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22-01-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04年,在增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大力发展组团式工业,大力推进中心镇规划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2004年,增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测算,增城市生产总值22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6397元,折合3192美元,同比增长11.35%。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74%。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物价水平稳步上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7%,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4%,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73%,价格总水平上升4.73%,其中,农村生活消费指数103.45%。

      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年末从业人员54.05万人,比上年增加2.6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5.43万人,增加1.0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9.19万人,增加2309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6.23万人,增加8000人,增长14.73%,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6626人,其中,实现再就业4073人,再就业率达61.47%。年末登记失业人数255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63%。社保扩面工作稳步推进,至2004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8.3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16万人,生育保险1.32万人,工伤保险7.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农民参与率达68.45%。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农业总产值42.6亿元,同比增长8.12%。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6.92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19.3万吨,同比下降3.78%。其中,稻谷播种面积45.49万亩,总产量16.1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54%和10.64%。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全年蔬菜种植面积52.75万亩,增加5.03万亩,增长10.52%。蔬菜总产量97.44万吨,增长10.23%。花卉种植面积1.25万亩,增加3024亩,花卉产值1.61亿元,同比增长5.71%。水果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水果产量平稳增长。水果产量7.31万吨,同比增长2.24%。其中,荔枝产量大幅增长。荔枝产量1.06万吨,同比增长73.12%。

      畜牧、水产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6.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猪出栏量50.78万头,增长0.81%。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家禽生产有所下降。三鸟出栏量1485万只,同比下降8.66%。水产品产量3.76万吨,增长6.81%。

      农村基础工作继续巩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逐步形成蔬菜、花卉苗木、优质米、畜牧水产等农业产业带。农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标准化农田2.03万亩。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共有广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获省、广州市评为名优农产品5个。全面实现了农业“零税赋”,落实了国家有关粮食补贴政策,农民减负增收成效显著。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6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63亿元,同比增长16.84%。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203.99亿元,增长15.32%;重工业产值112.64亿元,增长19.71%。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9.42亿元,增长18.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产值150.09亿元,增长25.94%,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产值73.43亿元,增长4.79%。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增长11.12%。

      工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大力发展组团式工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47.01亿元,同比增长23.6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43%。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产值32.19亿元,同比增长17.51%。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53.92亿元,增长15.81%。完成工业品出口产值86.48亿元,增长8.1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06%,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99.2%,提高43.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82%,下降1.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12次,减少0.07次;全员劳动生产率55829元/人年,增长19.22%;产品销售率96.3%,提高0.76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回落。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12亿元,同比下降1.28%。完成建筑安装工程量33.45亿元,同比增长7.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总量保持较大规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41亿元,同比增长14.0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05亿元,同比增长40.10%;更新改造投资1.67亿元,下降50.69%;房地产开发投资22.64亿元,下降11.19%;农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5.34亿元,增长120.57%;城乡私人建房1.44亿元,下降45.77%。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大型房地产项目逐渐建成完工,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2.2%下降至34.61%。工业投资成为全市投资的主要增长点,第二产业投资33.24亿元,增长47.27%,其中,制造业投资23.02亿元,增长19.53%;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9.11亿元,增长208.81%。第三产业投资32.12亿元,下降7.3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增长49.28%,集体单位投资增长15.81%;其他单位投资增长12.04%,其中,民营经济完成投资39.47亿元,与上年持平。

      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广州本田第二工厂和五羊本田新工厂开始动工建设,新塘环保工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增城中学新校区和荔星小学已全面动工,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加快推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广场二期工程及增城永久舞台已建成投入使用。西福河大桥建成通车。村村通公共汽车基本实现,江龙进出境货运车检场建设全力推进。

      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

      交通运输保持稳定增长,交通运输网络继续完善。全年货物运输量2772万吨,增长8.24%,其中,公路运输2707万吨,增长8.37%。货运周转量15.16亿吨公里,增长8.08%。旅客运输量1971万人,增长6.2%;客运周转量7.58亿人公里,增长6.23%。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98.5公里(不含高速公路)。其中,国道55.7公里,省道134.4公里,县道217.9公里。荔新公路、坪中公路二期扩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广园东快速路四期,广从高速公路、北三环高速公路和增莞深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

      邮电通信快速增长,业务收入增长放缓。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08%。年末电话用户30.08万户,新增3.6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6.03万户(含签约用户和各种缴费卡用户),新增60.87万户。年末以电信部门网络路线作出口的互联网用户3.01万户,增长124.63%,其中,宽带用户2.31万户,增长89.34%。城市电话拥有率(含移动电话)达197.3部/百人。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我市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何仙姑旅游景区和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举办了挂绿诗会、荔枝文化旅游节、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掀起到我市旅游的热潮。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103.84万人,同比增长112.06%。其中,海外旅客5.45万人,增长165.82%,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6%。旅游外汇收入702.5万美元,增长165.5%。全市各大旅行社组团出外旅游13.28万人次,增长3.63倍。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54亿元,同比增长12.34%。其中,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52.94亿元,同比增长11.54%;餐饮业零售额11.33亿元,增长16.79%。商品销售总额79.41亿元,同比增长9.99%。

      汽车、家用电器、通信产品等继续成为消费热点。2004年汽车入户8908户,同比增长60.01%,平均每天有24.4辆汽车上牌入户,大部分为家庭私人汽车。移动电话增加60多万户,汽车和通信产品带动消费市场实现较快增长。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全年海关出口总值5.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4%。其中,内资企业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72.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69亿美元,增长16.76%。主要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出口1.89亿美元,增长45.67%。鞋类出口9668万美元,增长3.94%;机电产品出口1.32亿美元,增长37.48%。塑料制出口2586万美元,增长5.45%。

      外商投资平稳增长,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7.15%,实际利用外资1.74亿美元,增长15.06%。

      八、金融业

      金融业形势稳定。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7.13亿元,比年初增加24.68亿元,增长10.18%。其中,企业存款52.8亿元,比年初减少1.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121.1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年初增加15.5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0.79亿元,比年初增加4.84亿元;中长期贷款56.31亿元,比年初增加10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37.03亿元,比年初增加6.3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75.4亿元,同比增加210.5亿元。现金支出857.32亿元,增加212.2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8.09亿元。

      九、教育、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强市工作全面启动。我市加快中心镇中小学校的建设,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布局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年共撤并中小学49所,新建扩建29所。年末共有小学289所,在校学生11.82万人,增长5.2%。小学学龄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升学率99.47%。普通中学48所,在校学生6.29万人,其中,初中在校生4.75万人,增长1.57%;初中毕业升学率86.81%。高中在校生1.54万人,增长9.26%。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高考取得新突破。全市高考大专以上上线人数4202人,大专上线率82.17%。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至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7个,其中,医院4所,卫生院14所。拥有医疗病床164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710人,其中,执业医师777人,执业助理医师287人,注册护士1069人。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继续完善。年末共有私人医疗诊所55个,共有医疗技术人员143人,农村设置医疗点285个,共有乡村医生453人,全市门诊诊疗人数223.7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体育广场二期工程等文体设施,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市第九届运动会和全国健身路径比赛。增城藉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共获世界冠军3项次,亚洲冠军1项次,全国冠军7项次。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创业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道路综合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对荔城夏街大道和增江大道实施穿衣戴帽工程,美化和装饰了城区公共设施,有效改善了城区生活和生态环境

      城区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我市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市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排放数量控制在省规定的排放标准之内。空气质量保持全年达到优良标准。荔城污水处理厂正加紧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不断加大,市区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742.5公顷,绿化覆盖率39.91%;园林绿地面积657公顷,人均园林绿地面积45.31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77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1平方米。创业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4.18万人,比上年增加80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01万人,农业人口61.63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5397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26‰,人口自然增长率4.68‰。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7.06亿元,增长16.20%。职工年平均工资18150元,同比增长8.4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86亿元,同比增长11.31%。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4965元,比上年增加239元,增长5.04%。人均可支配收入4896元,增加265元,增长5.27%。其中,工资性收入2981元,增加183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60.05%。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99台,家用电冰箱53台,家用洗衣机50台,组合音响44台,摩托车123辆,淋浴热水器49台,固定电话92部,移动电话125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31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增城市生产总值、各产业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农业总产值按国家统计局规定新口径,包括农民家庭兼营手工业产值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4、人口数按公安部门户藉人口统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