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01-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06年,增城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卫星城的目标,狠抓落实,大力发展组团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速度、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0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32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005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突破5000美元,达5006美元,同比增长13.06%。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支柱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组团工业、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6年,增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15.17%和  14.99%。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9.98:56.55:33.47调整为9.44:57.72:32.84。第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31%和29.3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9.14和4.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6.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9%。一般预算收入16.06亿元,同比增长22.89%。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大幅增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完成3.85亿元、3.88亿元、2.07亿元和0.82亿元,分别增长37.91%、16.22%、61.86%和87.57%。全市税收收入达36.34亿元,其中,完成国税收入17.53亿元,地税收入18.81亿元,分别增长49.85%和42.5%。

      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效推进,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继续完善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机制,大力实施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引导和推荐农民就业。全年共培训农民8728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7279人。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全市从业人员总量不断扩大,城镇就业人员增加。2006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58.71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城镇从业人员19.91万人,增加1.9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职工8.5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57万人,个体从业人员5.84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798人,实现再就业5561人,再就业率达71.3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37人,年末登记失业率1.11%。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19万人,失业险参保人数9.57万人,工伤险和生育险参保人数分别1.63万人和10.65万人。启动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8.02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全面实施,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494元/月提高到690元/月。

      二、农业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61%。其中,种植业产值25.83亿元,增长6.1%;畜牧业产值12.07亿元,增长7.96%,渔业产值4.2亿元,增长10.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53亿元,增长1.83%。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8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种植面积54.1万亩,增加2.38万亩,花卉种植面积1.04万亩,增加2418亩。畜牧水产品较快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见表1)。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粮食

    #稻谷

    蔬菜

    水果

    #荔枝

    肉类总产量

    生猪出栏

    三鸟、白鸽出栏

    水产品产量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头

    万只

    万吨

    17.81

    15.18

    95.08

    7.71

    6575

    7.36

    61.81

    2550.21

    3.94

    0.56

    0.66

    5.63

    2.25

    -25.71

    6.36

    11.15

    13.39

    10.06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面向都市的蔬菜、花卉、水果等优质高效农业。打响了增城荔枝、菜心、丝苗米等著名品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扶持农业龙业企业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市有广州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认证工作,农产品食用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去年有27家农业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2.52亿元,增长16.24%。完成工业总产值675.8亿元,增长16.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43亿元,增长22.33%。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295.47亿元,增长7.15%,重工业总产值204.96亿元,增长53.72%。

      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组团式工业,通过推动支柱产业发展,调整工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工业良性发展。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69.18亿元,增长30.8%。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3.79%。广州本田汽车增城工厂、五羊本田摩托车厂建成投产,带动汽车、摩托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及其零配件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77.74亿元,增长143.08%。摩托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63.06亿元,同比增长25.31%。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22.55亿元,增长11.8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49%。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01.94亿元,产品销售率达103.87%。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见表2)。

      表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减(%)

    服装

    万件

    22025

    44.05

    皮鞋

    万双

    4653

    6.73

    家具

    万件

    55.48

    13.67

    汽车

    18773

    净增长

    摩托车

    万辆

    160.35

    46.49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8.5%,比上年提高7.0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329.28亿元,增长27.38%;实现利税总额13.91亿元,增长15.54%。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99亿元,增长2.9%。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3.84亿元,增长36.77%。建筑施工面积323.68万平方米,增长34.24%;竣工面积98.86万平方米,增长40.4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23亿元,增长13.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4.45亿元,下降7.82%;更新改造投资6.65亿元,增长125.03%;房地产开发投资41.29亿元,增长30.92%。城乡私人建房8306万元,下降52.22%。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结构继续调整。第二产业投资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投资增加。第二产业投资29.58亿元,同比下降3.5%。其中,制造业投资25.02亿元,下降6.8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3.49亿元,下降3.59%;建筑业投资8984万元,增长3.74倍。第三产业投资52.01亿元,增长22.43%。主要是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大幅增长,分别增长30.92%和116.32%。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2.49%;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投资14.63亿元,增长160.09%,民间投资55.64亿元,增长24.56%,占全部投资的66.84%。

      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97.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8%;其中,商品房住宅面积348.39万平方米,增长84.2%。商品房竣工面积95.63万平方米,增长43.2%;其中,商品住宅89.2万平方米,增长308.1%。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2.92万平方米,增长41.1%。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44.93亿元,增长52.7%。商品房销售均价达4365元/平方米,增长8.2%。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道路设施继续完善。全年货物运输量3138万吨,比上年增长3.29%。货物运输周转量17.65亿吨公里,增长4.36%。旅客运输量2315万人,增长16.57%。旅客运输周转量8.2亿人公里,增长7.81%。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北三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坪中公路二期工程、荔新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增正、增滩、新新公路等地方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26.7公里(不含高速公路),比上年增加628.2公里,四级以上等级公路1223.2公里。其中,国道55.7公里,省道166.2公里,县道199公里,乡道780.5公里。

      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4.54亿元,增长15.36%。邮政业务总量4771.3万元,增长5.98%。年末电话用户31.89万户,新增0.63万户。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为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4.62万户,增长40.85%。年末移动电话签约用户13.7万户。

      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快发展旅游业,完善了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组织了“首届中国(增城)摇滚音乐&啤酒狂欢节暨第五届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2006年中国广州(增城)登山旅游节暨首届登高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全市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接待旅客200.61万人,比上年增长52.4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5.28亿元,增长18.2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畅旺。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25.82亿元,增长17.1%;实现住宿餐饮业增加值5.57亿元,增长18.3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3.44亿元,增长13.29%。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73.69亿元,增长9.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6亿元,增长30.84%。各类超市和品牌连锁店不断增加,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商品交易额快速增长。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23.97亿元,同比增长16.08%。其中,商品批发额50.29亿元,增长26.51%。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海关出口总值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39.59%。其中,内资企业出口4.9亿美元,增长67.1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45亿美元,增长25.94%。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高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7.31亿美元,同比增长64.49%;进料加工3.82亿美元,增长25.62%;来料加工1.16亿美元,下降12.83%。出口产品结构继续调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5.2亿美元,增长21.28%。机电产品出口3.5亿美元,增长130.91%;其中,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出口1.47亿美元,增长37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505万美元,增长61.09%。

      利用外资下降。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28家,比上年下降45.1%,合同利用外资9945万美元,下降63.77%;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下降24.45%。

      八、金融业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70.98亿元,比年初增加55.88亿元,增长17.85%。其中,企业存款74.31亿元,比年初增加13.3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7.8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年初增加12.1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4.61亿元,比年初增加5.19亿元;中长期贷款71.45亿元,比年初增加6.17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信贷44.41亿元,比年初增加5.37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10.67亿元,比上年增加25.47亿元。现金支出913.04亿元,增加37.83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2.37亿元。

      九、教育、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再创新高,创建教育强市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初步完成中小学校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2006年撤并中小学38所,新增广东省一级学校6所、广州市一级学校15所,新增初中和小学优质学位26946个,高中学位8500个。基础教育进一步增强。全市共有小学180所,在校学生11.0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9.43%。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6.68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4.97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9.93%。高中在校生1.71万人。高考再创佳绩,普通高考大专以上上线人数3802人,上线率76.53%。其中,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497人,上线率30.13%,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广州四个郊县市(区)第一。民办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扎实推进。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6个,其中,医院5所,卫生院13所,拥有医疗病床168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12人。其中,执业医师885人,执业助理医师194人,注册护士968人,药剂师252人。全年医院卫生院诊疗255.35万人次。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进一步完善。年末共有社区医疗诊所67个,医疗技术人员168人。其中,执业医师39人,执业助理医师67人。农村设置医疗机构269个,乡村医生及卫生人员459人,乡村医生421人。社区及农村卫生室诊疗118.1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推广实施,全市有48.8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5.28%。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2006年中国广州(增城)全国登山旅游节暨全国首届登高大赛,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增城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中共获世界冠军7项次,全国冠军26项次,破超世界纪录8项次。群众体育发展勃蓬,全年共举办市一级群众体育活动12次,各体育组织、行业系统、镇(街)、村、各单位开展群众体育活动5000项次,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48%。我市被评为“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十四年荣获“广东省体育贡献奖”。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我市高起点修编了《广州增城片区发展规划》和《增城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并根据“两城、三中心”的城镇发展格局和南中北“三大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布局,做好市区及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完善了中心城区及交通道路等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城区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中心镇的辐射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继续以修路、治山、蓄水、造景、添绿为重点,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大力整治“五无”工程和“六乱”现象,营造我市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城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我市积极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整治水泥、漂染、电镀等工业污染,依法关闭了新塘二级水源保护区内的76家洗漂印染企业,25家采石场和7家水泥厂,并制定严格的审核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污染企业落户我市,进一步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全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标准,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控制在省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内。荔城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大大改善了生活污水排放质量。加大对城区生态和市政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了增城广场、增城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荔枝文化公园等市政公共设施,城区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1003公顷,增长33.45%;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3.1%;园林绿地面积925公顷,人均园林绿地面积47.25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285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平方米。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1.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22万人,农业人口58.44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3941人。全年出生人数8345人,死亡人数3543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0.42‰,人口自然增长率6.0‰。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从业人员58.71万人,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553元,增长13.75%。年末城镇职工8.5万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3879元,比上年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3元,增长7.6%,其中,工薪收入11166元,增长6.8%,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71.4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61元,增长10.1%;其中,食品支出5429元,占消费性支出(恩格尔系数)40.3%,下降0.5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3.44亿元,增长14.68%。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5682元,增长8.91%。其中,工资性收入3581元,增长11.25%,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63.02%,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129台,家用电脑25台,家用电冰箱66台,家用洗衣机53台,组合音响66台,摩托车152辆,淋浴热水器74台,固定电话98部,移动电话195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8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5.38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城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按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