三产业投资增加。第二产业投资32.67亿元,同比增长11.65%。其中,制造业投资29.63亿元,增长7.01%,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0.51亿元,下降40.7%;建筑业投资2.54亿元,增长253.36%。第三产业投资74.9亿元,增长16.29%。住宿餐饮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大幅增长,分别增长19.35%和284.84%。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9.53%,显示我市对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投资15.14亿元,增长22.93%,民间投资55.43亿元,增长9.59%,港澳台、外商投资37.14亿元,增长19.44%。民间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81%下降为51.46%。

      房地产开发保持较快发展,商品房销售有所回落。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570.5万平方米,增长22.88%;其中,商品房住宅面积464.45万平方米,增长18.11%。房屋竣工面积123.73万平方米,增长65.15%。其中,商品住宅94.99万平方米,增长47.07%。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29.25万平方米,下降17.5%,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72.84亿元,下降10.8%。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交通设施继续完善。全年货物运输量3304万吨,比上年增长1.26%。货物运输周转量18.9亿吨公里,增长4.96%。旅客运输量2630万人,增长2.94%。旅客运输周转量9.65亿人公里,增长2.48%。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北三环一期已开通,广河高速公路、增从高速公路、广汕公路改扩建工程、107国道改线工程等工作全面铺开。增正公路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增滩、石三、石新等镇际公路的升级改造工程抓紧推进,道路网络及路面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303公里(不含高速公路),比上年增加160公里。其中,国道55.7公里,省道181.8公里,县道214.5公里,乡道840公里,村道1011公里。全市共有等级公路1423公里,增加87公里;其中,一级以上公路220.3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6.96亿元,增

      长14.29%。年末电话用户29.53万户,增加1.03万户。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为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9.1万户,增长30%。

      生态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继续加快发展旅游业,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广州和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正果湖心岛湿地公园基本完成,小楼人家、锦绣温泉城等一批新景区景点和会议休闲项目基本建成,“一江、三线、六大景点”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已现雏形。通过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广场文化音乐节、骑自行车游增城、菜心节、登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周边地区大批旅客到增城观光旅游和消费,有效提高增城的知名度,吸引周边地区大批旅客到增城观光旅游和消费,促进了全市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旅客520万人次,增长102%;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0亿元,增长6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畅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52亿元,增长24.32%。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4.48亿元,增长24.9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04亿元,增长22.58%。汽车、住房、餐饮等消费热点突出,带动消费市场持续畅旺。各类超市和品牌连锁店不断增加,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商品交易额较快增长。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49.65亿元,同比增长24.74%。其中,商品批发额65.17亿元,增长24.47%。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26.42亿美元,增长3.4%;其中,海关出口总值18.16亿美元,增长10.01%。内资企业出口7.0亿美元,增长10.7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0.4亿美元,增长9.44%。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1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6%,占全市出口的69.75%。进料加工4.18亿美元,下降10.74%;来料加工1.31亿美元,下降27.27%。出口产品结构继续调整,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机电产品出口7.31亿美元,增长21.5%;其中,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出口4.11亿美元,增长44.72%。纺织品服装出口6.48亿美元,增长1.91%。鞋类产品出口1.58亿美元,增长15.6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52万美元,下降8.67%。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富有成效,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把大力引进优质项目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基础。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通过“筑巢引凤”,狠抓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引进广州本田研发中心、广本发动机、广汽零部件物流等一批优质企业,既招商引资,又招才引智,有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生态化发展。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17家,合同利用外资0.98亿美元,下降44.65%;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增长12.3%。

      八、金融业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91.92亿元,比年初增加66.9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487.65亿元,比年初增加67.91亿元,增长16.18%。其中,企业存款114.24亿元,比年初增加11.89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2.2亿元,比年初增加19.1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93.2亿元,比年初增加21.69亿元,增长12.27%。其中,短期贷款86.07亿元,比年初增加11.51亿元;中长期贷款105.92亿元,比年初增加10.39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信贷67.72亿元,比年初增加8.4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35.4亿元,比上年增加6.21亿元。现金支出924.14亿元,增加2.67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1.26亿元。

      九、教育、卫生、体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投入7200多万元资金,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完成了增城二中等73项学校新建和改建工程,新增优质学位3898个,有67所公办学校被认定为规范化学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3.8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公开招聘了近300名优秀教师,进一步改善了教师待遇,教育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基础教育进一步增强。全市共有小学150所,在校学生9.44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7.42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5.66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0.63%。高中毛入学率83.85%,高中在校生1.76万人。高考再创佳绩,普通高考大专以上上线人数4596人,上线率80.72%。其中,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716人,上线率30.14%,高考本科以上上线率居广州四个郊县市(区)前列。民办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共有普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在校学生3929人,培训学生23013人。中等职业毕业生1264人,全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01个,其中,医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卫生院11所。拥有医疗病床1848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55人。其中,执业医师1083人,注册护士1239人,药剂师300人。全年医疗机构门诊诊疗353.27万人次。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进一步完善。年末社区卫生站共有医疗技术人员318人,农村设置医疗机构269个,乡村医生及卫生人员416人。社区诊疗32.7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6%,报销封顶线由2007年的1.2万元提高到5万元。投资1.2亿元完成了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并整体移交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组建了中大博济医院,全市医疗保障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2008年增城籍运动员共获得10项次世界冠军、世界季军1项次、全国冠军13项次,体育成绩名列全省137个县(区)前茅,连续17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我市运南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实现了奥运会多项赛事的零突破。单子龙获北京残奥会赛艇金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市优秀运动员尹练池、张永强、张洪波代表国家队在男子重剑团体、男子赛艇、男子棒球等三个项目上顽强拼搏,分别夺得第四名、第七名、第八名的好成绩,为中国代表团取得辉煌成绩发挥了应有作用,实现了我市运动员参加奥运成绩的新突破,显示出我市扎实的业余体育训练基础和较强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并成功举办2008年全国青少年蹼泳锦标赛和广东省“体育彩票杯”青少年乒乓球赛。全市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发展蓬勃。加强市民周边的体育设施建设,在广场、绿地、园林、景观及闲置地添置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体育设施,为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市建有篮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的行政村占85%以上,亚运飞碟项目、舞蹈馆、龙舟赛场正抓紧规划建设,体育健身走进千家万户。

      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广场文化蓬勃开展。以政府策划、市场运作方式,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旺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得益彰,音乐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已逐步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每周在增城广场举办由专业团体组织的文艺晚会,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舞蹈、音乐等文化活动。在增城广场建设了音乐雕塑群,成功举办了广场音乐文化节和新年音乐会,广场文化的活动方式逐步深入镇村,广场音乐文化逐步成为我市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市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市城市品位,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为打造我市文化产业城奠定了基础;大力推进图书馆、农家书屋、健身小广场等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及文化公园,并全部免费开放,增城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求知”活动,建立了23万册的数字图书馆。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社区(农村)、文明进万家”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十、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城乡规划工作力度,编制完善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启动新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实施一河两岸综合整治改造,景观大道二期工程顺利推进。投入2.45亿元,对中心城区道路实施综合改造,进行铺设沥青路面、路灯、绿化、标志标线、排水改造等,彻底解决市区“水浸街”问题;实施光亮工程,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实施城乡安居整治工程,完善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环境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了城区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了城区主要道路、内街及交通黑点的路灯安装工程,有效解决了荔城地区环境面貌差、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

      实施公园化战略,创建宜居城乡。树立起生态优先、“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实施。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让增城处处像公园。实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四原”保护,严格保护好森林、湿地、古树名木,保护好历史民居、民俗风情,保护好特色建筑、文物古迹。以路边、山边和水边“三边”整治为重点,发动全民参与公园化建设,推动家园变公园,果园变公园,田园变公园,校园变公园,工业园变公园,努力营造一流的宜业和宜居环境。通过“腾笼换鸟”,促进清洁生产。大力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依法依规关闭了治污无望产能落后的49家水泥厂、54家线路板厂,实现年节约标准煤77.4万吨,节省用电负荷8.32万千伏,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282吨,腾出土地约2004亩。

      进一步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东江、增江河、西福河等境内主要流域水质平均达到三类以上,南部的东江水质达到三类,北部增江河上游水质达到二类;空气质量全年都达到了优良标准。继续加大对城区生态和市政设施的投入,雕塑广场、雁塔公园、荔枝文化公园等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开放,城市功能和城区环境不断改善。规划建设了新荔生态公园、基岗公园、临江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建设了荔新、增派景观林带和小楼人家景区,进一步扩大林带、林区和绿化整治点的覆盖范围。市区绿化覆盖面积1213公顷,增长11.69%;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64公顷,增长11.6%;园林绿地面积1043公顷,人均园林绿地面积79.74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365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41平方米。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2.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72万人,农业人口59.49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4551人。全年出生人数9558人,死亡人数3741人,人口出生率11.29‰,人口自然增长率6.8‰。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5455元,增长14.43%。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31238元,比上年增长18.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30元,增长15.61%,其中,工薪收入14277元,增长14.5%,占可支配收入的73.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231元,增长8.9%;其中,食品支出6437元,增长9.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7.29亿元,增长20.63%。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7920元,增长19.57%。其中,工资性收入4494元,增长13.66%,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56.74%。家庭经营收入2619元,增长21.08%。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5辆,彩电139台,家用电脑37台,家用电冰箱78台,家用洗衣机68台,摩托车151辆,淋浴热水器72台,固定电话96部,移动电话203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38.24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9.19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城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按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