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者助手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增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22-01-25 来源: 广州市增城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01年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头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增城人民团结进取,努力拼搏,把握机遇,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为我市“十五”计划的顺利推进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测算,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27元,比上年增长12.34%。第一产业增加值2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第二产业增加值9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第三产业增加值4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4.35∶58.24∶27.41调整为13.19∶59.53∶27.28,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16和0.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我市的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市场价格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9%,增幅较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升1.6%;衣着类下降1%;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1.5%;医疗保健品类上升0.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5%;娱乐和文化用品类增长1.4%;居住类下降0.6%;其中,住房下降1.6%,水电燃料类上升0.1%,服务项目上升4%。

      公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逐步建立公有资产营运、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实施公有资产的管理办法,完成了对12家企业的改制工作。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继续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2001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37万人,工伤险参保人数5.86万人,生育险参保人数1.36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均有较大的增长。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改善。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9.41万人,比上年增加421人。其中,年末职工人数6.5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74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91万人,增加37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06人,比上年增加3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总产值3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种植业产值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5.67%;畜牧业产值7.44亿元,比上年减少4.53%;渔业产值3.17亿元,比上年增长5.96%。农业结构调整以减少粮食种植,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及扩大林业生产的种植结构。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6.47万亩,比上年减少3.22万亩,粮食产量23.61万吨,同比下降5.67%。优质稻种植面积占稻谷种植面积的93.31%,优质稻总产量达20.15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93.11%。在粮食减产的同时,其他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生产。蔬菜种植面积39.78万亩,总产量72.5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36万亩和3.16万吨。荔枝产量6733吨,比上年增长20.53%。水产品产量3.18万吨,增长5.03%。

      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不断发展。在三江、朱村万亩优质稻示范片、泰稷公司、汉华菜场等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基地带动、品牌带动和市场带动的作用,全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商品化程度继续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实施南部带动、工业园区带动和外向带动等发展战略,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0.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7%。完成工业总产值3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47亿元,同比增长14.20%。出口产品产值71.31亿元,增长10.30%。大中型企业发展迅猛,东凌集团、宝龙汽车、双菱轧钢等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亮点。全市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162.26%。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56.18%,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6.14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销售产值3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9%,产销率94.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2.19%,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43.51%,实现利税总额6.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9%,增幅比上年提高18.52个百分点。房屋施工面积123.7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7.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04%。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7家,本市自行完成施工产值3.91亿元,竣工产值3.9亿元。全市218个施工项目中,81个实行投标承包,占施工项目的37.16%。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4.75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4%,增幅比上年提高13.8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基本建设投资3.99亿元,比上年增长6.81%;更新改造投资1.24亿元,增长23.93%;房地产5.64亿元,增长30.21%;农村固定资产及城乡私人建房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5%。随着荔城碧桂园、中海城市广场、新康花园等房地产项目相继竣工,新塘碧桂园、新世界花园、中坚豪庭等项目也陆续推出,掀起了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热潮。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比上年下降5.8%,其他经济投资增长40.42%,占全市投资比重的64.89%,显示外商和民间资金成为我市投资的主体。

      五、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综合运输进一步加强。通过加大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国道、省道和村道等道路建设,全市公路1254公里,其中,国道 55.7公里,省道163.8公里,县道214公里,乡道820.6公里。随着广园东路二期建成通车,全市公路网络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年货物运输量2338万吨,比上年增长4.60%,货运周转量131026万吨公里,增长6.24%。旅客运输量1652万人,比上年增长7.34%,客运周转量64142万人公里,增长5.18%。港口码头货物吞吐量400万吨,比上年增长6.67%。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8388万元,比上年增长20.61%。邮政业稳步增长,全年共发送信函580.5万件,比上年增长18.47%,特快专递9.39万件,增长34.60%。电信业务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末交换机总容量33.51万门,新增13.7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45万户,新增3.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4.1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39万户(不含神州行用户),新增3.9万户,增长41.17%。年末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7416户,新增2177户。随着电信资费的下调和电信服务质量的提高,电话普及率大幅上升,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29.2部/百人提高到37.4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市场需求保持畅旺。全年实现商业增加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私营和个体商业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年末私营和个体贸易餐饮企业18291户,比上年增加3458户。消费市场销售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3%。其中,餐饮业销售额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04%。集贸市场交易较为平淡,集市贸易成交额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

      七、外经贸和旅游业

      我市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通过抓重点地区及重点企业出口等有效措施,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因素影响,在外贸出口较为严峻的形势下,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全年完成外贸出口额 4.11亿美元(海关统计数),比上年增长21.73%。其中,国有外贸企业出口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9%。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我市坚持以镇(街)为主、工业园区为主、台商为主等措施,充分发挥我市的地理优势,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拓展引进外资的方式,以策划拓商、规划招商和环境招商的方式,掀起招商引资的新热潮。全年新引进外资企业52家,合同利用外资2.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4%;实际利用外资2.15亿美元,增长5.28%。

      旅游业保持稳步增长,特色旅游发展呈现新局面。通过举办荔乡仙境游、组织品荔团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到我市旅游。全年接待游客2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4%。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0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9%。旅游业总收入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旅游外汇收入2236万美元,增长0.58%。

      八、金融业

      金融业形势稳定,金融服务功能继续完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165.44亿元,比上年增加24.3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2.29亿元,新增5.96亿元;储蓄存款113.42亿元,新增8.79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01.27亿元,比上年增加8.62亿元,剔除银行剥离贷款影响,实际增加10.8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3.29亿元,新增1.1亿元;中长期贷款22.93亿元,新增7.71亿元。个人消费信贷大幅增长。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6.73亿元,比上年增加2.02亿元,增长42.97%。其中,住房消费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94.0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36.54亿元,现金支出440.96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4.42亿元。

      九、教育、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50所,在校学生55415人,比上年增加2868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11241人,增加1830人。我市对教育资源重新调整,合并部分麻雀小学。年末普通小学301所,减少19所。普通小学在校生101795人,比上年增加420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3%,小学升学率99.67%,初中毕业升学率87.58%。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70.26%。普通高考上省大专分数线以上1314人,比上年增长72%,创我市高考历史新高。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5个,医院卫生院21所。其他医疗机构53所,个体门诊41所。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75人。其中,医生1013人。医疗病床1696张。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继续改善。全市村级设置医疗点数347个,乡村医生424人,乡村卫生员13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男女子足球部分场次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01年增城藉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共获得3项世界冠军,13项全国冠军,破超世界纪录2项次。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增城运动员获得3金7银4铜的好成绩。在广州市第十三届青少年运动会上,我市以99.5枚金牌获金牌总数第三名。

      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我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深入整治洗漂印染、电镀、采石场、小水泥等污染行业,继续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全市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工业废水排放量2871.68万吨,排放达标量2753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100%,废水排放达标率89.6%。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73%。环境空气进一步净化,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107国道新塘路段首期、荔新公路汇美路段,新塘大道扩建改造工程,增派公路富鹏路段、东湖路、东区一环路等市政工程相继竣工,美化装饰了荔城大道、挂绿路、西城路等城区主干道,中心城区展现城市新面貌。努力推进“生态示范市”工程,打造绿色增城。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覆盖面积62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51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34.0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5平方米。挂绿广场、体育广场相继竣工,中区公园初具规模,市容镇貌明显改观,创建文明城市初显成效。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2.46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29‰,人口自然增长率5.91‰,分别比上年下降2.52和1.14个千分点。

      全市从业人员42.86万人,比上年增加0.65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33.45万人,增加0.61万人。

      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全年职工工资总额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0%,职工年平均工资12500元,增加1462元。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27元,比上年增加130元。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平均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彩电101台,组合音响54台,电冰箱39台,洗衣机40台,固定电话65部,移动电话47部,摩托车116台。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住宅面积25.18万平方米,年末人均居住面积20.6平方米。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