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生态文章 绘美丽增城
增城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绿树环绕……寒冬时节,漫步在增城大街小巷,空气中散发着绿叶和鲜花的清香,每一口呼吸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让人感受到惬意与舒适。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三五”期间,增城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蓝天白云持续增多
蓝天白云持续增多
“今日的增城蓝,无滤镜的美。”“在市区能看到这么美的蓝天白云,太舒服了!”连日来,增城的天空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视觉大片”,时而碧空如洗,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纯粹而饱和;时而夕阳万丈,渲染出层次丰富的多彩云霞,随手一拍便是大片。在这样的天际下,连不少匆匆赶路的行人都不自觉放慢脚步,用手机记录下“蓝天幸福”,到朋友圈晒图分享。
越来越多的蓝天,越来越好的空气质量,正是增城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据生态环境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2019年,增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优于全市平均值,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市各区中均排名前三。2020年1月—12月,增城空气质量达标352天,达标天数比例为96.2%,排名上升至全市第一。
这抬头可感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增城持之以恒的治理。“十三五”期间,增城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狠抓道路扬尘、建筑工地扬尘、餐饮油烟、锅炉管控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大大气污染源环境监管力度,切实维护环境安全。截至目前,共处罚大气污染行为71宗403.5万元。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全区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越来越多。
扬尘污染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点。增城大力倡导“文明工地”建设,督促施工工地落实“六个100%”,让雾化降尘、24小时扬尘、噪音在线监测成为工地的“标配”。2018年以来全区共巡查施工工地5681个次,依法治理未落实“六个100%”工地1132个次。
机动车污染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增城通过执法倒逼,控制移动源污染。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119次,检查车辆4570台,发出限期改正通知书133份。
在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监管方面,全区完成了51家省、市重点监管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一企一方案”的综合整治;在强化锅炉监管方面,全区共关停注销141台燃生物质锅炉,并持续开展对锅炉的环保执法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
碧水清流愈发澄澈
走在仙村河畔,滨水的慢行步道铺设红色沥青,夹岸垂柳拂堤,繁花盛开。波光粼粼的水面鱼儿欢快畅游,与河岸上雕刻着荔枝、龙舟等具有仙村水乡特色文化景观图案的白玉石护栏、仿古景观路灯等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绿廊”。
2016年,仙村镇启动仙村河“一河两岸”景观工程建设。工程引入“碧道”建设概念,通过在河涌两侧修建挡土墙、实施两岸雨污截流工程、建设河岸景观与绿道等系列工程,让昔日的“臭水沟”变成周边重要的休闲景观带。
增城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总河道长度957.28公里。为充分挖掘河流水系的生态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人文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增城在河湖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绿道、南粤古驿道等线性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以碧道建设为抓手,推动河湖综合治理、沿线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宜居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安全、文化、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结合增江“一江两岸三带”规划,我区选取增江雁塔大桥至初溪拦河坝6.5公里河段开展省级碧道试点建设,打造美好河湖生态空间。其中,全省首创的三层立体碧道为市民提供了多层次游憩观景空间;荔湖湿地、政务中心广场等景观节点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好去处。
除了城镇地区,碧道建设也延伸到广大乡村,成为环境提升的重要举措。在小楼镇邓山村,以邓山河、王厅涌、老屋涌三条河涌整治工程为契机而打造的“十里碧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解决水安全的同时,更是带动了乡村振兴和旅游兴旺发展。
增江碧道、百花涌碧道、荔湖碧道……依托“众山环抱,三江绕城”的山水格局,增城坚持以水为魂,突出保护与开发并重,陆域与水域并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串联红色基因传承、岭南水乡田园等特色资源,着力打造起了“一横两纵多节点”的碧道空间结构。目前,全区已建成了5条总长32.8公里的碧道。碧道建设逐渐成为增城做好“后半篇”水文章的重要举措,为建设绿色生态水网、宜居宜业活力廊道及高品质魅力水岸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山绿林构建生态屏障
以二龙山森林公园、仙女湖、何仙姑森林公园、后龙山森林公园、东西境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休闲场所为核心,积极开展城镇风貌整治、幸福人居工程等生态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水平,大力培育特色生态旅游产业,2019年,小楼镇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森林小镇。
这是增城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以青山绿林构建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增城大力推进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2016年—2018年,我区连续三年在省、市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2018年12月,我区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我区派潭镇、正果镇、中新镇、小楼镇也先后成功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
森林碳汇造林和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增城照“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加快改造不合理的人工纯林。通过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十三五”期间,全区人工造林面积41000亩,封山育林面积20000亩,林地面积(含市属林场)达到115.84万亩,占广州市林地总面积的26.84%,森林覆盖率达到53.23%,森林品质得到提升。
全区森林产业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增城大力培育各类苗木花卉基地,推动传统林产品加工企业向人造板、材料包装、家具制造等高附加值的精加工转型,在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同时筑牢绿色防线。另一方面,增城以风景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推动生态旅游业、森林康养、休闲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鹤之洲湿地公园、湖心岛湿地公园等为主的森林旅游集群地,全区每年森林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600余万人次。
城乡美化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增江街大埔围村的村前屋后,菊花、醉蝶花、三角堇等各色鲜花随处可见,勾勒出一个生机蓬勃的美丽乡村;在石滩镇下围村的清水湖畔,每到春季,紫荆花开,落英缤纷,将整个村庄烘托得唯美而浪漫……“十三五”期间,增城大力实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244个,助力构建优美宜居的生态家园。
2018年以来,增城还充分利用城区的屋顶、边坡、景墙等各种环境空间,在荔城街、增江街等重点区域推行立体绿化建设,先后建成一批赏心悦目、特色鲜明的立体绿化示范点,累计绿化面积达26800平方米,丰富城市绿化空间结构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美化城市景观。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增城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新水平,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