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对广州市增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231号建议的答复
增卫计函〔2018〕74号
江远建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关于提高基层卫生事业保障水平的建议”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的情况
(一)政府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投入,与高校合作、新建等方式建设一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环境。
1.政府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1)到2020年合理配置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人才资源。
按2020年承载人口235万(户籍人口106万)、医疗服务人口180万进行测算,依据《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送审稿)》以及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测算,病床位数按5.5张床位/千人口的标准进行配置;到2020年全区执业(助理)医师数控制在每千人口3.6人、注册护士数5.4人,医护比逐步达到1:1.5,特别指出全市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按不低于3.8名目标配备;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9.0人。
(2)按相关标准购置配全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提升薄弱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14年为基层医疗机构购置137台设备,共1413.67万元。2015年为9间医疗机构购置10台救护车及车载设备,共635万元,基层医疗机构购置95台设备,共627.6万元。2016年为各类医疗机构购置200多台设备,共2300.0万元。2017年为各类医疗机构购置150多台设备,共2360.0万元。2018年为各类医疗机构购置770多台设备,共3856万元。今后几年内继续按照相关标准购置配全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
2.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高校合作、新建等方式建立一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机构。
加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调整,打造“1+1+N医联体”,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组建“1+1+N”模式医疗联合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区人民医院和全区14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医联体协助协议,组建“1+1+N”模式的医联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纵向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能力。
引进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设增城院区,规划床位1000张,2017年9月完成签约和奠基仪式;区中心医院(南方医院增城院区)一期建成并于2017年12月底投入使用;腾出增城卫校约1.1万平方米建筑交给区人民医院作业务用房,目前装修改造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改造后区人民医院床位数将达到1000张;谋划扩建增城区中医医院;支持社会资本办医,协调推动广州前海人寿医院项目建设,一期工程600张床位将于2018年开,全面建设一批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继续扩建、新建镇二级和一级医院,合理调整设置医疗卫生机构。
(二)分级诊疗制度逐渐成熟,畅通城市基层双向转诊,引导人才和高水平医疗技术下沉基层。
1.实施基层首诊。基层机构以全科医生为载体,开展基层首诊试点,为辖区医疗普通门诊选点参保人提供契约式服务管理。
2.实施双向转诊预约诊疗。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开展双向转诊、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院际协作服务。二、三级医疗机构为基层的上转患者预留专科、专家门诊、住院床位等医疗资源。推行医联体内就诊预约服务,上转患者可在接诊医院享受“一免三优先”服务:即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服务。同时二、三级医院及时将康复期患者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机构为医院的下转患者优先提供康复病床或建立家庭病床服务。目前,区中医院、新塘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省水电医院开展现场和电话预约,人民医院开展现场、电话和广州市卫计委微信平台三种形式预约。
3.建立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工作机制,让基层卫生机构享受到三级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技术资源。在医联体内率先开展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师多地点执业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基层机构可通过委托方式,建立与大医院检验中心检验、影像检查诊断以及消毒供应等合作机制。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范围。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预约或享受到二、三级医院辅助检查,减少重复检验检查,方便群众就医。
4.建立医联体内部能力建设支持机制,引导人才下沉基层,基层人才得到持续发展。医联体内三级医院以专家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为主,专家坐诊为辅,定期到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查房、组织病例讨论、指导科室建设、培养全科医生等;二级医院以选派技术骨干到基层坐诊和带教为主,并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规范社区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管理。实施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检验、康复、药房等7类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技术帮扶计划。同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护人员到二、三级医院轮训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机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就医环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吸引病人回流基层。
1.加强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大乡村医师培训力度,提高医疗网底服务水平。
(1)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基本用药。目前全区实施基药制度的卫生站有261间,8间村卫生站因涉及挂绿湖、地铁等拆迁工程暂处于停业状态,已完成卫生站实施基药工作。
(2)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共享医疗卫生信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有13间卫生站进行卫生信息化试点建设,下一步将全面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
(3)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区支农等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镇卫生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镇卫生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三基”知识讲座,每年承担每位乡医临床实习30个学时。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在区中医医院设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培训,全部村卫生站能开展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2.基层医院实施“院长办院”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改变就医观念,吸引大量病人回流。
从2015年1月1日起,在全区13家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院长办院”。从“收权”转向“放权”,实现院长“权责利”对等,按照“放手不撒手”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适度“三个放权”,引导“三个自主”,促进“三个提高”的工作思路,从财政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医改监测数据显示,基层机构实行“院长办院”后,达到了病人往基层回流、调动院长管理主动性、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满意度的目的。主要表现在:(1)医疗服务数量上升。(2)服务质量不断提高。(3)充实了卫生人才队伍。通过改革,我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三)完善血液透析体系建设,逐步满足肾病患者群体的需求。
1.基本情况。我区现开展血液透析的医疗机构有5间,分别是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新塘医院、广东省水电医院和暨华医院,共有血透机140台。
2. 完善血液透析体系建设。血液透析技术的开展对医院总体水平、硬件和医护人员资质、技术要求严格,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血液透析体系建设,未来今年我区医疗机构拟增设血透机120台,逐步满足肾病患者群众的需求。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医疗资源有待提高。近年虽然加大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和建设工作,各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但我区总体优质医疗配套仍无法满足当前发展要求。
(二)高层次医疗人才匮乏。当前我区医疗机构人才仍然不足,尤其是高层次质医疗人才更为紧缺,近几年我局及各医疗机构积极招聘医学人才,均难以招聘到高层次人才。
三、下一步工作
(一)科学谋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随着增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增城区人口规模预测将达200多万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我区将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区域卫生资源,加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调整,制定“47206”规划,即打造4间三甲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广州前海人寿医院)、7间二级医院(新塘医院、中医医院、石滩医院、派潭医院、中新医院、省水电医院、教育城医院)、20间一级医院和小型专科医院、6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二)建立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实施卫生人才引进计划,全面推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对于在疑难危重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能力突出、同行认可度高,或在临床一线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知名度,得到社会和群众广泛好评的优秀专业技术引进人才,给予资金支持。改善高层次引进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其居住、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提供帮助,给予适当照顾。广辟渠道,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采取教学指导、多点执业、下派挂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灵活吸引中高级专家和成熟型适用人才定期或长期服务,建立有利于人才注入的引才机制,促进优质人才资源柔性流动。
感谢你对我区基层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年5月17日
(联系人:林桂生,联系电话:(020)328551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