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01-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05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的目标,坚持打基础,造环境,重诚信,严管理,抓服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组团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都市农业。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十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经济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5.26亿元(按新行政区域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13.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1202元,按现行汇率折合3880美元。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4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4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86%。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1%。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5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7.93%;第三产业增加值76.81亿元,增长9.54%。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11.48:56.88:31.64调整为10.71:59.20:30.09,第一产业下降0.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5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下降3.6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提高0.96和2.68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2%。全市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19.88%。全市税收收入22.39亿元,增长27.41%。其中,国税收入12.3亿元,增长25.7%,地税收入10.09亿元,增长29.56%。“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分别增长34.32%和27.7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54亿元,增长25.44%。“十五”期间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4.59%。

      劳动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我市继续推进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机制,实施免费培训和推荐就业。2005年共培训农民2190人次,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会13场,转移农村劳动力21236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55.3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7.96万人,增加2.54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单位职工8.57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5万人,个体从业人员4.89万人。“十五”期间,全社会从业人员增加13.1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增加8.6万人。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03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扩面工作稳步推进。至2005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万人,失业险参保人数8.9万人,工伤险参保人数8.2万人,生育险参保人数1.2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失业人数减少,再就业增加。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5108人,实现再就业人数3309人,年末登记城镇失业人口179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0.99%。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3.07亿元,下降2.24%,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0.68、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8.89%。林业和牧业产值分别下降8.07%和1.64%。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3.95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粮食总产量17.71万吨,下降2.21%。蔬菜种植面积51.72万亩,总产量90.01万吨,下降2.61%。花卉快速发展,全年花卉种植面积7981亩,增加2320亩,花卉产值同比增长5.92%。水果产量保持增长,全年水果总产量7.54万吨,产值同比增长4.14%,其中,荔枝产量8850吨,下降10.17%。

      畜牧、水产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6.92万吨,增长12.89%;生猪出栏量55.61万头,增长12.64%。三鸟和白鸽出栏量2249.1万只,下降4.34%。水产品产量3.58万吨,与上年持平。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我市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通过举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打响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等著名品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业龙业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全市有广州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4个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或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

      “十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7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克服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完成工业总产值542.53亿元,增长25.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77亿元,增长25.21%。“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99%。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组团式工业,通过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效益好的工业骨干项目。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36亿元,同比增长37.98%。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8.1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56.45亿元,增长7.04%。

      外资和民营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69.36亿元,增长26.19%,外资企业实现产值187.15亿元,增长24.75%。民营及外资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5.64%。

      工业生产销售情况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33.88亿元,增长25.49%,产销率98.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8.5%,比上年提高7.08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9.28亿元,增长27.38%;实现利税总额13.91亿元,增长15.54%。

      建筑业增长平稳。2005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13.91%。全市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4.74亿元,增长24.52%。竣工产值17.44亿元,增长6.4%。房屋施工面积241.12万平方米,增长39.62%;房屋竣工面积70.39万平方米。全年工程结算收入31.96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63亿元,增长79.57%;更新改造投资2.95亿元,增长76.15%;房地产开发投资31.42亿元,增长38.71%。农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下降36.6%。城乡私人建房1.74亿元,增长25.58%。

      “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52%。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投资减少,第三产业增加。第二产业投资23.04亿元,比上年下降30.72%。其中,制造业投资20.11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2.91亿元,分别下降12.64%和68.06%。第三产业投资大幅增加。全市第三产业投资41.31亿元,增长28.61%。随着部分大型房地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房地产投资增长38.7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4.61上升至42.76%,成为我市投资的主要增长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增长30.20%,集体单位投资下降61.61%,民营经济投资增长2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下降6.03%。

      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广州本田二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五羊本田新工厂已全面投产,增城中学新校区和实验小学已招生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综合楼基本完工,荔城污水处理厂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江龙进出境货运车检场竣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园区初步建成。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交通设施日趋完善。2005年,全市货物运输量3038万吨,比上年增长7.08%。货运周转量16.91亿吨公里,增长5.67%。旅客运输量1986万人,增长7.0%。旅客运输周转量7.6亿人公里,增长6.5%。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298.5公里(不含高速公路),其中,国道56公里,省道166公里,县道218公里。道路设施优化升级,北三环高速公路先期工程动工兴建,荔新公路、坪中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加紧推进,广惠高速和广园东快速路全线开通,全市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

      邮电通信保持较快增长。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2.6亿元,增长9.62%。年末电话用户30.26万户,新增0.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5.67万户(含签约用户和各种缴费卡用户)。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作出口的互联网宽带用户3.28万户,增长41.99%。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达32.98台和103.5台。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规划建设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在继续办好荔枝文化旅游节、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的同时,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广州(增城)登山旅游节系列活动,逐步形成荔乡仙境健康游,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131.56万人,比上年增长26.68%。其中,接待海外旅客7.26万人,增长33.13%。全年旅游业总收入4.47亿元,增长13.13%。旅游外汇收入936.26万美元,增长33.27%。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7.86亿元,比上年增长9.9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2.48亿元,增长11.08%。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7.05亿元,增长8.28%;餐饮业零售额15.1亿元,增长24.15%。

      各类大型超市和品牌连锁店相继落户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商品成交额继续增加。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06.8亿元,增长7.75%。其中商品批发额39.75亿元,增长8.75%。

      汽车、通信产品、家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持续升温。2005年,全市汽车新车入户9428辆,同比增长5.84%,平均每天新增汽车25.83台。通信服务快速发展,促使通信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房地产发展迅速,促进家私、家用电器销售畅旺。

      “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30%,商品销售总额平均增长8.08%。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海关出口总值9.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85%。其中,内资企业出口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8.1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17亿美元,增长31.56%。主要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品出口4.38亿美元,增长131.75%;鞋类产品出口1.11亿美元,增长14.48%;机电产品出口1.58亿美元,增长19.6%。塑料制品出口2535万美元,下降1.97%。

      外商投资平稳,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51家,与上年持平。合同利用外交2.75亿美元,增长7.22%,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增长1%。

      八、金融业

      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15.15亿元,比年初增加46.52亿元,增长17.32%。其中,企业存款60.96亿元,比年初增加8.1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25.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年初增加9.0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9.49亿元,比年初增加2.47亿元;中长期贷款65.26亿元,比年初增加6.08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40.51亿元,比年初增加3.1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87.26亿元,同比增加11.86亿元。现金支出877.12亿元,增加19.80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0.15亿元。

      九、教育、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我市全面启动教育强市工作,通过调整教育发展思路,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优质学校。2005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80所。高标准建设了新增城中学和市实验小学。年末共有小学217所,在校学生11.1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小学毕业升学率100%。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6.25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4.6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68%。高中在校生1.64万人,增长6.49%。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连创佳绩。2005年高考大专以上上线人数4427人,上线率87.84%,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809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至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7个,其中,医院6所,卫生院13所。拥有医疗病床181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80人。其中,执业医师769人,执业助理医师241人,注册护士1034人,药剂师267人。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年末共有社区医疗诊所62个,医疗技术人员155人。其中执业医师24人,执业助理医师40人。农村设置医疗点285个,共有乡村医生43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成功举办广东省摔跤锦标赛和2005年中国广州(增城)登山旅游节登山活动。全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崇尚健身、休闲成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方式。全年共举办全市性体育竞赛活动14项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近20万人次。增城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重要赛事中成绩显著,共获世界冠军5项次,亚洲冠军9项次,破超世界纪录5项次。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增城运动员共获2项冠军,5项亚军,3项季军。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我市高起点做好“两城三中心”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城区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城镇面貌明显改善。全市以修路、治山、蓄水、造景、添绿为重点,抓好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城区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我市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落户我市,进一步巩固 “一控双达标”成果,逐步关闭和搬迁水泥、漂染等污染企业。2005年,全市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数量控制在省规定的排放标准以内,全年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标准。荔城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城区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市建成绿地覆盖面积774.8公顷,增长4.35%。城区绿化覆盖率39.9%;园林绿地面积674公顷,人均园林绿地面积34.6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80公项,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平方米。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9.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7万人,农业人口57.65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739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45‰,人口自然增长率4.84‰。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从业人员55.34万人,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0156元。城镇职工8.57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20800元,比上年增长8.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8元,增长10.2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0.91亿元,增长17.59%。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5217元,比上年增加253元,增长5.1%。人均可支配收入5027元,增加131元,增长2.68%。其中,工资性收入3219元,增长7.98%,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61.70%。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141台,家用电脑20台,家用电冰箱69台,家用洗衣机54台,组合音响69台,摩托车170辆,淋浴热水器77台,固定电话101部,移动电话206部。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3.8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4.65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的统计范围为新行政区域口径。

      3、本公报中增城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人口数按公安部门户籍人口统计。

      附:图例

      

    附:

    增城市“十五”期间主要指标发展情况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图片4.png图片5.png图片6.png图片7.png图片8.png图片9.png图片10.png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